浅谈利息的结构

时间:2022-10-20 03:25:26

浅谈利息的结构

(河北经贸大学 商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61)

[摘 要]本文试图借助交易费用经济学的思想,以交易费用为标准去解构利息,探讨构成利息的各个组成部分的性质。首先原则性地界定了几个一般性的概念,它们是“支付”、“消耗”和“费用”,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个简单的判断利息各个部分是否是交易费用的模型。本文的结论是:在正交易费用的真实世界里,组成利息的各部分既有交易费用性质的,也有非交易费用性质的。

[关键词]利息;交易费用;新制度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1)39-0059-03

我们知道,商品(广义)的成本是由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共同决定的,虽然在现实的世界——这个互为投入产出的系统中两者往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难以区分,但就同一商品的单向生产过程来看,基本上可以把生产成本看成是由技术决定的,把交易成本看成是由组织和制度决定的。在新古典经济学中对于前者的强调是一贯的,只是到了近期交易费用概念引起广泛重视后才开始在组织和制度的研究上加大了力度,并取得了部分成果。即便如此,在生产交易中,我们也只是更加关注传统(非金融)商品或劳务的交易成本问题,却忽视了资金利用成本即利息在交易费用方面的研究。本文正是致力于对后者进行理论上的探讨,并通过对利息进行结构上的分析来给予可能的启示。

分析利息结构的一个通常方法是:先以某种衡量标准把利息分解成性质不同的部分,然后对各部分进行局部分析,最后进行系统分析。在这里笔者以交易费用为标准,把利息拆分成交易费用性质的和非交易费用性质的。当然这里的隐含前提是:利息可以被分解。这一点在下面的分析中会自然地得到证明。在此之前我们先来界定几个概念,在界定的时候本人借助于几个已经广泛运用的词来作为概念的载体,这对于下面的具体分析至关重要,它们分别是“支付”、“消耗”和“费用”。

首先就“支付”这个词笔者注入的概念是:“支付”作为动词来表示行为,这种行为有主体即行为的发出者,有对象即行为的指向或承受者——指人或其他经济主体,有客体即支付行为作用于什么之上。例如,小陈偿付小姜100元货款,这里的主体是小陈,对象是小姜,支付客体是100元(背后的经济学含义是100元市场价值的稀缺资源),当然如果支付对象接受的话,客体也可以直接是值100元的稀缺资源。在理解“支付”时关键是抓住两个要点:第一,支付必须是两个经济主体之间发生的行为;第二,支付活动中客体只是在两个经济主体之间转移,而并没有消失掉或跳出人类的掌控(相对于人类可利用的资源就是一种消失)。

其次笔者对“消耗”这个词注入的概念是:“消耗”作为动词来表示行为,这种行为有主体即行为的发出者,有客体即消耗行为作用于什么之上。不同于“支付”的是“消耗”没有行为的对象即行为的指向或承受者——指人或其他经济主体。继续上面小陈和小姜的例子,假设小陈为了付100元货款给小姜必须开车去邮局汇款,我们知道开车是要耗费汽油的,再假设耗费的汽油市场价值是5元。那么在这里,消耗是“开车”这个行为而不是“付”100元货款,后者是支付行为。消耗行为的主体是小陈,客体是5元市场价值的汽油。对于“消耗”的理解关键是要比照“支付”概念,在此行为中不存在行为对象,比如不存在开车行为转移了汽油给小姜。

最后来看“费用”,费用当然是成本,不同的是我们可以把“支付成本”作为费用,也可以把“消耗成本”作为费用,还可以把两者的任意比例之和作为费用。

现在我们再来理解一下“交易费用”这个概念。一般的说交易费用是个人交换其对于经济资产的所有权和确立其的排他性权利的成本。马修斯认为交易费用包括事前准备合同和事后监督及强制合同执行的成本,与生产成本不同,它是履行一个合同的成本。对交易费用的标准定义,学界至今没有定论,但幸运的是至少我们有原则性的判断标准(下同“交易费用判断模型”)。第一个判断标准是:一种费用如果不是消耗那就一定不是交易费用。这是站在整个人类角度以整个人类为费用承担主体看待资源是否被“消耗”,而不是就某个人或某个经济单位来说支付了多少货币计的价值或市场价值计的实物资源,后者只是价值的转移。第二个判断标准是:在满足第一个标准的前提下分析这种消耗在零交易费用的世界里是否同样存在,如果存在,我们就不认为它是交易费用。这里要注意“零交易费用世界”与张五常的“一个人世界”是有区别的,后者没有支付费用。第三个判断标准是:考虑这种消耗的资源用于其他价值创造所能取得的最大价值即机会成本,这种机会成本才是交易费用。前两个标准是判断一项费用是不是交易费用,而第三个标准是对交易费用的度量。前两点理解起来不难,关键是第三个标准。我们知道经济学中的成本不仅是会计成本更应该是机会成本,所以在我们的视野中机会成本才是着眼点。这意味着要不是如此使用资源我们可以那样使用资源来创造财富,所以我们现在得到的财富是基于另一种财富的消失得到的,那么另一种财富的市场价值才是我们的成本。关于这一点在科斯强调转换经济分析方法时提到的三项变革中可见一斑。这三项变革其中之一就是“当处理经济政策和比较替代性制度安排所带来的总产出时,应使用机会成本的方法”。如果遵循这种思路,我们不但要考查消耗的资源其本身的市场价值(实质是社会平均收益率下对资源的出价),更应该明确交易费用是交易行为中消耗的特定资源用于其他财富创造过程所能得到的最大价值,是一种机会成本。借助于这种思维方式来论述我们的主题。

如果要问,在一个交易费用为零的无摩擦世界里有没有利息?回答是肯定的。一个理性的你把闲置的资金出借给别人却不收取费用是不能想象的,因为与此同时你承受着不能当前消费的煎熬(这也是一种机会成本),不能用作其他投资而承担的机会成本,这里要强调的是“无法收回本金的风险”(机会主义行为)、“通货膨胀的系统性损失”在交易费用为零的世界里是可以避免的。这里出借人收取的,主要用来补偿机会成本的费用笔者称之为“纯利息”。要确定这种纯利息是不是交易费用很简单,我们可以反推。既然这种纯利息是存在于无摩擦世界里,那么它必然不是交易费用。显然无摩擦世界中出借方承受的费用在真实世界里其同样不可避免,相反在真实世界中出借方承受的费用在无摩擦世界里其却未必承受,比如真实世界中借入方的违约行为造成的损失和为防止这种损失而消耗的资源,从而我们可以简单地推知无摩擦世界中出现的纯交易费用在真实世界里同样存在,并且是组成真实世界中利息的一个部分。

下面我们从回答“资金在富余和短缺之间是如何调剂的”切入,进行深入的分析。资金调剂的一种方式是直接式的即资金直接从富余者到短缺者,这种情形往往发生在小范围的紧密人群之间,比如你把你多余的资金出借给你的好友。这其中借贷双方相互搜寻要消耗资源和时间,签订合约和实施合约时也要消耗资源和时间。在这种实际资源的消耗中属于出借方费用的部分,理性的出借方会设法让其体现在合约的“利息”(双方商定的使用资金的总费用)中,用于补偿其消耗的资源,笔者把这种补偿称为“消耗补偿型利息”。根据以上的交易费用判断模型中的第一个标准,虽然能确定这种利息属于消耗,但要确定它是否是交易费用还必须以第二个标准来判断。在零交易费用世界里资金的直接借贷双方不需要耗费资源去搜寻,也不需要耗费资源签订合约和实施合约,因为信息是完全的和对称的,交易双方事前就能无成本的预见各种可能的问题,事后也能无成本的被第三方证明从而强制执行。另外在零交易费用的世界里资金的转移虽然要消耗资源,但这种消耗相当于传统商品的运输成本,这种运输成本是生产在流通领域中的延续、是源于自然对人的限制,不属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易费用。这样看来消耗补偿型利息中的一部分费用——搜寻、签约、实施费用既属于消耗,且在零交易费用世界中不存在,所以这部分是交易费用;另一部分费用——资金转移费用虽然也属于消耗,但在零交易费用世界中也同等存在,所以不是交易费用。这里要注意,由于资金转移在电子转账的今天单笔费用已微乎其微,同时也为了简化分析,在下文的分析中这部分费用刻意忽略了。这样合约的利息包含零交易费用世界中的“纯利息”(我们已证明其不是交易费用)和“消耗补偿型利息”(是交易费用)。同时在真实世界里,由于不确定性和机会主义行为等使得出借方面临无法收回本金的风险,这种风险必须得到补偿。这样利息中就应该包含“风险补偿型利息”,并且由于这种利息费用是由债务人“支付”债权人,只是从一部分人转移到另一部分人,由一部分人控制的资源变成另一部分人控制的资源,对于整个人类主体来说资源没有消失,所以根据第一个判断标准,风险补偿型利息不是交易费用。现在利息=纯利息+消耗补偿型利息+风险补偿型利息。

另一种资金调剂方式是间接式的,比如银行信贷,这里研究的是在资金富余方和短缺方之间有中间人的情况。诺斯在度量美国经济的交易费用比例趋势时把各种商业组织、金融组织等非生产性中介组织的GNP计为交易费用。这是基于这样的思想:在没有交易费用的经济中,商品和服务从生产者那里到达消费者手中,除去运输费用就不会有其他费用,从而不会有零售商、批发商等具有局部信息优势的商业组织存在。那么我要反问,生产利息的组织(银行等部门)一定也是非生产性的中介组织吧?因为在零交易的世界里它们不可能存在。诺斯既然把金融组织的GNP都看成了交易费用了,那作为GNP一部分的利息收入不也是交易费用了吗?关于这一点有待商榷,至少诺斯把银行收入中的利息全部作为交易费用是有问题的,原因我们已经说过,即使在无交易成本的世界里出借者为了补偿不能当前消费的煎熬、不能自己投资的机会成本,纯利息是不可避免的,这种利息只是一种支付费用而不是消耗费用,因而不是交易费用。那么诺斯认为的利息是交易费用是不完全成立的。

银行利差等于贷款利息减存款利息,作为银行的收入其主要是为了维持银行的运作而补偿资本和补偿劳动,其中补偿资本最终也是补偿劳动即作为人的收入的。这里后者是对银行工作者“贷款劳动”的直接补偿,是维持银行工作者在交易费用世界中“生存和生活状态的收入”,从而是继续其贷款行为的激励。回到上面的问题,在交易费用为零的世界里还需要这种“贷款劳动”,还需要补偿资本吗?当然不需要,因为在这个世界里信息是完全的并且是对称的,资金供求双方不需中介就能毫无成本地找到对方,与此同时无论是真实世界里的“贷款劳动者”还是“为生产银行运作所需资本而劳动的其他劳动者”完全可以转入价值的创造过程,这样社会总福利增加,在人数不变的情况下,人均福利得到提高。从机会成本的角度看,这些银行工作者和其他相关劳动者本可以创造却没有创造的价值就是一种成本,根据第三个标准我们知道这种未创造价值就是交易费用。那么在贷款及相关劳动者转而创造价值时维持其生存和生活状态的收入是多少呢?是否大于从事贷款及相关劳动时维持其生存和生活状态的收入呢?假设大于(根据下面分析这是成立的),那么交易费用加上贷款等于相关劳动者的收入,我们推知这些劳动者创造价值时的收入大于银行利差收入,由于我们知道“贷款及其他相关劳动者”没有创造的财富就是他们创造价值时的收入,从而得知没有创造的价值大于银行利差。又由于没能创造的价值是一种机会成本,并且这种机会成本上文已证明是交易费用,从而交易费用必大于银行利差,银行利差是交易费用的一部分。这里我们回过头来证明“贷款及相关劳动者创造价值时的收入大于其从事贷款及相关劳动时的收入”。其实也就是证明贷款及相关劳动者创造价值时的生活水平要更好些,收入更高些。这里有个前提条件是物质及人力资本在长期中自由流动。因为在这个条件下,个体收入才能趋于社会平均收入,从而才能借助贷款及相关劳动者在创造价值时的“社会平均收入”与其在从事贷款及相关劳动时的“社会平均收入”的比较来比较他们在创造价值时的“收入”与其在从事贷款及相关劳动时的“收入”。我们知道在专业化与分工既定,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一个社会如果能从部分人从事价值创造转变到人人都从事价值创造,人均福利一定会更高,由此我推断贷款及相关劳动者在创造价值时的收入大于其在从事贷款及相关劳动时的收入。这样前面的假设得到了证明,从而证明银行利差是交易费用的一部分,贷款利息和存款利息之差是交易费用。

我们再来分析银行的“贷款利息”中剔除“利差”后剩下来的“存款利息”是否是交易费用。在此我们完全可以用上面直接调剂情况下的分析思路把存款者看成是资金富余者,把银行等金融机构看成是资金短缺者。从而“存款利息”(相当于上文直接调剂情况中的利息)=纯利息+消耗补偿型利息+风险补偿型利息。其中“纯利息”是即使在零交易费用的世界里也要收取的,用于补偿存款人(相当于直接调剂情况中的出借人)不能当前消费的煎熬、不能用作其他投资而承受的机会成本的支付费用,其不是交易费用。“消耗补偿型利息”是补偿“存款人”在交易费用世界里“消耗”的真实资源和时间资源的费用(由于银行信用一般较高,所以这部分费用相对较低)。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借入方”在借贷行为中“消耗”的真实资源和时间费用不包括在“消耗补偿型利息”中,也不包括在其他任何利息中,这种消耗在“合约总利息”中没有体现,只是作为借入方的成本影响其决策,不是我们考察的对象。“风险补偿型利息”是补偿在交易费用世界里不确定性和机会主义行为导致的无法收回本金的风险“支付”,不是交易费用。

最后,我们总结一下上面的论述。在零交易费用中,资金出借方也要向借入方收取报酬,我们称之为“纯利息”,其不是交易费用。在真实世界中,资金的借贷分为两种,分别是直接借贷和间接借贷。直接借贷产生的“利息”由“纯利息”、“风险补偿型利息”和“消耗补偿型利息”构成。其中“纯利息”不是交易费用,“风险补偿型利息”不是交易费用而是支付,“消耗补偿型利息”是交易费用。间接借贷产生的“利息”由“纯利息”、“风险补偿型利息”和“消耗补偿型利息”和“利差”构成。其中“纯利息”不是交易费用,“风险补偿型利息”不是交易费用,“消耗补偿型利息”是交易费用,“利差”是交易费用。至此,我们通过交易费用分析的范式对利息的结构有了初步的了解,这对于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很有帮助的。

参考文献:

[1][冰岛]思拉恩·埃格特森.经济行为与制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美]埃里克·弗鲁博顿,[德]鲁道夫·芮切特.新制度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

[3]武建奇,张润峰.马克思对生产劳动概念的三次扩展及启示[J].经济学家,2004(5).

上一篇:浅析中国持有美国国债的必然性及适度性 下一篇:民间金融与新农村经济建设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