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背景下音乐欣赏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

时间:2022-10-20 01:34:00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音乐欣赏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深入,“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音乐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等新理念正在被广大的音乐教师理解、接受,并在教学中实践。那么,在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中如何贯彻这些新的理念,来发掘和渗透人文精神呢?笔者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创设和谐的人文环境

(一)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

教师要善于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这种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物理环境通常指外部环境。另外,学生心理上的环境也要宽松。教师要从内心把学生看成独立的人,课堂的主人,要走下讲台,和学生一起学习成长,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存在的重要性体验到作为人的一种尊严感和幸福感。

语言也可以营造宽松的氛围。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改变原来常用的语言。少说“你们”,多说“我们”;少说“你必须”,多说“我们能、那该多好”;少说“但是”,多说“也不错”,这些低姿态语言会让学生觉得你是他们中的一分子,你在和他们一起喜怒哀乐,一起成长进步。

(二)走进学生心灵

十七、八岁的学生正处于心理的断乳期,他们个性独立,对问题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容易盲目崇拜。教师应该走进学生的心灵和学生一起学会释放、学会忍耐、学会宣泄。每隔两周我都会给每个班了一份表格,某某班喜爱的音乐(歌曲列表),及时了解学生的喜好,每一次这张表格都被学生填的满满的。在这里,我发现了许许多多陌生的名字:《发如雪》、《披着羊皮的狼》、《不想长大》、《美丽的神话》等。我不得不在网上搜寻,把它们听了个遍。当我记住了这些流行歌曲时,我也清楚了学生在听在想什么,在歌里我也感受到了青春期的学生在成长期的困惑。于是,我上了一节流行歌曲的课,题为“友情、爱情和亲情”。在课堂上我结合学生身边真实的事件,如早恋、攀比、离家出走等问题,和他们共同探讨,每一个话题我都准备了若干个流行音乐供他们欣赏,通过学生的讨论和教师的引导,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作为高中生应学会自制,冷却爱情,把握友情,报答亲情,特别记得在亲情的这一环节,我最后选择了beyond乐队《真的爱你》作为结束,听到黄家驹深情的演唱,看到学生眼睛里噙着闪闪的泪光时,我知道我和音乐都已走进了学生的心灵。

(三)赏识体验、启发想象、唤起创新

新课程特别强调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新知识的体验,因此,我在欣赏中也特别赏识学生的各种表现。有一次音乐测试听赏乐曲《沃尔塔瓦河》,这个乐曲我从来没有给学生们听过,试卷中我不考作者和曲目名称,而是要求同学们根据音乐自由想象,用线条、图画或是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结果我收到了五十多份不同的答案。有的学生画的线条,开始断断续续后来波澜壮阔;有的学生画的图画,两个人先是分开后来在一起快乐的旋转;印象最深的还是一个学生的文字描述:一头鹿被饥饿的狮子追赶,不幸被咬住,它拼命地反抗,终于挣脱一路狂奔在无尽的原野上……看着这些答案我惊呆了,我在想,如果欣赏之前我告诉他们这首乐见曲描述的是一条河流的话,我还能不能看到这么多的奇思妙想?

二、捕捉课堂的人文因素

(一)倾听学生声音

传统的教学以教为中心,学生围着教师转。教师是知识宝库、活的教科书。新课程强调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体。有一节民歌课《高亢的西北风》我决定把课堂交给学生试试。课前我安排学生收集大量西部民歌的图片、文字和录音资料。每班推荐一名学生做教师。课堂上,那些小教师都拿着厚厚持资料上场了,从容而自信,他们娓娓道来,底下学生是如痴如醉。每位学生都想在这位教师的嘴中听到自己寻找的内容。他们不时地争辩着,我不失时机地旁补充引导。一节课在学生热烈的掌声中结束了。

(二)丰富学生情感

音乐欣赏中教师要善于让学生倾听不同情感的音乐,丰富他们的心灵。让他们在舒伯特的《鳟鱼》中懂得同情;在贝多芬的《命运》中懂得拼搏;在柴可夫斯基《如歌的行板》中懂得珍惜;在肖邦的《革命》中懂得爱国。让学生懂得喜怒哀乐最高境界的同时自觉远离不良情感的侵扰。

(三)尊重个性差异

每个人由于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的不同,而形成了独特的心理世界。他们在兴趣、爱好、动机、气质、性格、智能、特长等方面有侧重。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在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同时,一定要特别尊重他们个性的差异。不冷落、不孤立、不大声训斥学生。相反,我们应该赞赏每一个学生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赞赏他们尽其所能付出的努力,做每一位学生的欣赏者,用爱的鼓励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三、蕴人文性于音乐活动中

(一)善于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新课标倡导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引导为辅,把课堂还给学生。如何落实这一点,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很重要。在学生自主学习前,我们应该给学生提供一个桥梁,让他们有的放矢地学会学习。

(二)鼓励学生创作

一位名师曾说:告诉我,我会忘记;交给我,我会记住它;让我做一做,我就会理解。教学中,鼓励学生自己尝试,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例如在《非洲歌舞音乐》这一课中,我列出四条节奏练习,学生分为四组一组一条先单独练习,然后一组一组逐一叠加,最后变成多声部复杂的节奏,当学生舞掌握了非洲歌舞音乐中多声部的复杂节奏这一特点后,我便鼓励他们每组自创节奏,组组结合巩固强化。由此可见,学生自主参与创新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幸福快乐地汲取知识的过程。

(三)倡导自主评价

音乐学习更强调个性化的特征,它不追求结果的一致,更关心学生在音乐活动过程中如何发挥自己的主动性、想象力、创造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因此,对于音乐活动的评价,我更关注学生自己的描述、自己的反思。另外,学生自主的评价也可以由课堂延伸到课外。自主的评价使学生真正体验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人的尊严和幸福。

音乐欣赏中处处渗透着人文的内容,我们应该用心思考,有效地把这些人文内容与音乐技艺、音乐活动融为一体,让学生们既了解音乐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形成音乐经验和音乐能力,又培养尊重、关怀、交流、合作、分享等人文素养,真正促进学生个性的完善与民展。

上一篇:浅谈物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下一篇:关于新课程改革中随班就读地位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