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背景下教与学关系的几点认识

时间:2022-09-07 03:14:58

课程改革背景下教与学关系的几点认识

摘要: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勇于实践的现代素质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主要目标。文章对如何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课程改革;教与学;关系认识

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勇于实践的现代素质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主要目标,然而如何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从而培养他们大胆创新,勇于探索的精神,是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服务

从传统的教学情况看,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意识不强,独立思考的习惯较差,通常是被动、消极地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性。教师在教学中只强调怎样教、教什么,而对学生怎样学、学什么则缺少关心。在这样的教学状况下,学生成了教师加工和改造的对象,随教师的意愿塑造成各种形状,忽视了学生是有思想、有感情、有需求的可塑性极强的发展体。所以,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坚持以生为本,把教的本质定位于学生的学上,把教的主要活动要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进行设计学,教要为学服务。教育专家林华民老师指出:“一位有经验的教师会让学生主动地学,而缺乏经验的教师则让自己拼命地教。”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创新精神等方面都得到主动发展的,个性鲜明的人。

二、在教与学的顺序上,应坚持先学而后教,学了再教

传统的教学观是强调教师教的教学活动,强调教在先,学在后,教学就是教师教了学生再学的活动。教学过程就是教师把自己手中掌握的真理传授给学生的过程。这样,教师就成为天经地义的“传道、授业、解惑”者,学生则成为自然顺从的“接道、受业、解惑”者。在这种教学关系下,学生能学的教师教,自己能做的教师干,自己能说的教师讲,学生完全成了教师知识的填充者和接收者,教师塞多少,学生装多少。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应提倡学生先学,教师后教,学生学了教师再教。只要学生能说的话老师就不必去讲,学生能干的事老师就不必去做,学生能说清楚的老师就不必去分析解释。老师要充分保证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时间,交给学生宽松的探究空间,为创造和谐民主的课堂环境和愉悦的学习氛围,大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习惯,不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教师再针对学生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重难点问题、有益于思维开发和情感教育的问题进行点拨引导、强化练习,共同解决。

三、在教与学的内容上,学的内容应远远大于教的内容

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教师教的内容就是学生学的内容,教师教什么内容,学生就学什么内容,学生学的就是老师教的。在此背景下,学生的思维遭到限制,创新精神被扼杀,学习成了教师教学内容的复制和粘贴。新课改认为:课程不等于课本,课程资源的范围遍及学生学习的各个角落,学生本身的知识储备、学习经验、兴趣爱好等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学过程其实就是师生双方共同开发、利用、认识、创新课程资源的过程。教师课前虽进行了精心预设,但“教科书常常只是个引子、话题,留有创造空间,儿童大可由此生成新的内容,一则变多篇,使课堂内容丰富生动”,从而使学生学习的内容远远大于教学的内容。

四、在教与学的过程上,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传统的教学观把教学割裂成两个过程: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学生学的内容也就是教师授的内容。课堂上教师所教的一切都是教师根据自己对大纲教材的理解、教学参考资料和个人经验,在上课前准备好的。学生成了绝对的“学”者,学围绕着教转,其后果是限制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新的教学观认为,“老师的角色不仅仅是教者、述者、问者或指导者,而且是学者、思者、听者,更是整体活动进程的灵活调度者和局部障碍的排除者,是课堂信息的捕捉者、判断者和组织者;学生也从单纯的听者、答者的规定角色中走了出来,充当了问者、论者、思者等角色,还可能承担组织部分学生间共同活动的任务”。在此过程中,教师不再是惟一的教者,有可能是听者、说者或被问者;学生不再是惟一的听者和被问者,有可能参与到“教”的过程,甚至对老师提出建议或问题。正是通过这种师生间民主平等的双向互动,碰撞交流,既可增长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能力、又能体验知识获取的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转变与升华,彰显教育的魅力。

五、在教学的方式方法上,应积极探索一切适合学生发展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教育的目的在于启迪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全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今天,科学的教育尤为重要。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说明了传授科学方法的重要。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单调的,它强调以教师为中心,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授学生受,课堂成为老师单身传递教学信息的过程,在此前提下,“满堂灌”成了教师惟一的教学法宝。有的课堂虽有师生间的简单交流,也不过是“满堂灌”的补充而已。这种教学活动使学生失去了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抑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学生学习完全成为在教师思维牵引下被动接受的活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首先要确立“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地方,不是教师表演的地方”这一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把个体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其次,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有自由的空间和充裕的时间独立思考,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合作中体验成功、分享快乐,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积极探索一切适合学生发展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包括传统的接受性学习,因为课程资源的多样化,知识生成的多样性注定了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一切有益于学生发展的方法都是应该采取和推广的。

六、在教与学的结果上,应着眼于学生会学,聚集于培养“全人”

传统教学追求的是学生学习态度上的严肃端正,学习方法上的扎实认真,课堂学习中的听懂理解,习题作业中的做会练熟。至于知识获取中的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取向等根本就与课堂无缘,丝毫不会顾及与有目的地涉猎。新课改主张“教学是以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主动学习为基础,以新型的师生关系为纽带,通过老师、学生与教学目标、教学资源、教学媒体的交互作用而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创造精神等方面都得到主动发展的一种有组织、有计划的育人活动”,它着眼于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人格健全、富于创新、敢于质疑的人才。

新形势下课程改革既冲击着传统的教学关系,又促生着新的教学关系。课程改革实施教师是关键,要扮演好这一角色,就要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即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智力的开发者、未来的设计者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才能完成未来教育赋予教师的新使命,成为一个的合格的现代教育工作者。

上一篇:精讲到位 切实提高课堂效率 下一篇:信息技术教学需要“以趣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