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对高校思想建设的影响及对策

时间:2022-10-20 10:15:30

网络对高校思想建设的影响及对策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网络巨大的吸引力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本文分析了国内高校网络德育实践对德育教育的素质要求、网络背景下德育工作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德育工作的方法与途径。

[关键词]网络 思想建设

中图分类号:G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4-0363-01

随着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网络已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它科技含量高,且借助于媒介与交流平台向人们展现迷人魅力,已经成为大学生了解社会、接触社会、结交朋友、通讯联系、学习的一种新手段和新工具,引领大学生学习、生活进入了一个新的空间。但由于网络的身体不在场、匿名性、交互性、同步性、虚拟性、信息量大、信息庞杂等特征,使得他们原本接受的的教育难免会受到负面影响,且会引发相应的社会问题,这给高校德育工作,思想建设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还需要一个长期的不断努力的探索过程。

一、目前网络文化的特点和现状

网络文化是一种不分国界、不分地区的建立在网络基础上的信息文化。它具有内容丰富、传播迅速、影响广泛、能控率低、参与平等、服务个性化等特征,这是其它任何类型的传播文化所无法比拟的。因此,在科技高速发展、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通过涉足网络文化,获取更多、更新的知识,已成为越来越多的人追求的一种时尚,也是信息高速发展的需要。然而,我们发现网上聊天与玩网络游戏却成为目前大学生上网的主旋律。大学生上网更多的不是利用网络在收集信息、查找资料,而是整天上网聊天,甚至在网上算命、玩游戏。至于网络的基础知识、综合技能,尤其是如何利用网络与自身的专业学习、人生发展、兴趣爱好结合起来,大部分学生则是一片茫然。因此,大学生的网络素质有待提高,是摆在我们高校德育教育和思想建设的重要课题。

二、网络对高校思想教育的影响

第一,网络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构成潜在威胁。网络是一张无边无际的“网”,内容虽丰富却宠杂,良莠不齐。大学生在网络上频繁接触西方国家的宣传论调、文化思想,使得他们头脑中沉淀的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和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形成冲突,使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倾斜,滋生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潮。长期以往,对于大学生的人生观和意识形态必将起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

第二,网络使一些大学生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脱离现实。大学生摄取信息时是依赖间接的和抽象的符号系统的,这使他们以一种彻底的外在化、符号化的方式和冷冰冰的操作来对待整个人类和真实的社会,人与人之间面对面交流的时间减少,变得‘闭关自守”起来,加剧了大学生的自我封闭,造成人际关系的淡漠,使之形成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生存方式,集体意识淡薄,个人自由主义思潮泛滥。导致产生非社会化的倾向,产生紧张、孤僻、情感缺乏,甚至产生人格障碍和人际交往障碍,从而导致交际能力下降造成人际情感逐渐萎缩淡化。

第三,网络中的信息垃圾和网络犯罪弱化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诸如诈骗或害之类的犯罪,利用网络上法律约束力相对较差的弱点,进行犯罪。竟然有些人只是为了好玩过瘾,显示才华,充当黑客,破坏他人网站,侵犯他人利益。这种道德意识的溺化,法律意识的淡薄成为一大隐患,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安全构成危害和威胁。

第四,迷恋网络的众多弊端。在各地高校被辞退的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沉溺于虚拟时空的网迷,他们沉迷于网络游戏,通宵达旦,导致学业荒废,意志消沉。有些受网上的黄黑信息的影响,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毁了大好前程。

三、高校开展网络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措施

针对网络对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影响,笔者认为,要做好网络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充分意识到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网络化的出现及其对生活、学习、工作以及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层面的全面介入和深刻影响,迫切要求我们把思想政治教育引入网络,这是我们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要求。网络世界里各种思想五花八门,良莠不齐,鱼目混珠,让人们眼花缭乱,对大学生影响很大。因此,运用网络络进行网络思想教育就显得特别重要。

第二,占领网络阵地,建立一批有质量、有层次、有特色,能够吸引大学生的网站。要以“主题鲜明、形式活泼、清新高雅、健康向上”的风格,对大学生进行正面教育。加强对网络的开发研究,更新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网络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工作手段和工作载体。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也应依托网络进行更新和改进,要全方位地分析和研究网络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可能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探索新途径和新方法。利用公共信息网,国际互联网下载的资料,制成图文并茂的宣传文章.随时接受大学生的访问和浏览,努力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化、信息化、网络化。实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占领网络制高点,保证社会主义思想政治道德观念在我国网络领域内占据统治地位,最终培养出一批社会主义“四有”新人。此外搜集网迷学生受害典型,使大学生认识到网络的负面影响,从而有效地减少或避免网络对大学生的伤害,使其最大地发挥作用。

第三,拓宽大学生学习方式与求知途径。与传统教育相比,教育的远程化、电子化和网络信息的极大丰富、多样化都是对大学生学习方式与求知途径的变革,昭示着网络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变更。网络信息高速公路的开通和网络广泛地使用彻底改变了我国大学生的三点一线的学习生活,打破了大学生求学方式的空间与时间的限制。网络大学、网络电子图书馆、网络课堂、网络文化社区等学习场所的出现,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样的学习方式和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大大拓宽了他们的求知途径,为他们创造了更多的独立思考的空间。

第四,建立新型的人际交往与拓展大学生交往空间。网络为上网学生提供了两种本质迥异的交往选择,一种是使用网络技术维系即存、实在的人际交往,尤其是便捷了同相距甚远的交往对象间的联系。学生的交往宽度由囿于校园内部的寝室、班级、院系的狭小空间拓展到了一个开放、多元的交际领域,这即是对现实社会人际关系的延续,又拓展了大学生的交往空间。避免面对面交往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馗尬和矛盾冲突。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大学生建立新的人际关系提供了契机,开拓了大学生的交往空间。

第五,强化现代化德育教育手段。网络信息量大,信息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不受时间与空间限制的这些特点突破了以往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空间、时间与地域的限制,提高了德育工作的时效性,促进了德育工作手段的现代化,把德育工作引入了一个新的境域。

第六,拓展高校德育工作途径与铸就新的德育理念。网络发展以超乎常人想象的速度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高校德育工作也迅速与网络相融合。大学生是网络主体之一,德育工作进入网络将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网络时代,高校德育工作突破了以往面对面的单向传播的框框,积极运用网络,使之成为德育工作的重要渠道,面对网络新环境,德育工作的观念、样式、内容、机制均要顺应网络特点而发生变化,引导大学生遵守网络道德,努力创造干净、健康、文明有序的网络环境。

结论:

思想政治工作进网络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适应信息时展的一项重要举措,结合网络特点,加强和改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势在必行。要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单一说教模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全面地、精心地构建或筛选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可信度和亲和力,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富有艺术性。

参考文献

[1] 钱春芸.网络时代高校德育教育的新思路[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6.

[2] 董立刚.论当代高校德育的创新[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

上一篇:灵魂深处的倾诉 下一篇:煤矿井下掘进设备现状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