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评析:大班社会活动《我们不拥挤》

时间:2022-10-20 09:33:03

案例评析:大班社会活动《我们不拥挤》

1.通过亲身体验,充分感知“秩序”的重要性。

2.合作探索瓶中取物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联系生活实际,增强规则意识,自觉维护生活的美好。

活动准备:

1.课件:15秒计时器、人们拥挤着上车情景、小朋友有序下楼情景、警报声。

2.每组一个玻璃瓶,瓶子里放入10个系上绳子的玩具;记录表一份。

活动过程:

(一)游戏:拉瓶中的玩具

桌子上有什么?瓶子里有什么?今天我们来玩一个瓶中取玩具的游戏!

分析:教师开宗明义,直接点题,提出具体任务“瓶中取玩具”,把幼儿的注意力和思维迅速集中到活动内容中来,导入环节符合大班幼儿的认知特点。

1.第一次尝试

(1)介绍游戏规则。小朋友们4个人1组,共同完成任务。时间只有15秒,当计时器“嘀――”地响一声的时候,你们用手拉绳子,把玩具从瓶子里拉出来;计时器再次响起时,大家要立刻放下手中的绳子,把拉出来的玩具摆放到桌子上。

(2)幼儿分成4组比赛。

(3)每组选出一个小组长在黑板上的表格中记录比赛成绩。

小结:请小朋友说一说,为什么玩具都挤在瓶口,没有被全拉出来?怎样拉,才能把瓶子里的玩具都拉出来呢(幼儿大胆猜测,教师请个别幼儿表述猜测结果)?

分析:第一次尝试前,许多幼儿都跃跃欲试,只想着尽快把自己手里的玩具拉出来,却忽略了方法,因此,4个组中,只有第二组拉出了2个玩具,其余几个组都没有拉出。难能可贵的是,孩子们都真实地记录了本组的成绩,他们对下一步的探索活动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这个环节中,有个细节值得商榷,就是在分组比赛后,孩子们都急于展示本组的成绩,但是 “选组长”一环节的设置,无疑使幼儿展示的欲望遭到搁浅,因此,此环节可以在介绍游戏规则时完成。

2.第二次尝试

现在就请小朋友们去试一试,一个一个地拉,看能不能把瓶子里的玩具全部拉出来!(幼儿根据自己的猜测再次实验,完成记录表相应内容。)为什么一个一个地拉,还不能全拉出来呢(请个别幼儿讲述猜测结果)?

小结:拉球要一个一个地拉,先拉上面,再拉下面,这样才能拉得又快又多。接下来,我们再实验一次,看这回哪组拉出来的玩具最多。

分析:通过第二次尝试,幼儿基本上了解了秩序的重要性,并且知道要“一个一个地拉”才能快速将玩具拉出,这些经验都不是教师灌输得出,而是在探索中发现的,体现了“做中学”的思想。

3.第三次尝试

再一次分组尝试,完成记录表相应内容,体验遵守秩序所获得的成功。这回你们都把球拉出来了吗?你们是怎样配合的?

小结:通过3次尝试,我们知道了相互配合、相互帮助的重要性。只有一个一个排好队,有秩序地拉玩具才能拉得又快又多。

分析:有了前两次探索的基础,幼儿又进入到了第三次尝试活动中。这一次,幼儿都已具备有关互相配合、巧妙拉出玩具的经验,加上教师的梳理,“秩序”在幼儿的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为之受益。第三次尝试,4个组的幼儿都互相配合,将瓶中的玩具全拉了出来。此时,教师欣然,幼儿畅然,活动进入了小高潮,同时巧妙地为下一环节做好铺垫。

(二)联系生活,感受拥挤的危害

1.(播放幻灯)看图片1:人们拥挤着上公共汽车。请你们看一看,发生了什么事情?他们应该怎样?如果你来上车,你会怎么做?

看图片2:小朋友有秩序地下楼。这回你看到了什么?这样做安不安全?

小结:是啊,拥挤既不安全也不文明,我们要像图片中的小朋友那样,一个跟着一个有秩序地下楼,这样做既安全又文明。

2.生活中还有什么时候需要排队及遵守秩序?

小结: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到处都需要排队和遵守秩序,比如说:我们游戏的时候,上厕所的时候,散步的时候,乘电梯的时候,过马路的时候,都需要遵守秩序,这样做既安全又文明。

分析:通过对两幅图的对比,幼儿进行了观察和思考,理解了“秩序”的重要。在讲述“生活中还有什么时候需要排队及遵守秩序?”时,幼儿能够根据个体的经历和体验大胆表达,想法也很多。值得提醒的是,教师小结时,语言宜简练,不必一一重复幼儿的答案。

(三)安全演习,紧急撤离

在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发生了大地震,许多人都被压在倒塌的房屋中无法逃生,但是有一所学校叫桑枣中学,这所学校的学生都顺利地逃出教室,没有一个受伤,你们猜猜他们是怎么做的?(幼儿讨论原因,再次感受遵守秩序的重要性。)

因为他们平时做了很多次逃生演习,当地震来临的时候,同学们都没有慌张,而是一个跟着一个有秩序地逃走。现在,我们也来进行一次地震演习,请小朋友们把自己的小椅子一个接着一个排放好,组成安全通道,大家听到警报声就从安全通道上有秩序地撤离。(幼儿将小椅子拼搭成一条长长的通道,在警报声中一个跟着一个从通道里有序撤离。)

分析:教师预设的“演习”活动,帮助幼儿亲身体验了秩序的重要性,实现了由“知”到“行”的过渡。真实的体验活动也让幼儿的情绪达到新的高度,教育活动形成高潮。

活动评析:

“瓶中取物”是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游戏,这个游戏不仅好玩,还值得我们深深思考:“秩序”意味着什么?怎样才能帮助孩子们理解“秩序”,进而内化为一种行为?曹婷老师就把这种思考带入了集体教学中。

本活动充分体现了《纲要》中提出的:“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的理念,在活动中,教师巧妙设置了“如何把玩具从瓶子拉出来?”这样的问题情境,通过“提出问题――猜测验证――得出办法”一系列的探索过程,使全班幼儿都全身心地投入到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并发现了“用最短的时间将玩具从瓶子里拉出来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师适时地引导幼儿发现“秩序”的重要,以此达成活动目标。

当然,任何活动都会留有遗憾,活动后,我和曹婷老师作了交流,感觉本次活动的不足之处是:教师引导语言略显贫乏,对幼儿尝试后的记录活动,教师交代不够清楚,启发不明;第一个环节中,第二、三次尝试重叠部分较多,建议合并;幼儿第一次和第二次尝试后,教师设计的提问都是一类的问题,缺乏层次性;最后的安全演习环节,教师没有充分考虑“地震演习”的严谨性,要求幼儿将小椅子摆成安全通道,不符合常理,导致“安全演习不安全”。

上一篇:地理教学中防灾减灾的渗透 下一篇:浅谈如何在高中物理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