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学法在保险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中的运用与思考

时间:2022-10-20 08:48:00

案例教学法在保险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中的运用与思考

摘要:通识教育选修课作为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具有重要作用。教学实践表明,案例教学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通识选修课程的兴趣,确保教学质量与进度。但教与学双方客观存在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案例教学的效果。本文分析了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保险常识》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的意义,介绍了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探讨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进一步提出了改进措施。

关键词:通识教育选修课;案例教学;保险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0-0206-02

作为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险在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发挥了经济补偿、资金融通与社会管理三大功能。然而,由于行业本身客观存在的诸多问题,以及部分舆论误导,公众对保险行业存在种种偏见与误解。作为高校保险专业的教师,为培养大学生必要的风险管理意识,引导其客观地看待保险,公正地评价保险业发展现状与前景,笔者近年来面向非保险专业学生开设了《保险常识》通识教育选修课,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保险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二是保险经营中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以及《保险法》的相关条款;三是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及业内热点话题。教学实践表明,案例教学法能够极大地提高非保险专业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确保教学质量与进度,但教与学双方客观存在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案例教学的效果。本文介绍了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探讨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进一步提出了改进措施。

一、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

(一)案例选择

案例教学是一种开放式、互动式的教学方式。事先需要周密的策划和准备,要精心选择与编写合适的案例供学生提前阅读,并通过小组讨论或专题研讨的形式组织师生互动,从而通过各种信息、知识、经验、观点的传递来达到巩固理论、启发思考、加强交流的目的。案例选择是实现案例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有效的案例不是教师编写的故事,也不是照搬照用的现实案例,而应该是为实现明确的教学目的,基于一定的事实用心加工而成的有趣案例,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出学生阅读与分析的兴趣。

随着保险在更多领域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保险已被绝大多数公众所认识。但是,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保险的认识并不全面,甚至存在偏见,认为保险不够可靠,并非理想的风险管理手段或有价值的理财工具。课堂调查发现,非保险专业学生对保险的认识与一般公众并无差异,对“保险人”、“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等常见概念极为混淆,同样也不能正确地认识保险的职能与功能以及保险在现实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这当然与保险公司的宣传力度以及销售人员的业务知识及专业素养有关,但也明显地可以看出消费者(包括大学生)缺乏基本的风险与保险知识。因此,在案例选择时除了要确保趣味性,还要能够正面宣传保险的积极作用与有用的实务知识。通过案例,让学生发现风险的无处不在,了解风险管理的必要性以及保险的作用,分清保险责任与除外责任,理解保险利益的变化及其对合同有效性的影响,掌握保险人和投保方需要遵循的“最大诚信”及具体要求,等等。在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更大程度上地激发学生的课程认同感、行业信心、学习主动性以及学习能力,确保学生准确理解保险的本质,客观、公正地看待保险,把握住保险的核心价值观。

(二)分组讨论

有趣并有意义的案例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间形成关注保险、谈论保险、研究保险的习惯。考虑到《保险常识》面向的是非保险专业的本科生,学生通常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因此,在进行分析案例时,尤其是较为复杂的案例时,建议提前把相关材料发给学生,并相求查阅指定资料和读物,搜集必要的信息。学生根据个人兴趣选择相关案例,在个人独立思考初步形成原因分析和解决方案后,建议选择同样案例的学生自愿组成5人以内的团队并选定一位全权负责组内讨论的小组长,以小组为单位进一步进行扩展资料的收集、关键问题的探讨,实现观点的互换、知识的互补,并最终达成一致认识。这将有助于完善学生的知识构建,提高其把握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这对学生未来就业具有帮助。分组讨论过程中要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分组讨论虽然是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但是学生什么时候讨论以及讨论怎样的内容,教师应严格把关,并适时地给予帮助与指导,让学生的思维层次有所提升。

(三)归纳总结

在此基础上,教师应鼓励小组成员对案例分析的过程进行归纳与总结,向班级其他案例小组成员进行详略得当的讲解,从而实现小组之间知识的互补。为避免流于形式,确保归纳总结的过程达到预期目标,负责讲解的小组成员可以把要讲解的案例及分析处理的核心关键词,以及期待引发深层次讨论的内容提前发给其他小组,以做准备。

二、案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改进措施

(一)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不“精准”,建议讲清核心概念与基本原理

调查发现,非保险专业的学生选修该课程并不完全是因为兴趣使然,部分学生单纯地是为了修满学分。因此,从整体来看,学生对课程的认同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均有待提高。绝大部分学生对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理解不透,在进行案例分析时,难以抓住问题的本质,把握不住案件处理的关键问题与主要依据。如在分析“近因”案例时,由于学生未能掌握“近因”的内涵与寻找“近因”的关键,因此难以准确界定保险事故的责任归属。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力求“精准”,讲清核心概念,讲透基本原理,让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只有这样,学生在进行案例分析时才能抓住关键词,准确地利用基本原理加以分析。

(二)学生不能综合运用知识把握案例处理的关键,建议多视角启发与引导

学生在进行案例分析时,通常会从单一视角出发,抓住某一个知识点进行分析,难以完整地把握案例涉及到的相关知识点,认识问题、归纳问题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待加强。如学生在分析受益人相关案例时,由于对《继承法》中相关条款不熟悉,故在受益人丧失受益权导致保险金作为遗产处理时,不能准确地进行保险金的分配。因此,除了要求准确掌握基本概念与原理外,还要借助案例有效渗透现行《保险法》及《婚姻法》、《继承法》、《反洗钱法》等相关法律精神,确保学生能够熟练地综合运用相关原理与法律条款来分析处理疑难案例。

(三)学生分析热点问题的能力有限,建议选择有趣话题激发兴趣

案例教学的目的之一是训练学生对现实热点话题更加敏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去关注现状、分析前景,更好地理解保险在生活中的积极作用。但教学效果表明,上述教学目标一般难以达到。绝大部分学生在归纳总结的过程中保持沉默,不善于用案例训练过程中所得到的知识去思考、去分析、去交流,因此,有必要在案例分析时,引导学生跳出案例本身,关注案例背后的宏观环境,分析环境变化对保险经营的影响,让学生在生动的背景分析中更全面、客观地看待保险及行业现状。了解保险并不单纯的等同于“卖保险”或“理赔”,它同样涉及到刺激消费、拉动投资、支持对外贸易、促进技术创新等“高大上”的概念,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资金短缺、化解社会矛盾、促进安全生产、提高政府转移支付效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减轻地方政府责任、促进企业顺利经营等现实问题,从而巩固学生所学的基本原理,有效改善学生的保险观。

作为面向非保险专业学生开设的通识教育选修课,《保险常识》课程旨在增强学生的风险与保险意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分析问题与处理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有助于实现上述教学目标,但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准备与部署,认清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寻找对策,确保案例教学的效果,实现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熊思东.通识教育与大学:中国的探索[C].上海:科学出版社,2010,(05).

[2]哈佛委员会.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王魏根,姜双林,李夫佳,周虹.地方师范院校通识教育课程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2,(03).

[4]刘旭,梁婷.我国大学通识教育:内涵及实施研究述评[J].大学教育科学,2011,(04).

[5]刘义.试论通识教育理念在地方师范院校人才培养中的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2011,(19).

[6]北京大学老教授教学调研组,张翼星.北京大学通选课的现状、问题和建议[J].现代大学教育,2011,(02).

[7]赵义华.通识教育的困境及其因应――基于对近年美国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改革报告文本的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1,(03).

[8]曹莉.东亚一流大学通识教育的新趋势[J].中国大学教学,2010,(11).

[9]唐春,夏睿.师范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与优化探析――以重庆师范大学为例[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10).

[10]桑新民.创新学习文化 回归大学精神――21世纪大学通识教育新探[J].教育研究,2010,(09).

[11]张益新,魏坤.关于大学通识教育出发点的思考[J].高教论坛,2010,(07).

[12]王蕾,漆新贵.对大学通识教育创新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0,(06).

上一篇:中等职业学校《建筑工程识图》教学探究 下一篇:过度沉溺于性幻想弊大于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