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的中学公民教育实践探讨

时间:2022-10-20 08:12:32

新媒体环境下的中学公民教育实践探讨

摘 要:新媒体环境下,中学德育工作者应针对学生的思想状况作出适应性的改变,及时将学校德育转向公民教育。教师要紧跟时代步伐,拓宽信息渠道,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对学生的价值困境给予正确引导,增强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公民使命感,为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而不断努力。

关键词:中学生;公民教育;新媒体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1)12-0015-03

一、新媒体与中学德育现状

新媒体(New Media)概念的首次提出是在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年会上,当时是指被称为“第四媒体”的互联网,也就是“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三大传统媒体之后的第四种主要大众传播媒体”。学者对新媒体的内涵也各有见解。宫承波在《新媒体概论》一书中认为,新媒体是20世纪后期世界科学技术取得巨大进步的背景下,在全社会信息传播领域出现,建立在数字技术基础上,能使传播信息大大扩展,传播速度大大加快,传播方式大大丰富,与传统媒体迥然不同的新型媒体。在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不管是以网络为中心的“第四媒体”,或是以手机为中心的“第五媒体”都是新媒体。[1]Blog Bus副总裁兼首席运营官魏武挥认为新媒体是受众可以广泛且深入参与(主要是通过数字化模式)的媒体形式。美国《连线》杂志将新媒体定义为: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由此看来,相对于互联网和手机这些新媒体来说,报纸、广播和电视成为了相对的旧媒体或者说是传统媒体。

要了解新媒体的“新”,就不得不将其与旧媒体或者说是传统媒体的“旧”和“传统”作一个比较。首先,新媒体在传播载体上与传统媒体不同,新媒体的传播都是在互联网和无线通信技术支持下而实现的。其次,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是“一对多”的形式,而新媒体的传播方式是“多对多”的形式,也就是说,在传统媒体中,传播的内容都是由一个传播主体发出,代表一家之说,受众广泛,而在新媒体中,传播主体不再受到限制,无论是普通老百姓还是拥有绝对话语权的权威人士都拥有发言权,可以各抒己见甚至针锋相对,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个人在论坛或微博里发出的见解,很快就会有成千上万的评论和转发。传播者和受众的界限不再清晰,角色随时会发生转换。再次,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在时间和空间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家事国事天下事,一经发生,只要有值得关注之处就能够以影像的方式即时传播。

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中学德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社会上显现出来的冷漠、暴力等不良现象仍然对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挑战,也为学校德育敲响了警钟。社会上的丑恶现象不应该让学校全部买单,但面对当下的不良现象,学校德育必须要有相应的对策。有学者认为,中学德育存在着德育目标缺乏层次性、德育观念滞后、德育内容脱离实际、德育方法忽视学生主体、德育途径单一、忽视日常行为表现等问题。[2]另一位学者通过研究也发现了类似的问题:在中学德育工作当中,德育地位得不到足够重视、德育内容针对性不强、德育方式单一、德育评价滞后、缺乏良好的育人环境、德育专职队伍不健全等等。[3]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的古代中国非常看重德育,道德文化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成熟且分量最重的部分。[4]不仅是德育内容,德育理念、德育方式和途径也在岁月变迁中对当代中学德育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师道尊严”思想的影响下,许多教师在德育过程当中总是以“说教者”的姿态面对学生。对学生采取传统的“讲授”方式,立足于学生的“不足”,致力于提高学生德育知识水平。在方式上耳提面命、一味灌输;在路径上不胜其烦;在形式上树立典型;在本质上“矫正”“防范”。[5]

公民是指“具有本国国籍,并依据宪法或法律的规定,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6]现代社会是法制民主的社会,法律、权利和责任成为维持社会秩序和维护社会关系的重要准绳。因此中学生的公民意识和责任应当成为中学德育的主要内容。公民意识和责任的养成对中学德育理念、途径、评价方式等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学德育有必要向公民教育转型。公民教育恰好弥补了传统中学德育在内容、理念、方式、途径等方面的不足。公民教育是社会通过培养使公民成为依法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责权主体,成为在政治、经济及社会生活中有效成员的过程。[7]目前公民教育途径多种多样:开设专门的公民教育课程;设置综合课;在学校中建立民主的氛围,为学生体验民主提供途径;通过合法社团提供多种试验民主的机会;注重对学校规章制度和国家法律,对各阶层人士、他人自由、不同种族、文化和信仰持尊重态度和对自由的赞赏等。[8]在公民教育实践的多元化途径中,形成良好的德育环境,充分发挥中学生的自主性和参与性,同时也刺激了德育教师素质的提升,从而吸引更多人加入到德育队伍中来。

二、新媒体环境下的中学公民教育实践

新媒体对中小学生的影响载体主要是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9]网络媒体包括门户网站、微博、即时通讯工具、论坛和贴吧等。手机媒体则包括短信息、手机上网、手机应用等。2011年7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了《第28次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其中显示:网民年龄结构上,20~29周岁之间比例最大,为30.8%;紧随其后的是10~19周岁,比例为26%,二者之和占据了中国网民的将近3/5;而上网设备比例中,手机以65.5%仅次于电脑的74%,也就是说,除了常见的电脑外,手机也成为了上网的热门选择;在学历结构中,大学及其本科以上11.7%的上网比例意外地低于初中和高中,其中初中比例为35.1%,而高中为33.9%,且与上一次数据统计相比,初中有增长趋势;网民职业结构中,学生以29.9%的绝对优势占据第一。前五大网络应用分别为搜索引擎(79.6%),即时通讯(79.4%),网络音乐(78.7%),网络新闻(74.7%)和博客/个人空间(65.5%)。增长最快的前三个应用分别是微博(208.9%),团购(125.0%)和网上支付(11.7%)。[10]从这一系列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尤其是初高中学生上网人数多,手机上网的便捷实用使得学生上网更方便,而在上网过程当中,学生通常使用的是搜索、即时交流、听音乐、看新闻和个人空间,近期颇为流行的是微博、团购和网上支付。由此可以看出,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发展,现阶段学生的交流方式、信息获得渠道、消费观随着新媒体的发展而发生的变化值得注意。在交流方式上,学生通过即时通讯、论坛和微博等途径,在倾诉得到满足的同时,也增强了对话语权的需求和平等交流的意愿;在信息获得渠道上,学生不再盲从于教师,遇到问题时,能迅速通过网络搜索获得解决方案;在消费观上,便捷的支付淡化了金钱观,网上购物使得消费中冲动增加。

新媒体的发展极大地影响了中学生的交流期望、信息获得渠道和消费观。在这种改变之下,中学德育要作出怎样的适应性改变,才能够有效增强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呢?在学生话语权需求和平等意识日益增强的情况下,中学公民教育实践需要作出的适应性改变,主要体现在教师的言行举止、教学风格、教学环节、师生关系方面。教师的言行举止和教学风格对教学环节设置和师生关系又有重要影响。因此,在学生话语权需求和平等意识增加的情况下,教师在言行和教学风格上要尊重学生,以平等的姿态来和学生对话;在教学环节上,不仅要增加师生互动环节,还可以增加学生叙述环节。在新媒体环境下,如果学生在不加引导的情况下通过微博、论坛用匿名的方式各抒己见,在各种话语主导者的诱导之下,很容易产生价值判断混乱。教师如能以开放、平等的姿态和学生沟通,就有可能建立师生之间的信任,满足学生的话语权需要,及时解决学生的困惑和烦恼。

对学校制度的适应性改变则主要体现在学校领导体制、规章制度、领导风格、管理模式、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在教育工作中,如举办听证会、选举等活动要收放有度,既充分采纳学生的意愿,又要巧妙地参与其中,进行适当的引导。这种“巧妙地参与”就需要教师和学校管理者在重大决定上掌舵,在具体操作方面放权,以“伙伴”的心态共同践行公民理念。学生在话语权得到满足、个人观念得到正确引导的情况下,才能意识到并敢于承担自身的社会责任。

信息获取渠道的改变,使得教师和管理者的权威受到了挑战,学校课程和学校制度也需要进行适应性改变。教师和学校管理者在遇到学生质疑时,不应急着辩解和压制,而应以平等的姿态与学生共同探讨,及时引导学生。同时,还要紧跟时代的变化,充分利用新媒体所带来的便利。落实到中学德育工作中,就要求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灵活运用新的信息获取渠道,并将这些渠道变成与中学生沟通的桥梁。

中学生消费观念的改变也值得引起教师和学校管理者的注意,金钱观念的淡薄和消费冲动的增加也应该成为中学公民教育实践当中的关注点。中学生消费观念的改变需要教师和学校管理者改变管理方式。网上有一段淘宝体广为流传:“交学费应该用支付宝,成绩出来了再确认支付,好评差评看心情,挂科了就申请退款。”乍一看,这种调侃非常有趣甚至有点偏激,实际上,这正好体现了学生对当前师生关系的不满和自我意识的提高。在中学公民教育实践中,我们不能仅仅立足于公民意识、公民知识等的传播,还应该充分考虑到当下中学生所遭遇的价值冲击,深入理解学生的价值两难困境,引导中学生认清自己,从而更加有效地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

新东方创始人之一徐小平说:一个绝望的组织,每个人既不抬头看路,也不埋头拉车;一个卓越的组织,每个人都会抬头看路,也会埋头拉车;一个平庸的组织,只有领导会抬头看路,其他人只会埋头拉车;一个失败的组织,每个人都抬头看路,却没有人埋头拉车。现在的社会,充其量只是个平庸的组织,要成为一个卓越的组织,就必须增强每个人的社会责任感,真正做到既会看路也能拉车。

参考文献:

[1] 谈敏.新媒体视域下传播伦理的困境及对策[D].南京:江苏大学,2010:8.

[2] 张武.中学德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以上海市浦东新区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3] 郭金萍.中学德育的问题与对策――金昌市中学德育现状调查与探索[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6.

[4] 汪凤炎.中国传统德育心理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修订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25.

[5]鞠文灿.公民意识教育:现代中小学德育的基石[J].中小学德育,2011(5):17.

[6][7][8]蓝维.公民教育:理论、历史与实践探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9,21, 421.

[9] 孙健.新媒体时代普通高中学校德育工作创新策略[D].南京:江苏大学.

[10] tech.省略/special/cnnic28/

(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上一篇:康德在我心中的样子 下一篇:内涵深一度 路径宽一度 境界高一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