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思维差异英语写作教学

时间:2022-10-20 07:12:27

中西思维差异英语写作教学

摘要:写作是大学英语教学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然而,教师和学生都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各种写作教学法也是异军突起,但效果并不明显,学生的写作水平仍然普遍较低。当然其中的原因多种多样也极为复杂,因此有必要尝试寻找新的突破口。中国学生英语作文中遇到的困难,除了语言上的,更主要的是源于中西思维模式的差异上的。本文首先分析了语言和思维的关系,进而阐述了英汉思维的主要差异及其在写作中的主要表现,最后提出建议,希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这种意识并加强训练。因此,分析两民族不同的思维模式及其在语言运用上的差异可以被运用到外语教学当中去,为写作教学开辟一条新的路子。

Abstract:WritingisaveryimportantitemincollegeEnglishteaching.However,teachersandstudentshaveallmadegreateffortsandvariousteachingmethodsaboutteachingEnglishwritingmushroomlikebambooshootsafterspring,theresultisstillnotobviousandstudents’writingabilitygenerallyremainsinalowlevel.Anyteachingmethodisnotperfectandsufficient,andevenstudentswithagoodknowledgeofEnglishstillcannotwritebeautifully.EnglishandChinesebelongtodifferentlanguagefamilies,whichresultsindifferentthinkingstyles,sotheyfollowseparatewaysofusinglanguagetoformatext.ThereforethepointcanbeputintopracticeinteachingforeignlanguageandopenanewbreakthroughforteachingEnglishwriting.

关键字:写作教学,语言和思维,英汉对比,思维模式

Keywords:Englishwritingteaching,languageandthinking,contrastivestudybetweenEnglishandChinese,thoughtpatterns

一、引言

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使学生能够运用英语作为笔头和口头上的一种工具进行交流。写作是对英语进行的最高一级的运用。写作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写作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学生所掌握的英语知识和能力的水平。然而,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成为学生和教师都为之感到头疼的事。一方面,英语知识掌握不足,另一方面,掌握大量的单词、句型或者表达方法也不一定能够写出漂亮的英语文章来。现实各种客观的、隐性的原因是极为复杂的,他们共同导致了当前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尴尬境地。

然而,经过仔细研究中国学生的作文就可以发现,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文章往往是英语的语言汉语的思维,汉语的味道过于浓厚。写作不仅仅是单词拼写和语法对错,更主要的是如何组织篇章和表达观点,而这在很大程度上与英汉两民族不同的思维模式有关。也就是说,由于他们不可避免地受到自身思维模式的影响,即使他们精通语法,懂得如何选字遣词、连句成段,其作文仍会或多或少地带有中文腔。要排除这种干扰,必须从语句的展开、篇章结构的组织以及修辞手段的运用等方面来区分英汉语言的差异,以便正确地遣词造句,从而循序渐进地提高大学英语写作能力。本文将从这一角度出发研究英汉思维方式的异同和其对语篇组织的影响,力求为中国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提供某种新的视角。

二、中西思维方式的异同

英语和汉语具有人类语言的共性,但又属于两种完全不同的语系,由此讲这两种语言的人的思维模式也是截然不同的。不同民族有其不同的思维模式、思维特征和思维风格,这些差异广泛地反映在语言中。每一种语言都隐含着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而思维又反过来对语言的词语、句子结构产生了内在的支配作用,形成了该语言群体独有的语言心理倾向。英汉两种语言之间也不例外。

1、英民族重抽象思维,汉民族重形象思维。人类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是密切联系,互相渗透的。但是由于文化传统的不同,人们对二者的偏好也有所不同。英民族擅长于用抽象概念表达具体的事物,比较重视抽象思维能力的运用,而汉民族恰恰相反,崇尚天人合一,更习惯于运用形象的方法表达抽象的概念,而不太重视纯粹意义的抽象思维。这种思维形式的不同在语言上表现为:英语常常使用抽象名词来表达复杂的理性概念,而汉语则习惯于使用具体、形象的词语来表达理性概念。相对来讲,在写作中,英语多用名词,汉语多用动词。

2、英民族思维主张主客两分,汉民族主、客体相互融合。英语民族思维传统上以自然为认知对象,认为只有认识自然,才能把握自然;只有探索自然,才能征服自然,因而主客二分。英民族的思维注重客观事物对人的作用和影响,因而他们对主体和客体有着严格的区分。而汉民族的思维往往以“人”为中心,认为只有人才能做出有意识的动作,或具有有意识的行为,因此汉民族一般对思维的主体和客体不加区分。汉民族的主体意识思维从主体的需要和实用出发,在语言上表现为:汉语句子的语态呈隐含式,多以“人”作主语;而英文则多用无生命名词做主语,主动与被动两个范畴始终泾渭分明。

3、英民族重形式逻辑,汉民族重辩证思维。深受西方哲学影响的英语民族无疑重分析思维。英语民族在思维上形成了由小到大、由近到远、由部分到整体的思维模式。汉语民族重整体综合思维,即在考虑问题时习惯将事物的各个方面视为一个整体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虑,这就导致了整体优先、由大到小、由前到后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差异在语言上表现为英语重形合,而汉语重意合。也就是说,英语注重运用各种有形的联结手段达到语法形式的完整,其表现形式严密地受逻辑形式支配,概念明确,句子组织严密,层次井然;而汉语语言表现形式受意念引导,看上去概念、判断、推理不严密,句子松散,句法功能呈隐含形式。

思维与语言相互作用,英汉民族不同的思维方式造成了两种语言不同的运用方式。写作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证。

三、英汉思维差异在写作中的表现

由于受汉语思维的影响,中国学生的英语作文实际上变成了汉语写作的粗糙的英文翻译。尽管英汉两种语言在本质属性上是相同的,但是由于受到各自民族文化的深远影响,加之传统哲学和的不同,使英汉民族在语篇思维方式上产生了巨大的差异。英汉思维方式的差异,在写作中首先表现在整个篇章的发展模式上,然后就是在文章的开头、段落、及结尾的组织方式上。

1、线性与螺旋型结构

1965年,Kaplan在搜集了600份英语作文和110份汉语作文的基础上,对它们做了一翻研究后得出的结构如下:英语篇章具有线形结构。通常情况下,每一段开始是主题句,随后的句子围绕主题句展开,层层推演,最后得出结论。与英语篇章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汉语篇章具有螺旋型结构。这一点已为中国学者的经验性研究所证实。汉语作者在阐明他们的观点时,喜欢采取一种迂回曲折的方式,很少直奔主题而去。他们往往采用暗示、渲染、重复的手法来点明中心思想。如下图(王茹勤,2000):

英语汉语

汉语思维模式呈螺旋型,其思维习惯在书面语言上的表现形式是迂回曲折,认为“反复陈述重点至关重要”,爱迂回环绕,让对方意会自己的意思,不直接切入主题。“文若看山不喜平”是典型的汉语修辞模式,也成为衡量文采的标准。而英语文章必须符合英语的篇章模式,决不能用“英语的句子+汉语的思维模式”。英语篇章的组织和发展是“直线式”(linear),通常先开门见山直抒己见,以主题句开始,直截了当地陈述主题,再交代背景,进行论述。由西方直线式思维模式决定的英语语篇大都由三部分组成:开头、主体和结尾。“开头”主要开宗明义,点破主题,起到指向的作用,既阐明文章的要点,又以此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主体”是语篇的中心部分,由若干段落语篇组成,涵盖与主题相关的要点,以及支持要点的论据和事实;“结尾”以概括要点的形式定局。

2、开头

由于西方思维形式是“个人主义”,所以强调个人意见的表达,说起话来很自信,倾向于用直截了当的态度对待别人,英语段落往往先在语篇的开始就直接点题,态度明确。而中国古典思维认为万物相生相克,且均有联系,故语篇的开始往往是从很远的相关问题入手,陈述观点的手法委婉曲折。

英语的直线式思维使得英语文章经常使用开门见山式的起笔方式,作者在文章一开篇即点明主题,清晰明白地告诉读者在这篇文章里他想讨论什么问题,介绍什么人物和事件,他的观点是什么。一般先使用一个熟悉的观点、引言、事实等引入话题,然后直接到作者的整个观点和思想。而汉语文章的开头,往往喜欢先介绍大背景、大环境,然后再慢慢引出主题,作者并不急于阐明自己的观点和立场,常常采用欲扬先抑、欲立先破的手法。所以汉语文章一开始总是围绕主题说话,作者的观点要随着文章的深入和展开直到结尾才明朗化。这种结构对中国学生英语写作很有影响,因为开头直接影响到后面整个语篇的发展,所以一定要注意。

3、形合与意合

意和和形合是语言组织法。所谓“形和”是借助语言形式手段(包括词汇手段和形态手段)实现词语或句子的连接;所谓“意和”是不借助语言形式手段而借助词语或句子所含意义的逻辑关系来实现他们之间的连接(潘文国,2004)。汉语重意合,形散神聚。汉语篇章的最显著的特点在于用意义的链条将其不同的层面串接起来。也就是说,汉语的表现形式受意念引导,尽量省略关系词以达到动词集中而突出的效果,句法功能呈隐式,看上去似乎概念、判断、推理并不太严密。“更抽象一点,就是古人所说的‘文章’、‘文气’,汉语正是看这种‘意脉’来组织句子,而不受‘形’的框架。(潘文国,2004)”而英语重形合,语篇呈环扣式多层面延伸,以形相连,因而更重衔接。取得连贯效果的手段有两种:逻辑安排和粘连手段。英语的关系词丰富,善于运用各种有形的连接手段达到语法形式的完整,其表现形式严密地受逻辑形式支配,概念所指界定分明,句子组织严密,层次井然,句法功能多属外显性。英语中词连成句,句子连句子,都离不开连接词、关系词和介词等。这和英语民族重分析和形式是一致的。所以中国学生在写英语作文时必须懂得如何使用各种关系词和连接词来实现行文的连贯和紧凑。

4.、结尾

英汉文章的结尾都强调概括全文、照应开头。但还是有某些不同,主要是英语的结尾比较轻松,态度客观,而汉语的结尾比较严肃,倾向于用感情诉诸的手法以及其读者的共鸣或情感(蔡基刚,2001)。中式的主体思维主观性强烈,往往对读者的判断力持怀疑的态度,表现在写作上是作者结尾结论化倾向,即由作者出面给出结论,它是语篇结束的标志。而英语民族强调“物我分立”,其思维强调客观、公正,信奉“letthefactsspeakforthemselves”。写作追求最大限度的客观性(maximumobjectiveness),使读者确信作者并未搀杂个人观点为目标(王苹等,2001)。他们往往摆出大量的事实数据,让作者得出自己的结论,其文章往往呈现无结论化倾向。

四、启示

以上分析有力地证明了分析英汉思维模式差异对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重要作用。在英语写作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了解英汉思维差异和这些差异在如何组织语篇、表达观点及修辞方面的表现。学生要充分重视语言的思维因素,注重不同民族思维之间的共性与个性,比较英汉语言之间存在的差异,勤写多练,通过实践减少母语思维的干扰,最大限度地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可以通过撰写概要、改写课文等有目的的写作训练,使学生了解英语语篇结构模式及其和汉语语篇模式的区别,并加以详细的分析,使学生了解英语语篇在表意、信息传递上和组织结构上的特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及创造能力。胡曙中(1993)指出中国英语学习者要写好英语作文,首先应该了解英语族人的思维模式,再进行有效的模仿,从而写出地道的英文。

思维支配着语言,中国人学会用英语思维进行写作当然很不容易,要跳出汉语思维的框架,语感很重要。在学习过程当中学生应该学会用心观察分析,自觉把英汉文章进行对比,明白其差异及其原因的所在。教师应培养学生把了解语言本身和相关的文化因素变成一种习惯、一种自然、一种感觉,把握英语的写作特点,对不合习惯的用法保持警觉,克服依靠翻译进行写作的习惯。排除汉语思维的干扰,提高运用英语思维的能力,才能使语言表达更自然、更准确.结合以上的讨论,本文提供下面几条建议:

1.给学生布置阅读任务,以便他们更好地了解地道英语文章不同文体的结构安排、措词及写作规律。

2.重点分析和点评典型英语文章,并与同类体裁的汉语文章进行对比,以便学生加强理解。

3.学生多写,老师多看,并提出具体的实质性建议和意见;重视不断修改润色的作用。教师可采取各个突破,步步为营的方式,即按照英汉思维差异在写作中的主要表现安排教学进程,进行有针对性地练习。例如,讲开头部分的差异时,教师可要求学生只写开头,也可减轻学生心理负担和排斥感;继而进行段落、结尾至完整语篇的练习。初稿的形成很关键,但不厌其烦的修改对于从根本上提高写作水平也是至关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找准自己的弱点,才能全面提高写作水平和写作修养。写作本来就是一种需要日积月累的功夫,无论是中文还是英文,时日长久才会有效果。铁杵成针的道理谁都懂,但真正做起来、坚持下去绝非易事。多数学生没有很高的自觉自律性,因此教师要极力耐心引导督促学生。

参考文献

蔡基刚《英汉写作对比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胡曙中《英汉修辞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3

郭立琴浅谈文化、思维差异与英语教学[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03(1)

胡曙中《英汉修辞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3

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连淑能论中西思维方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2)

刘礼进英汉篇章结构模式对比研究[J]摘自王菊泉、郑立信主编的《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潘文国《汉英对比纲要》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4

王苹刘文捷中西思维差异与大学英语写作[J]《外语界》,2001(5)

王茹勤浅谈大学英语的语篇阅读教学[J]《郑州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3)

徐盛桓关于英汉篇章比较研究[J]摘自王菊泉,郑立信主编的《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许钧《论翻译的层次》选自杨自俭,刘学云.翻译新论[C].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

许余龙《对比语言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

张岱年中西哲学比较的几个问题摘自王菊泉,郑立信主编的《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上一篇:语误教学建议 下一篇:语文多媒体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