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42例护理体会

时间:2022-10-20 04:15:52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42例护理体会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4.12.81

摘 要 目的: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的护理措施。方法:对4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微创穿刺颅内血肿清除术,术后严密观察神志、生命体征、瞳孔变化,注意引流管的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保持舒适的及大小便通畅,预防并发症。结果:完全恢复自理4例(9.5%),部分生活自理15例(35.7%),完全需要帮助17例(40.5%),死亡6例(14.3%)。结论: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的护理效果显著,可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 高血压 脑出血 微创术 护理

Nursing experience of 42 cases of minimally invasive intracranial hematoma elimination technique

Mao Hua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Yuanyang County,Henan 453500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nursing measures of minimally invasive intracranial hematoma elimination technique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ve cerebral hemorrhage.Methods:42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ve cerebral hemorrhage were treated with minimally invasive intracranial hematoma elimination technique.After the operation,the consciousness,vital signs,pupil and the nursing of the drainage tube were observed. The respiratory tract was maintained patency,the position was comfortable and defecation was patency,the complications were prevented.Results:4 cases(9.5%) were complete recovery of self-care,15 cases(35.7%) were partial recovery of self-care,17 cases(40.5%) completely needed help,6 cases(14.3%) were died.Conclusion:The minimally invasive intracranial hematoma elimination technique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It can improve the success rate of emergency treatment,reduce disability,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Key words Hypertension;Cerebral hemorrhage;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Nursing

高血压脑出血是临床工作中经常见到的一种疾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它在中老年人群中有着较高的发病率,并且往往愈后不佳,对患者的健康有着严重的影响。对于高血压脑出血的患者,以往常采用内科保守方法来进行治疗,效果不理想,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较高。现在,随着外科手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对于高血压脑出血的患者,采用外科手术治疗,能够很好地控制患者的病情,恢复患者的神经元功能,对于一些病情危急的患者,能够提高抢救生命的成功率,并且可以改善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1]。近2年来,我们收治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42例,均采用与病情相适应的外科手术治疗及护理,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高血压脑出血患者42例,均行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男26例,女16例,年龄40~85岁,平均59.5岁;患者均有高血压史,血肿40~70ml,平均45ml,病灶位于基底节区8例,皮层下、外囊9例,脑室或丘脑出血破入脑室13例,小脑出血12例;术前清醒5例,嗜睡5例,浅昏迷8例,中度昏迷4例,深度昏迷10例,单侧瞳孔散大5例,双侧瞳孔散大5例。

方法:对所有的患者,在进行外科手术治疗之前,均需进行头颅CT检查,以明确病情,确定血肿位置,并且由于患者病情的不断进展,在对血肿进行定位时应该以术前2小时内的头颅CT检查结果为准。在准备手术前,对患者进行常规的术前备皮,然后实施局部麻醉,使用YC-I型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进行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在对患者进行手术的过程中,需不断使用生理盐水来反复冲洗血肿腔。在手术完成后,接引流袋,然后严密观察患者的术后情况,根据具体情况向血肿腔内注入尿激酶以液化血肿。在手术后的4~7天,可以将穿刺针拔出,使用创可贴将伤口封闭,然后每天对伤口进行消毒并更换创可贴。

结 果

完全恢复自理4例(9.5%),部分生活自理15例(35.7%),完全需要帮助17例(40.5%),死亡6例(14.3%)。

讨 论

心理护理:与以往的治疗方式相比,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是一种较为新颖的治疗技术。有些患者和家属对一些新的治疗手段往往抱有怀疑的态度,采取消极的方式来配合治疗,有时会导致治疗效果不理想。所以,对于这些患者和家属,我们要耐心细致地向其讲解该治疗方式的先进性和有效性,并且在可能的情况下,争取让以往手术治疗成功的患者来讲解自己的经历,增加患者的信心,让其接受手术治疗,同时也要做好因病情重手术不成功的思想准备,特别是术后患者的长期康复治疗,医疗费用等问题。与患者家属一起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在患者手术完毕后,均需加强监护,尤其要严密监测一些基本的生命体征。特别是注射尿激酶的2~4小时内,对患者要严加看护,如果发现患者出现意识障碍加重、双侧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射减弱或消失、心动过缓、呼吸节律及频率改变、持续高热、术后血压再度升高等则提示再出血及脑疝发生的可能。另外,烦躁、憋尿等因素,都可以引起血压增高或再度升高等也均显示再出血及脑疝发生的可能。本组3例因术后再次出血诱发脑疝,经抢救无效死亡。体温的升高常发生于术后3~5小时内,如果发现患者出现了体温升高,我们要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如物理降温等,必要时进行相关的检查,如血、脑脊液、分泌物细菌学培养及药物试验,如果发现患者存在感染,则要及时使用有效的抗生素来控制感染。

血压的控制:在手术后,能否合理地控制血压是预防术后复发的关键。如果我们发现患者的血压>210/100mmHg,则必须采取及时有效的降压措施,使患者的血压维持在150~160/90mmHg,并且要最大程度上避免医源性操作对患者造成的刺激,防止血压发生较大幅度的波动,对患者的病情产生影响。

术后引流管的护理:患者引流袋放置的部位以低于头部20cm为宜,并且应妥善固定,防止发生脱落。如果放置引流袋过高,则不利于颅内液体的流出,并且可能会发生引流袋内液体反流入患者的颅内,导致感染。如果放置引流袋过低,则会产生较大的负压,导致患者颅内液体的过量引流,容易发生再出血[2]。如果穿刺与脑室相通或单纯脑室穿刺,放置引流袋时,应保证其顶端高于穿刺点15~20cm,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控颅内压。对患者进行引流袋的更换时,应尽量减少位置的变动。对于昏迷或意识不清的患者,需对患者的肢体进行有效的约束,防止患者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触动引流管。如果发现某个患者的引流管引流不畅,我们应该对其进行仔细的检查,观察是否有血块堵塞了引流管,或引流管有没有发生挤压,及时找到问题,解决问题。在对患者进行检查时,可以从上向下轻轻挤压引流管,此时如有新鲜血液流出,则考虑可能发生了再次出血,护士应将此情况及时告知主治医生,并积极配合医生进行后续的检查和治疗。

并发症的护理:①鼓励肺部感染患者咳嗽、咳痰,昏迷患者易发生舌后坠,可以放入口咽通气管,及时彻底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患者取侧卧位或平卧头偏向一侧,口角向下,防舌根后坠,痰液黏稠给予雾化,加强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②压疮的护理使用气垫床,要及时为患者翻身、叩背,在骶尾部和其他突出部位垫气圈或小垫,经常按摩受压部位,要经常更换床单、衣服,保持床整、干燥。

康复护理:早日康复护理是缩短住院日,降低致残率的关键。生命体征平稳,神志清楚者48小时以后即可进行康复护理,康复介入越早,功能预后越好。减轻残损和残废的程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主要包括智能、语言及肢体功能锻炼,教会患者被动性练习的具体方法,对失语患者耐心教导,练习张口、闭口、转舌等动作,然后教患者发音,从单字到词,以逐渐恢复语言功能。

参考文献

1 候熙德.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25.

2 蔡丽,刘彦书,牛伏云,等.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后的观察与护理[J].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2,5(1):101.

上一篇:休闲消费中体验营销在城郊休闲农业中的应用 下一篇:人性化护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孤独心理影响的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