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才兴校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08-07 10:29:02

对人才兴校的几点思考

院校的成长史,就是一部人才兴盛与衰败的历程。一所院校能否有效向前发展,教学质量能否得到用人单位满意和社会普遍认可,人才培养目标能否达到预期效果?其根本在于如何实现人才兴校。实现人才兴校战略需要进一步转变办校治学理念,优化人才兴校环境,潜心研究和挖掘人才主体的内在动力。

一、强化一种意识,牢固确立“人才兴,校则兴”的办校治学理念

人才兴校,既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自觉的实践依赖于理论上的清醒和思想认识的深刻。对人才兴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各级领导干部的认识有了普遍提高。当前需要深入解决的具体问题,应当是在“人才兴,校则兴”这一理念作用下,进一步破除“三种思想障碍”、增强“三个意识”。

一是破除“与己无关”的片面思想,增强人人有责的责任意识

人才兴校战略涉及学校建设的方方面面,需要方方面面的人才。知识育人呼唤学问深厚的名师,管理育人呼唤治学有方的严师,服务育人呼唤保障有力的能手,形象育人呼唤身正为范的人师。决不能把人才兴校单纯地理解为是教员的事或哪一级领导的事,除了对教员有着特殊的个性要求外,更是对我们各级各职员工的共性要求,是我们的共同责任。

二是破除“坐等靠进”的依赖思想,增强岗位成才的紧迫意识

人才兴校,拥有人才是前提。无人才、缺人才,兴校的理想只能成为空谈。人才不可能凭空产生,“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队伍的发展与壮大,需要一个客观的积累过程;“厚积薄发”,人才的成熟与成长也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积累过程。院校人才队伍建设不仅要靠引进,更要靠培养、靠岗位实践锻造。因此,我们必须克服“等、靠”的模糊认识,以强烈的事业心和紧迫感,增强岗位成才意识,努力在各自的岗位上勤学苦钻,百炼成钢,锻造人才。

三是破除“无所作为”的懒惰思想,增强时不我待的使命意识

事业兴衰系于人才,人才质量系于教育。学校担负的使命神圣而艰巨。尤其是新一轮部队院校教学转型和体制改革以来,在整体焕发出锐气昂扬、朝气蓬勃的同时,也仍然存有思维僵化、观念滞后,暮气有余、活力不足,无所作为、不思进取等现象,这与部队院校建设快速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是格格不入的。为此,必须大力增强时不我待的使命意识,清醒地认识到:今天我们所做的一切,关系着明天为部队及社会输送人才的质量,关乎部队现代化建设和国家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兴衰荣辱;今天我们不努力工作,明天就可能被淘汰出局;今天我们可能还是个人才,倘若故步自封不思进取,明天就可能成为一名落伍时代的庸才。充分认识这些朴实无华的人之常理,理应丢掉惰性,激起豪情,以强烈的使命感、紧迫感和高度的责任感,扎实工作、拼搏赶超,确实做到想问题、办事情向人才兴校聚焦,在人才兴校中稳健地推进学校建设的跨越式发展,实现我们的人生价值追求。

二、明确一个标准,准确把握办校治学所需人才能力素质的基本要求

人才兴校,重要的是必须要有人才。那么,什么样的人算是人才呢?办校治学的人才应具备哪些能力素质呢?只有弄清了这些基本问题,工作中才有正确的方向和明确的奋斗目标。

人才的内涵,辞海注释为:“德才兼备的人,有某种特长的人。”院校领导和全体教职员工理应是一个人才济济、知识密集的群体。无论是教学管理干部,还是直接从事教学工作的一线教员,都必须自觉树立传承文明的“经师”、引领做人的“人师”、铺路架桥的“人梯”、采酿精华的“蜜蜂”、无怨无悔的“蜡烛”、默默耕耘的“园丁”、塑造灵魂的“工程师”等等的文明形象,都必须自觉将人才标准定位于德高身正、博学多识、勤业精业、甘愿奉献和富于创造,而努力实践。综上分析,一个合格院校干部应具备以下六个方面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六项基本素质:政治信念坚定、忠诚教育事业、思想道德纯正、理论功底扎实、教学方法灵活、身体心理健康;六种基本能力:勤于获取信息、巧于加工教材、长于表达讲授、善于启迪心灵、精于学术研究、勇于开拓创新。

三、焕发一股动力,坚持以自强不息的精神,自我完善、勇于超越

院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作为培养人才的人,自己首先必须是人才,否则就难以担当教书育人的重任。面对新时期院校教学的新任务,面对教学质量的新标准,面对许许多多的新情况,要以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开拓进取精神,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知难而进、迎难而上,自我加压、激发动力,在自我完善中不断实现自我超越,逐步厚实和加长能力素质与从事专业课教学不相适应这块“短板”。主要是注重从真学、会用、创新三个方面着手,努力打破制约能力素质提高的“瓶颈”。

真学,就要用心学习。不学必然无知,无知必然无能。要根据自己的能力素质状况,制定一个属于自己的学习计划,持之以恒,学而不止。平时要注意守得住位子、坐得住凳子、耐得住性子,少一点应酬、多一点学习;少一点闲侃,多一点读书;少一点贪玩之心,多一点求知之情,自觉地把学习当做第一需要,当做一种责任、一种境界,落实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的时代要求,防止和克服把学习当做“装门面”、应付检查等自欺欺人的不良做法,通过勤奋学习增加知识容量,提高素质本领。

会用,就要学以致用。学而不用等于白学。要注意把学与思、学与用、教与学、教与研、知与行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往的经验表明,我们的教学能力总是提高缓慢,学术水平总在低层次徘徊,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不善于思考、不善于研究、不善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所致,这是典型的学归学、做归做,学用脱节所结的苦果。从一定意义上讲思考的深度、研究的精度、结合的程度,决定着教学工作的质量。因此,应当大力提倡边学习、边思考,边研究、边运用,在学、思、研、用的统一中,不断提高能力素质。

创新,就要有不怕吃苦、不畏艰难的勇气。创新并不高深莫测,实际上它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眼前、就在我们天天从事的工作中,关键看我们肯不肯做一个细心人、有心人,看我们能否成为肯吃苦、不畏难的强者。比如,每上一堂课,就是不断创新的过程。如果只是简单地从教材搬到教案,再搬到课堂,(下转42页)(上接40页)这样的课确实省心、省时、省力,但效果可想而知。教育创新不宜好高骛远,应当从我们正在做的事情做起,对每一堂课,在深入挖掘教材,提取知识要点的基础上,恰当地引入案例,辅之以精致的课件和灵活的教学方法,使每堂课从教案、例证,到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都形成独创的、全新的教学设计流程,确保每一堂课都常讲常新,靠这样点滴创新的积累,靠每堂精品课数量的累加,教学效果一定能实现质的飞跃。

四、营造一片氛围,创造令人奋发向上而又难以割舍的人才成长环境

环境对人才的健康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环境好,能让人心平、气顺、有精神,否则不然。结合实际,应积极营造以下三种氛围。

一是尊师重教的氛围

以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功效,奏响“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主旋律。极尽所能的为广大教员和教学管理干部解决实际问题与困难,躬行实践人人敬仰辛勤劳动、支持辛勤劳动和实践辛勤劳动,使他们安居乐业,有一个充分施展才华的平台,进而能够激情满满的创造性地立足本职、安心本职、干好事业。

二是关心教育的氛围

把以教学为中心的指导思想认真贯彻到具体工作中去,从校领导到一般干部,从教学组织人员到保障人员,从教员到学员,人人都要关心教学工作,研究教学工作,为教学工作献计献策,确实体现出心思向中心工作上聚焦,力量向中心工作上投放,财物向中心工作上投入。

三是学术争鸣的氛围

以教研室、学员队为主,成立学术研究、教学研究小组,指定专人负责,定期开展活动。院校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大型学术交流活动,对学术成果进行评审鉴定,并设立学术成果奖,对优秀成果给予奖励,以学术科研牵动教学上台阶、出质量。

五、完善一套机制,建立健全有利于激励人才辈出的好政策、好制度

政策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健全、政策对头、机制科学,就能有效地防止和克服选才用才的随意性、盲目性,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各尽其能,造成人才辈出的生动局面。因此,应着力完善以下四项机制。

一是人才引进机制

主动与上级协调,制定可行的人才选拔引进实施办法,认真选调懂部队、有水平、热爱院校教育事业的优秀基层干部从事专业课教学工作,解决专业课教员的缺额问题。同时,应有计划地引进高学历、高能力、高素质的地方院校的专业人才,不断优化教员队伍的整体结构。

二是人才使用机制

对人才的使用,应坚持重文凭而不唯文凭、讲职称而不唯职称的基本原则,根据能力强弱、水平高低、专业特长,合理定岗定位,克服所学非所用的人才浪费现象,防止高能低就或低能高就的不良用人弊端。

三是人才培养机制

对现职教员的继续培养提高,应制定出较为科学的规范的送学深造、在职读研、岗位培训等具体措施,搞好后续教育提高,防止人才“折旧”,以便于使他们更好地胜任教学工作。

四是人才竞争机制

应逐步探索和建立教研室主任、学科带头人、重点学科教员竞聘上岗制度。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原则,做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畅通人才生成与发展的民主渠道。对贡献大、有建树、有作为的各类先进人才典型,要给予重奖,对几经帮助确不适应教学岗位的,应及时作出相应调整,使人才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让他们吃苦者不吃亏、流汗者不流泪、受累者不受气,激活人才队伍的整体活力。 (编辑/永安)

上一篇:浅谈全科医生的养成 下一篇:免疫增强治疗对隐性梅毒患者Th1/Th2细胞因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