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企业价值网建设过程的区域协调发展研究

时间:2022-10-20 03:15:35

基于企业价值网建设过程的区域协调发展研究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区域作为一个重要的经济“单元”已经被推到了国际竞争的前台。产业集群、都市圈域等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充分反映出了区域一体化的勃勃生机。但在这些现象的背后,区域内部诸多因素的相互协调、相互融合则是这些变动的根本所在。

一、区域发展的层次框架与内部关联

(一)区域发展的四层次框架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过程,其实质是消除区域间的壁垒,将原来多个相互分割、自我封闭的独立区域,融合形成一个市场开放、分工明确、优势互补、良性运行的大区域。从整体运行的框架看,主要可分为四个层面。其一,要素层。区域经济的发展不仅取决于区域自身的要素质量和分布特点,而且取决于区域外要素的流入水平,这些都在区域市场的发展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第二,企业层。企业的行为方式、决策过程、区位选择等都关系到区域经济运行的质量与速度。其三,产业层。产业层在区域经济的运行中处于中观层面,包括主导产业选择、区域空间布局等。其四,区际层。从宏观层面来看,区际间的贸易发展、要素流动、产业对接等都直接影响到了区域经济内部的发展状况,不同区域间的角色分工、互动模式以及均衡等都是政府在区际层面必须把握的关键问题。

(二)企业发展与各层的关联

1.企业发展与区域市场的融合。依据新古典理论的假设,在一体化初步发展阶段,各行政区要素市场是均质的。但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以及企业间合作的不断深入,次区域的要素市场逐步趋向于融合,并经过循环积累过程,最终形成较为统一的要素市场。这总体上解释了企业与要素的互动关系。

2.企业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及空间布局。区域一体化在经济上的主要特征表现于产业结构的变化以及都市经济的繁荣发展上。但如果单纯从产业结构或空间布局入手则根本无法把区域协调发展的整盘棋下活,只有实现三者的紧密结合才能促成区域要素的合理流动,才能保证调整方略的长期性和高效性。

3.企业发展与政府调控。企业与政府是区域经济增长的两个方面,依据区域特点的不同,各地方政府都会对经济增长进行不同程度的干预,而这会直接影响企业的外部成本。同样,企业在组织模式、区位、战略等方面的选择等会从区域间的收支平衡上影响到政府的判断与决策。只有两者的协同、互动才能最终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区域协调发展中,企业发展模式的变动及需求特征

从企业与市场、政府、产业等多层次关联分析可以看出,区域协调发展的实质就是要构筑一个以企业发展为核心,各层面有机运作的统一体,而企业发展模式转变的机理以及变动所带来的影响则是必须分析的重点问题。

(一)企业行为方式的演变及其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以美国为代表的企业生产方式主要以标准化、大批量、流线型的规模生产为特点。但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则逐步以柔性化、虚拟化、个性化为主要特点。企业发展模式的这一转变客观上成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正如国外学者在研究价值网络时所指出的,那些原先是竞争对手的企业,当发现通过彼此的资源与能力的共通可以使彼此都能创造出高于自身的、新的、极难为其他企业所理解和模仿的核心能力时,企业就会采用合作战略(Dyer,Singh,1998),而企业内部产生价值的诸多环节就会逐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企业价值网络。

从企业基因重组的角度看,企业的价值网络主要有内部与外部两个模块组成,其所产生的外部影响也各不相同。其一,从企业内部价值链的发展来看,随着消费者日益个性化的消费需求,企业更多会将业务进行细分。当公司的业务更多的属于脑力活动时就会倾向于选择以城市作为中心,反之则会选择区域。这就形成了我国学者赵虹所提出的总部经济,以及随之产生的都市景观。第二,从企业外部的价值链看,随着竞争的日趋激烈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构筑和参与供应链的方式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从而进一步在空间上形成了区域的产业集聚,这就形成了现代区域的又一主要特色。

(二)企业价值网络建设的需求分析

1.企业内部价值链建设的需求

企业创造价值活动的成本是由许多外部因素影响决定的,其中包括要素价格、外部成本、政策趋向等多重问题。当把企业放入区域的范畴去考察时,作为一个良好的区域平台,其需求是以软环境建设为核心的,其主要包括对政策体制环境的需求和对政府服务的需求。

2.企业外部价值链建设的需求

在经历过20世纪90年代的重组浪潮后,企业不仅对自身的竞争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更看到了跨组织合作的重要性。在某一产品或服务领域表现优秀的企业只有与产业链上其它优秀的企业进行组合才能把不同组织的优秀资源最大限度地整合应用起来,并借此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企业外部价值链的需求主要体现于产业发展、结构和链条的调整上。一是对区域产业融合的前瞻性需求,即区域的产业调整政策与企业发展所处于的历史阶段相吻合。二是对产业发展的共性平台的需求,如组建区域联盟机构、建设共性科技平台等,这些都需要区域不断地调整推动才能与企业的需求吻合。

3.企业价值网络对区域的需求

随着电子商务等新经济的不断出现,企业的内部价值链与外部价值链变得相对较为模糊起来。企业内外部价值的诸多环节被同时打散并作出了更为细致的划分以追求其价值更充分有效的发挥。而这一层面的企业价值网络建设则不仅仅是区域政策、结构布局所能满足的,而是更深层的需求如文化、理念、科技实力等。这些因素是影响企业价值网络建设的核心层,其对区域的总体发展也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三、区域一体化发展与企业价值网络建设在契合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企业内部价值网络建设所面临的问题

1.河北近年来的民营经济发展相对较慢,这不仅降低了河北的综合竞争力,影响了经济实力的提升,也无法有效地冲破京津冀三省的行政“藩篱”。因此政府在推动模式上要由传统的“自上而下”范式向“自下而上”的范式转变,在加强政策引导的基础上,积极地通过政策环境、体制环境的改善综合解决一体化进程的相关问题。

2.区域内部需要建立利益的协调机制。京津冀三省市缺乏在利益关系上的角色转换,京津两市的竞争消耗依旧较大,加之缺乏固定的沟通渠道,导致区域内部沟通与合作强度偏低。

(二)企业外部价值网络建设所面临的问题

企业外部价值网络的建设是基于企业价值创造的各个因素的重塑过程,其在区域内部的合作中主要表现为两种分工模式上即:水平分工与垂直分工。在与京津的经济技术合作中,由于自身科技水平偏低等原因,河北更多的是倚重于垂直分工,而水平分工的合作方式始终无法得到发展,这一方面进一步促成了河北产业承接点低的现状;另一方面也造成了更多合作项目流向外部区域的事实。

1.区域内缺乏龙头企业,“筑巢引凤”绩效尚不明显。在京津冀合作中,缺乏有实力的“龙型”企业对区域内部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从而导致区域内缺乏统一的规划,区域发展的良性秩序尚未运转起来。从产业关联的角度看,则是京津冀区域内缺乏可以倚重的产业链接。

2.缺乏对传统优势产业的改造升级。要把京津冀一体化的能量充分释放出来,河北就必须加快产业的结构调整和升级步伐,改变目前制造业合作中偏重初级产品生产的现状,寻求深加工及合作开发等更高层次的对接。

(三)企业总体价值网络建设所面临的问题

企业价值网络的建设是在内外部网络建设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其实质就是企业内部要素在知识、文化和科技层面上的深度融合及在组织、模式上的优化配置,这与整体区域的比较优势、禀赋特征有很强的关联。

1.区域运行缺乏要素市场的高效融通机制。京津冀三省市应从要素的角度出发,深入的解决要素在区域内的高效流动问题,建立区域级、次区域级和基层的三层市场体系。总体上形成完善的要素市场体系和高效融通的市场机制。

2.缺乏区域科技资源整合与创新。企业的竞争力来自于科技创新,区域的核心竞争力也源于区域科技发展的综合实力。其一,要解决好区域内部科技资源的整合问题,实现区域创新体系的良性运作。其二,加快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与高科技的产业化步伐,真正形成科技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3.区域运行缺乏产业调整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机制。产业结构的调整涉及区域内部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只有从战略的高度建立起区域内部各主体间的协调运作机制,才能真正形成以产业集聚为核心的产业经济带,以及网络化的都市连绵区和高效运作的都市圈域。

四、区域一体化协调发展的路径――基于企业价值网络的深度耦合

区域一体化与企业价值网络建设是在同一时间和空间纬度下同步进行的、互动式进程。虽然政府的政策、战略层面对两者的发展有很强的影响力,但基于企业价值网络建设的诸多环节则是区域经济在一体化进程中所必须面对和解决的。因此实现区域一体化协调发展的根本路径在于以企业的发展为核心,转变政府观念和推动模式,依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从多个方面推动区域内部的耦合。

(一)区域政策的耦合

区域的政策环境是经济发展的软环境,由于区域内部存在不同的行政区划,其耦合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了企业的发展乃至经济的增长。在区域经济的耦合过程中,依据其对企业价值网影响的大小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营造宽松的体制环境和市场准入环境,实现区域内部市场准入标准的统一化、公开化和公平化。二是加快区域平台的建设。推动区域由松散式的合作渠道向网络化、体系化的合作渠道转变,降低企业价值网络拓展过程中的外部成本。三是改善政策部门领导干部的考核机制,更多的把领导干部的业绩放在区域体系中去考核。最终,推动区域内部财税政策的改良,只有财税政策真正的对企业的价值网建设起到推动作用时,区域一体化进程才能得到迅速推进,区域总体的发展战略才会得到保障与落实。

(二)市场的耦合

市场的融合是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突破口,如何形成有分有合、良性互动的区域市场合作次序,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所必须着重解决的问题。从市场融合的类型看区域市场的耦合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产业市场的融合,要发挥中心城市、龙头企业的整合作用,对区域内共性的或互补性极强的产业市场进行整合,如物流市场、旅游市场、信息市场等,从而对市场的融合进一步推动企业对区域内部资源的高效运作。二是要素市场的融合。企业价值网络的建设是以资本(包括设备等实物资本)、技术、劳动力、信息等生产要素的跨行政区自由流动为基础的。大力推进区域内市场的建设与融合,必须会由于生产要素在行政间、产业间的配置效率的提高,而极大的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三)产业的耦合

区域内部的产业发展与结构调整是区域发展过程中重要的调节手段。在产业关联和集聚不断加强的过程中,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特色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区域内部不同的资源禀赋、要素分布造就了不同的特色产业,如我国多数县域经济的发展就属于典型的特色产业,这些特色产业是产业链式发展的基础,也是形成区域产业结构的主要力量。二是产业链的对接与产业合理梯度的形成。区域一体化进程就是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的过程,区域内只有形成合理的产业梯度,才能进一步形成和加速区域产业结构的升级。三是形成产业集聚以及大都市圈域。产业集聚本身就是区域产业融合发展的结果,深度的产业耦合必然会以产业集聚为依托形成区域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在空间上以城市为节点形成各种轴线交织在一起的都市群。

(四)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

21世纪以来,创技创新能力的强弱已经成为一个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就要以企业为核心,通过投入支撑体系、环境服务体系和中介体系等方面的建设,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开放的运转体系。就具体的构建进程来看,主要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全面的耦合。一是要加强企业自身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强化企业的主体地位,同时推动企业间、行业内部共性技术平台的建设,就行业共同的科技问题进行联合攻关。二是要完善区域内各类中介组织,搭建中介网络服务平台,形成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三是采取产学研合作的科技创新模式,通过产学研合作,整合体省科技创新资源,形成产业、教育、科研紧密结合的运行机制。最终,通过其余创新体系的构建真正从更高的水平、更广的范围、更多的渠道,推动支撑区域内部的科技资源的合理流动,走上以科技为支撑的协调发展之路。

(五)文化的认同

文化的认同不仅包括历史的积累,也包括政治、经济等诸多方面的认同,没有文化的认同区域间的合作关系就很难深入展开与长久保持,如珠江三角洲的江苏与浙江,就相对较为容易在短时间内达成共同的认知,而对于北京与河北而言,则需要较长时间通过历史的积累来弥合政治地位上的反差。因此可以说文化认同较多的是历史上的因果积累问题,其直接影响到了企业在经济活动中的外部成本与“磨合”成本,只有区域内企业更多的、更强的发生经济关联时,文化的认同才会更快、更牢固的形成并反过来进一步推动区域的发展。

(作者单位:华北航天工业学院河北省社会科学院)

上一篇:当前我国“城市经营”实践的本质及改革建议 下一篇:构建农村牧区新型流通体系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