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浅析

时间:2022-10-20 03:01:47

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浅析

【摘 要】:大学生是推动时代进步的精英,是建设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中坚力量,肩负着中华民族振兴的重任。他们的道德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鉴于其重要性,文章以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为研究对象,指出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由此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道德素质;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5-0074-02

同志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力军,他们的道德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21世纪我国的建设与发展。因此,对于高校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也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也存在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本文就从大学生道德素质存在的问题入手,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治理对策。

一、 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存在的主要问题

1、 道德价值取向失衡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发展,给中国带来了无限生机和活力,社会经济得到巨大的发展。同时,社会上存在分配不公、腐败、贫富差距过大的现象。西方资产阶级腐朽文化思想、丑恶现象以及享乐的生活方式逐渐侵蚀到社会生活和人们精神领域,腐蚀人们灵魂,败坏社会道德,污染社会风气,动摇大学生的精神支柱。市场经济的这种金钱价值观,使得当前大学生,他们的道德价值取向、道德判断失衡。有些大学生为追求享乐不择手段,在社会价值判断上把金钱和享乐看成评价一切的标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演绎为简单的金钱关系,使得有些大学生“一切向钱看”的思想滋生,见利忘义、逐利弃义之举增多,对金钱物质和自我感官享受的追求得到相当多的大学生的认同。因此,面对当前大学生道德价值取向失衡我们应该切实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引导,防止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对他们的“感染”就显得非常重要。

2、社会责任感淡漠

与以往的大学生相比,当代大学生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对政治活动不热情;个人主义倾向明显,对集体活动置之不理,社会责任感淡漠;更多关心的是个人的前途和命运,对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则毫不关心。他们或一心只读圣贤书,厌恶集体活动;或热心于做公益活动的“看客”而很少参与,个人自我奋斗、个人价值追求,成了这些人的人生坐标。从近几年的择业情况看,志愿到艰苦、困难地方去的大学生较少,普遍都希望到条件好的大城市、沿海地区去工作,这说明相当多的大学生只从个人利益出发来考虑问题,缺乏对国家和社会应有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而在日常生活中,不负责任的损人利己、损公肥私,对学习和社会工作不尽心尽力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如何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已经成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当务之急。

3、认知与行为脱节

大学生思维开阔,文化层次较高,对社会公德的认知程度也较高。但是他们对道德规范的遵从却缺乏应有的自律性,道德素养较差,出现了认知与行为脱节的现象。一方面他们重视道德知识的积累和提高,有较高的道德意识,常常抱怨他人的不文明言行,对社会丑恶现象深恶痛绝;另一方面却在自身的道德实践,尤其是在日常生活中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自我约束不够,起伏波动较大。这说明当代大学生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道德认知与现实行为之间的脱节。怎样加强认知与行为的统一,加强道德实践,实现大学生由知向行的转化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 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理想信念缺失

现在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政治理想、信念认识上还比较模糊,甚至存在错误:一是急功近利倾向突出,重物质利益,只关注与个人成长相关的问题;二是奉献精神、集体意识和协作精神薄弱,甚至有人将竞争意识同奉献精神、集体意识和协作精神对立起来;三是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学习、择业、甚至入党具有相当程度的功利色彩。这些问题的存在,警示我们必须全面强化素质教育,重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2、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长期以来,大学在德育建设的内容、手段、方法和机制等明显滞后于学生的思想实际,明显滞后于时展的要求。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各种观念和思潮相互激荡的国际形势,大学德育教育并未真正和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目标追求紧密联系。对于当代大学生思想中呈现的个体化、多样化、现实化的趋势并未给予重视。因此,高校加强和改进学生道德素质建设迫在眉睫,任务艰巨。

3、 信息网络化的影响

当今社会是一个开放的信息社会,信息来源、传播渠道和内容都多样化了,互联网在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中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互联网是开放的,信息多种多样,且难于管理、控制和引导。大学生具有较高的知识文化层次,对互联网的掌握与应用是其他人群所不能比拟的。这种开放型的信息社会使大学生的思想时刻处在一个开放、变化的状态中,时刻面对各种社会意识形态、社会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影响。这些无疑会给大学生的道德素质的养成带来相当大的挑战。

三、 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对策

1、 深化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高尚的理想信念

高校应利用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历史事实来不断加强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教育,引导广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正确认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澄清在社会主义问题上的错误观点和模糊认识,形成深厚的爱国情感,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2、加强道德实践,实现大学生由知向行转化

高校应当以“社会需要、学科优势和人才培养”三结合为原则,精心设计大学生专业社会实践,提高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改造其主观世界,在提高能力的同时提高道德水平、增强德育实效。

3、优化校园文化环境,规范大学生的行为

高校应以校园为空间,凭借各种条件,积极倡导文明礼貌,努力创造优良的校风、学风,使大学生在文明的校园环境中受到良好的感染和教育,增强道德意识,陶冶情操,培养道德品质,规范自己的行为。因此,高校应重视隐性德育课程,长期着力营造校园文化:通过在校园内设立楷模塑像、保留历史遗迹等途径启迪学生的心灵、激人上进;通过建设优美的建筑、别致优雅的景观,具有道德主题内容的文化走廊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通过开展主题教育和书画比赛、征文比赛、歌曲比赛等一系列校园文化活动,形成厚重的文化积淀和清新的文明风尚,熏陶、感染学生。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可以激发奋发上进的动力,“润物细无声”地内化学生的修养、外化学生的言行。

参考文献:

[1]吕华蓉.当代大学生道德状况的分析与对策[J].鹭江职业大学学报,2004(3).

[2]宇业力.论大学生道德建设[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5) .

[3]蓝艳.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缺憾与教育模式的创新[J] .2005(2) .

作者简介:刘欣然,1988.11.8,男,汉族,籍贯:吉林省辉南县,学历:本科,东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会计专业2008级本科生

上一篇:高中生体育学习兴趣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下一篇:江苏高考新方案下的高师化学专业课程设置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