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额贷款危机研讨综述

时间:2022-10-20 12:19:43

小额贷款危机研讨综述

一、小额贷款的内涵

(一)小额贷款的定义

小额信贷出现于20世纪60-70年代,最初是一种“发展金融”的模式,到了20世纪80-90年代,演变成为小额贷款的模式。对于小额信贷,国际上有两个词相对应,一个为Microfinance,是微型金融服务的概念,主要是指针对中低收人群体提供的金融服务;另一个为Microcredit(小额信贷),是指中低收入群体提供的信贷服务,包括中低收入群体在内,社会上仍有较多的经济主体没有或者是没有充分享受金融服务,对没有和没有充分享受金融服务的群体提供服务,是普惠金融(InclusiveFinance)的概念(中国小额信贷发展促进网络,2009)。

国内外学者关于小额信贷的理解还没有完全统一,主要从以下角度对其概念进行了界定。

服务对象角度。世界银行扶贫协商小组(CGAP)把小额信贷界定为对贫困者提供诸如贷款、储蓄及其他的金融服务以满足他们的经营、生产、消费等方面的需要。乔安娜·雷格伍德(2000)认为,小额信贷是一种经济发展途径,意在使低收入妇女和男人受益,它包括向低收入客户或个体经营者提供金融服务。杜晓山、孙若梅(2002)认为小额信贷是指专向低收入阶层提供小额度的持续的信贷服务活动。吴国宝、李兴平(2003)认为,小额信贷是通过一定的金融中介为具有一定潜在负债能力的穷人提供信贷服务的一种特殊信贷方式。姚先斌、程恩江(1998)认为小额信贷是指贷款和存款两方面的小规模的金融服务,其服务对象是城乡低收入阶层。

金融比较角度。焦瑾璞、杨骏(2006)把小额信贷定义为一种非正规金融服务,是区别于正规金融和传统高利贷的新型金融服务。

信贷方式角度。Morduch(1997)把小额信贷定义为一种向贫困人群直接提供较高利率的、无资产担保的、小额度的并保持了高还贷率的信贷方式。杜晓山(2005)认为其是在一定区域内,在特殊的制度安排下,按特定目标向贫困人口直接提供贷款资金及综合技术服务的一种特殊的信贷方式。

发展角度。何广文、李莉莉(2005)将小额信贷定义为一种由扶贫小额信贷模式或机制发展起来的,针对中低收人群体融资需要的金融产品和信贷制度。王绯(2007)认为,小额信贷是最初来源于以社会发展为初衷的,对广大微小经济个体(如个体户、农户等广大有经济活动能力的劳动经营者)提供的金额较小的贷款服务。

从国内外研究可以看出,对小额信贷定义主要考虑贷款金额、针对人群、信用和担保的特点等因素。

(二)小额贷款的类型

根据小额信贷的宗旨、目标、资金来源和组织结构,将其分为三大类型:第一类是以国际机构捐赠或软贷款为资金来源,以民间或半官半民组织形式为运作机构的小额信贷试验项目;第二类是以国家财政和扶贫贴息贷款为资金来源,以政府机构或金融机构来运作的政策性小额信贷项目;第三类是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再贷款和存款开展的小额信贷业务。(杜晓山,2005)

胡慷(2007)认为,根据小额信贷的组织、受益对象及贷款方式,可将其分为以下三类。按组织划分,小额信贷机构包括以下几种类型:正规的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等)、半正式的金融机构(包括非政府的金融组织等)、非正式的金融机构(包括金融自助团体等)和银行建立的联系机构(如机构等);按受益对象划分,小额信贷可分为农村贫困地区小额信贷、城镇下岗职工小额信贷和残疾人小额信贷;按贷款方式划分,小额信贷又可分为实物信贷、扶贫资源传递等类型。

王绯(2007)提出根据银行与客户的联系方式可将商业银行小额信贷分为两类:直接类,即建立内部部门或独立公司,直接向客户提供小额信贷服务;间接类,即通过与现有小额信贷机构合作进入市场。

何嗣江、史晋川(2009)提出根据贷款对象的不同,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将小额贷款分为个人贷款、小组贷款、微型企业贷款等多种不同的模式。我国小额贷款的业务品种主要有四种:小本微贷款、小本小贷款、小本信用贷款、小本灵活分期。

综合国内外学者对小额贷款的认识及实践方式,将小额贷款类型归纳为表1:

二、小额贷款风险因素

(一)小额贷款风险类型

国内学者对小额贷款风险的研究较为深入,其研究以农贷市场的小额贷款较多。孟建华(2002)通过对中外小额贷款进行比较分析,认为对小额贷款风险影响最大的是贷款有无担保和对贷款人的法律约束力。吴宝山、卢涛(2006)认为小额信贷风险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贷款操作风险、信用等级操作风险、管理风险、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带来的政策性风险、经营失败风险、农户信用风险、贷款用途转移风险。段文杰(2009)对小额农贷的风险进行了分析,认为其风险包括自然风险、市场风险(价格风险、供求风险)、信用风险、道德风险。石敬勇(2009)按照小额信贷风险的参与主体,将其风险分为环境风险、信用风险、管理风险和政策风险四大类。

胡聪慧(2008)认为我国农户信贷市场存在着两类不同性质的风险:一是不可抗拒的农业系统性风险;二是主观违约风险。朱欣乐(2010)认为农村小额信用贷款风险主要包括信用风险、营运风险和自然风险。

(二)小额贷款风险的影响因素

国内外一些学者对小额贷款风险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JoseA.G.Baptista等人(2006)应用多元回归统计方法,分析得出小额贷款风险的影响因素有:贷款数额、贷款期限、贷款用途、贷款利率、贷款人经营理念、贷款人经营思路、贷款人经营水平、贷款人拥有土地面积、贷款人有无违法记录。S.Jha&K.s.Bawa(2007)通过印度小额贷款的实证研究,从贷款人的角度分析了小额贷款风险的影响因素,它们是:贷款人文化程度、贷款人家庭收支状况、贷款人固定资产合计、对贷款人的法律约束力、贷款人信用状况、贷款人耐用消费品合计。JamesCopestake(2007)认为贷款人的健康状况、性别、年龄、家庭劳动力数量、家庭净资产都会对小额贷款风险产生影响。ValentinaHartarska&DenisNadolnyak(2007)分析了世界银行1998年至2002年在全球各国发放小额贷款的风险情况,研究表明产品市场现状、产品市场进入难度、产品发展潜力、贷款人技术和能力、贷款有无担保、产品的产业政策、政府对小额贷款的支持力度是小额贷款风险的主要影响因素。RubanaMahjabeen(2008)研究了孟加拉国发放小额贷款的风险情况,提出贷款总额贷款周期、贷款人的抵押品价值、贷款人拥有的耐用商品价值等因素会对小额贷款风险产生影响。

孙清、汪祖杰(2006)利用Logistic模型研究了小额农贷信用风险,认为影响还贷的因素有财产水平、负债状况、借款用途。马文勤、孔荣(2009)等人利用Logistic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农户的农业收入、非农收入、房屋价值、贷款用途、贷款数额与农户信用风险有显著相关关系。

国内许多学者从小额贷款公司的角度研究了其风险影响因素。吴晓灵(2005)认为,制约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的因素主要是监管模式的不确定性和资金来源的有限性。焦谨璞(2006)认为中国开展的小额贷款公司主要制约因素是缺乏健全和完善的政策法规、监管体系,缺乏对小额贷款公司的信息披露制度。杨速炎(2007)在此基础上做了进一步补充,如缺乏明确的监管主体,薄弱的风险控制意识、严重的资金短缺。周海林(2008)认为在目前情况下,小额贷款公司贷款利率相对较低、税费负担重、经营开支较高。

通过综合国内外学者对小额贷款风险影响因素的研究,得到了小额贷款的风险因素,如表2。

三、小额贷款风险评价

国内外学者的贷款风险评价研究大部分是针对商业银行的大型企业贷款,对于商业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的小额贷款风险评价研究较少,且主要采用信用评估模型进行评估。Schreiner(1999,2000)认为信用评估模型可以帮助信贷员进行判断决策,从而改善对客户信用的预测。在之后的研究中,Sch-reiner(2002)进一步证实了信用评分在降低信息收集成本、改善小额贷款机构的服务和经营可持续方面的作用。但是信用评分模型并不能完全适用于小额贷款的信用风险评估,因为信贷员收集的信息在贷款决策中的地位无法取代。Inderst&MueHer(2007)的研究表明,小型企业的信用评分将限制当地银行的信息优势,加剧竞争、提高贷款条件。

因此,为提高贷款风险评估准确率,国外学者提出了一些辅评估手段。Buchenau(2003)提出运用统计分析与信用评分相结合的技术以了解客户,降低借贷风险。Dellien&Schreiner(2005)认为中小银行应采取更为个性化的方式收集相关信息进行信用评分,而小额贷款机构应以信用评分作为信贷员发放消费贷款的信用分析依据。Tedeschi(2005)构建了动态激励的个人小额贷款模型,以帮助借款者获得额外贷款,阻止违约或不愿意偿还贷款行为的消极结果。RobertDeYoung(2008)利用Stacked-Fogit模型分析各指标对小额贷款客户的信用得分的影响。

我国学者也对小额贷款风险评估进行了研究。戴立新(2007,2008)从农村信用合作社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面临的风险人手,构建了小额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分别运用BP神经网络学习规则和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风险进行了评价。肖冬荣(2008)基于粗糙集方法,研究了我国的个人信贷风险评估。王雅玲(2008)认为VaR模型和CreditMetrics模型是金融机构普遍采用的小额贷款风险评估工具,分别有利于农信社小额信贷市场风险评估和信用风险评估。陈良维(2008)建立了涵盖年龄、贷款历史、家庭收入来源等15个指标,涉及自然情况、家庭情况、信用情况等3方面的农户小额贷款评价体系。闫雪、卢继梁(2010)提出了提高小额贷款公司风险控制力的创新型路径——信用评估体系。申韬(2010)运用解决不确定性问题的软集合理论,提出了现阶段与我国小额贷款公司运作特征相符的信用风险评估方法。

四、小额贷款的风险管理

小额贷款风险管理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综合文献,国内外学者主要从小额贷款的信用、担保与联保、内部管理和政策控制提出了小额贷款风险管理的创新机制。

(一)信用控制

Ghosh&D.Ray(1997)认为贷款方可以以渐进贷款方式检验借款人的资信,因为随着可获取资金数额的增大,借款人会越来越担心失去获得的资金可能性,进而增加了借款人的违约成本。

陈莹(2006)提出将信用评分法应用于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信用风险控制,并通过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结合,提高风险控制的效果。吴皎、房德东(2004)认为,完善农户征信评信机制,建立健全农户家庭收支账目和经济活动档案,并实行动态管理;通过减少借款人和贷款人之间非对称信息的影响来控制农村信贷风险。

(二)担保与联保控制

Stiglitz(1990)认为,小组贷款能有效解决道德风险这一问题,小额信贷机构也将监管职能转移给借款人自身,并提高了监管效率。Ghatak(2000)认为,小组贷款协议会形成“类聚效应”(Assortativematching),有助于贷款机构解决“逆向选择”问题。Morduch(1999)和Ghatak(1999,2000)认为,小组贷款之所以有显著的效果,是由于乡村经济体中的亲密关系和社会约束性,可以成为解决借款方向贷款方转嫁风险问题的一大法宝。Besley&Coate(1995)认为,在小组联保之间实行横向监督机制有利于提升还款率。Guttman(2007)的研究发现,社会担保方法可以解决孟加拉背景下的信贷偿付问题。

张改清、陈凯(2003)从博弈均衡的角度对联保贷款的内在运行机理进行研究,并得出联保机制有助于提高贷款还款率等重要结论。高凌云、刘钟钦(2008)认为农户联保制度是小额贷款风险控制的手段之一,它与无抵押担保的小额信用贷款构成了小额贷款的主要品种。并借鉴国际上主要农户联保制度的措施,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从灵活组建小组、简化贷款手续和加强风险控制等方面提出针对农户联保贷款制度发展的对策和建议。寇军中(2008)在研究小额贷款担保问题时指出,在建立农户经济档案和农户信用等级评定的基础上积极推广农户联保贷款。实行多户联保、按期存款、分期还款的管理办法。夏琦(2011)提出通过引导农户成立农户贷款互助担保合作社,摸索出一条担保合作社+农户的营销模式。

(三)内部管理控制

石敬勇(2009)认为金融预警作为新兴的控制手段,利用了事前反馈风险的优势,应该广泛应用于我国小额信贷风险控制中。仲彬、刘念(2002)指出,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的运作机制是通过输入一组预警指标,经过预警处理后输出真实、有效的预警信号,然后对未来银行体系健康状况进行预测,以便决策者及时采取适当的风险防范对策。何康(2010)提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分别从建立有效的预警机制,加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规避,加强对商业银行自身的管理要建立高效完善的风险监测体系,加强放贷后资金的监控四方面进行控制。江奕俊(2009)也提出可以从银行自身情况出发,加强风险分析和预警机制,强化风险的全员全过程管理,提高全面风险管理能力。

Ghatak(1999,2000)分析了连带责任贷款技术的两大特征——自愿形成小组以及连带责任,建立了连带责任贷款技术解决逆向选择问题的基本理论框架。Conning(2005)的研究表明,连带责任贷款技术并不是依赖于借款人假定的监督与信息优势,该技术对借款人的生产以及监督行为同时提供了激励。Jain&Mansuri(2003)引入了对定期还款技术,研究发现,定期还款制度有助于非正规部门出面阻止借款人生产技术选择中的道德风险行为。

裴增杰(2004)认为改革现有的商业银行组织体制,切实注重对人的监管和控制;实行员工每年强制休假制度,强化员工终身素质教育,注重员工的人格和道德价值观的培养和提高,增强员工的参与意识和工作热情;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系统。赵绪国(2008)认为邮政储蓄银行在进行小额贷款风险控制时主要从严格流程操作,建立风险分担和转移机制,积极参与信用体系建设三方面共同努力。谢莉莉(2009)认为金融衍生工具是一种新型的风险管理手段,在转移风险上具有重要作用,成为商业银行资金运行风险管理的重要载体。原韬(2009)根据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设计出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控制体系,主要包括:做好放贷审查,严控关联企业贷款,加强贷后管理和建立风险转移机制。胡娟(2010)通过对中国建设银行武汉分行1987年到2009年的季度数据建立ARCH模型,预测商业银行下一年的贷款总量,从而对银行的经营管理进行有效控制。

(四)政策控制

我国的小额信贷过于倾向于福利主义,不能解决小额信贷项目运作成本高和风险高的问题。政府应尽量减少行政干预,将其工作重点放在协调部门关系和开创外部金融环境方面,在政策上予以支持,为小额信贷创造宽松的环境(王晓静,2008)。另外,利率水平的高低与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林丽琼,2007),应与小额信贷机构定位相适应,建立多层次的小额信贷利率体系,允许政府机构贴息低利率、城乡信用社利率上限和非政府机构的市场化利率并存(刘锡良、洪正,2005),并完善小额信贷利率市场化的法律法规。刘燕(2008)提出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完善我国小额信贷的监管法律体系:其一,规定多元化的市场准入监管法律制度;其二,健全审慎性监管法律制度;其三,设立小额信贷的市场退出机制。总之,政府应发挥其主导作用,使小额贷款业务过程、小额贷款机构的运作均有相应的法律制度进行约束,促进小额信贷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综合以上研究,小额贷款的风险管理途径及方法归纳为表3。

五、研究评价及研究展望

(一)研究评价

综合以上分析,国内外学者主要从风险因素、风险评价、风险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研究方法主要包括风险理论、预警管理理论、博弈论,以及统计分析方法、访谈法、问卷法等实证研究方法。小额贷款风险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小额贷款实证研究比较少,缺乏我国小额贷款全面系统数据。因此,我国小额贷款风险的实证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探讨,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一是扩大样本范围,增加样本选择的随机性和数量;二是应多采用动态的时间序列数据;三是从环境、政府、贷款人不同层面进行样本采集和的小额贷款风险指标筛选。

第二,在研究方法的选择上,国内外研究多为静态的模型,不能动态的分析各种风险。因此需要全面分析小额贷款风险因素,建立多维模型,使得变量更为全面。

第三,现有评价方法多采用定性评分、专家判断等主观评价方法进行评价,对于各个风险因素的量化仍是目前研究的一个难点。应全面掌握我国小额贷款风险因素,构建科学的小额贷款风险指标评价体系,采用更加科学的评价方法。

(二)研究展望

小额贷款的风险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研究:

第一,建立小额贷款风险评价的系统指标体系,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或结构方程模型构建车险道德风险的评价模型;基于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建设小额贷款风险信息系统,用于政府、金融机构等对小额贷款风险进行识别、预警、系统监控和风险防范。

第二,对我国小额贷款风险进行实证研究,全面掌握我国小额贷款风险的现状,构建基于社会、政府、企业不同层面的小额贷款风险全面风险防范体系,为小额贷款政策、措施、法律法规的制定提供借鉴。

第三,建立基于多方主体的小额贷款风险的模型。包括系统动力学模型、结构方程模型、博弈模型等。深刻分析小额贷款风险因素的相互作用的机理,风险发展、运动的规律,风险防范的机制等。

第四,小额贷款风险的国内外比较研究。分析典型国家小额贷款风险的发展现状与风险管理,与我国小额贷款风险进行比较研究,得出启示,作为政府、企业的决策参考。

第五,我国小额贷款改革的理论研究与实施方案。分析我国小额贷款风险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我国小额贷款改革的策略,并形成系统的实施方案。

上一篇:小议城乡土地二元制度是房价上涨的源头 下一篇:广电媒体有关三农报道改革的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