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心理危机工作策略探究

时间:2022-10-19 08:23:00

高校辅导员心理危机工作策略探究

摘要: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辅导员的心理危机工作可从三个方面开展:从建立关系入手加强危机识别,重点识别学生的精神障碍和危险信号;以保证安全为前提进行危机干预,注意及时汇报,加强多方合作;以营造和谐氛围为核心开展心理危机预防,加强情感联结,全方位鼓励求助。

关键词:辅导员;心理危机;工作策略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2-0015-02

随着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不断增多,加强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有效干预,保障大学生健康成长,已成为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教育部、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指出:“要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特别是辅导员和班主任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明确提出了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关键作用。

在实际工作实践中,辅导员也是危机干预工作中的重要一环,为学生安全提供了强大保障。具体而言,辅导员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心理危机工作。

一、心理危机识别应从建立关系开始,重点识别学生的精神障碍和危险信号

(一)心理危机识别的标准

任何危机都不是瞬间爆发的,而是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逐渐形成的。危机发生之前常常会有很多信号,这些信号如果被及时捕捉到,就能在此基础上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

很多高校已经建立了危机识别的标准,例如心理排查的标准,新生入学心理筛查的标准等。其中心理排查的标准通常会从学生的家庭状况、人际关系、学习状况、身体状况等方面进行界定,而入学心理筛查则是选择特定的问卷对学生进行测试,较常采用的有UPI、SCL-90等。随着实践工作的深入,心理排查的标准越来越科学、系统并具有可操作性,心理筛查也不仅限于问卷测试,其配套的心理约谈工作也开展得更加细致且人性化。

(二)心理危机识别的途径

尽管这些标准已经比较完备,但在实际工作中还经常出现危机的学生并不在排查之列的现象。这一可能是因为被排查的学生的关注措施比较到位,避免了危机的发生,但也可能和辅导员忽略了排查的途径有关。

识别途径就是符合识别标准的信息来源问题。有些信息很客观,容易进入辅导员的视线,被老师及时获取,例如学生成绩突然下降,或者家庭经济困难等,而有些信息则是因其隐秘性或私人化而比较难以发现,例如父母离异、小时候曾有被虐待的经历、最近严重失眠等。而恰恰是这些个人化的信息是识别学生是否存在潜在危机的关键点,如何获取这些信息就成为一个关键的问题。只有建立了关系才能获取信息,关系的建立是一项重要的危机策略。

(三)心理危机识别的内容

辅导员应具备一定的心理危机的知识和意识,只有这样,当捕捉到危险信息时才能快速反应,并向有关人员发出预警信号。

在我国大学生自杀的案例中,多数自杀的大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精神障碍或心理异常,人格缺陷非常突出,严重的抑郁症尤其容易引发自杀问题[1]。从某种程度上而言,现在大学生都是带“病”入学,精神障碍是识别内容中的重点。

除此之外,一些危机信号也是识别的重点。这些信号可概括为“三变三托”[2]。其中,“三变”包括性情变化、行为变化和语言变化。性情变化包括外向的人突然变内向或者内向的人突然变外向等;行为变化包括开始自伤自残,开始抽烟酗酒等。语言上的变化包括开始谈论或书写“自杀的方式”等。“三托”包括托人、托事和托物。

二、心理危机干预应从保证安全开始,注意及时汇报,加强多方合作

(一)危机干预的理念

危机干预是一种急性的心理处理,具有及时性、简短性、目的性和接近性等特点[3]。危机干预的目的性非常强,就是为了降低急性、剧烈的心理危机和创伤的风险,减少危机或创伤情境带来的直接严重后果。危机干预的接近性是指从事危机干预的人员需要积极、主动地向遭受危机的人群提供帮助。因此,危机干预相比其他工作,需要更强的主动性和及时性。

从干预理念而言,辅导员需要明确危机干预是对学生生命的尊重,而不是为了干预而干预。在所有的干预中,安全都是第一位的,只有确保了安全,才能有后续的工作可做。

(二)危机干预的制度

危机干预工作不能仅靠个人努力,而应靠制度和管理,在干预的过程中,多方的共同合作很重要。从人员上来看,危机干预人员一般包含一线教师、院系领导以及专业人员,危机干预的工作大概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行政处理,包含通知领导,通知院系等方面,根据学生情况为学生办理休学等;其次,专业处理,包括联系心理咨询中心、报告督导、现场干预和不定期随访等;第三,院系干预,包括通知父母以及根据情况对学生进行24小时监护等;最后,医疗干预,包括接受精神科门诊治疗,或者住院治疗等。根据所评估的不同的危机状况,综合采用不同的干预策略。

在干预过程中,各部门人员的相互配合很重要,辅导员通常是危机的发现者,只有上报给了领导,才有可能争取更多的人员和资源,为进一步的干预提供宝贵的时间和有利的条件。所以当发现危机相关的信号时,及时汇报是非常重要的。很多辅导员在危机干预中,因为担心承担责任的问题,希望通过一己之力把危机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从经验中来看,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正如前文中所提到的,危机干预重要的部分是对待危机的态度,辅导员应本着尊重生命,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态度及时汇报,及时处理。

三、心理危机预防应从营造氛围开始,加强情感联结,全方位鼓励求助

通常我们会认为,心理危机干预发生于危机事件之后。这是对危机干预的狭义理解。从广义上以及实际效果上来说,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不是始于危机事件发生后的反应,而是在危机事件发生之前很早就开始了[3]。从某种程度上讲,预防也是一种重要的干预。危机面前,人人平等,在预防危机方面,有时候周围人比专家重要,同学可能比老师重要。

(一)加强班级凝聚力建设

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提出“基本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是指人对于情感的寄托和依赖,包括亲情、友情、爱情等群体的归属。班级是学生的第一个群体,辅导员应通过班级文化建设,引导班委发挥带头作用,发扬团队合作精神,增强班级凝聚力,使学生在大学有归属感,为班级付出并在班级中获得肯定。

(二)促进宿舍关系和谐

宿舍作为学生群体的最小单位,是学生第二课堂的延续。宿舍不仅是学生生活和休息的场所,也是他们学习的场所,信息获取的窗口,思想交流的渠道。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受宿舍氛围的影响,学生宿舍成为高校育人的一个重要阵地。辅导员可通过团体辅导等形式促进宿舍良性沟通,构建积极宿舍关系,使学生之间互相传递正能量。

(三)有效解决实际问题

辅导员应在制度范围内努力为大学生建立学生支持系统,完备就业指导、大学生勤工助学指导等学生服务体系。解决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为他们排忧解难,防止由于学习和生活环境恶化而导致的心理危机。

(四)积极促成家校合作

家长是学生的监护人,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负有首要责任。同时,他们也有权力了解学生在学校的情况。当学生出现成绩下滑,人际关系冲突等问题时,辅导员应循序渐进地和家长耐心沟通,保证家长知情权的同时也争取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支持和配合。另一方面,辅导员应和家长求同存异,结成联盟。如果没有得到家长的理解,辅导员应从工作经验出发,说明可能的后果以及利害关系,让家长充分了解学生的行为后果。

参考文献:

[1]史辉.大学生自杀典型案例的实证分析研究――基于全国部分院校大学生自杀事件的调查[J].中国青年研究,2010,(3).

[2]复旦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参考资料汇编[Z].2012.

[3]伍新春,林崇德,臧伟伟,等.试论学校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构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0,(1).

上一篇:让语文实践之花绚丽开放 下一篇:浅谈多校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现状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