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实践之花绚丽开放

时间:2022-10-21 11:37:13

让语文实践之花绚丽开放

摘要: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笔者认为必须遵照课程标准的精神,更新观念,突破传统语文教育僵化封闭的模式,大胆拓宽语文教育的渠道,从形式到内容进行全面地革新,精心设计丰富多彩、别开生面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在充满情趣的活动中,感受语文学习的魅力,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积淀丰厚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实践能力;学生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2-0273-02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这是《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中的一段话,这段话就好似一盏航标灯,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思考,指明了清晰的方向,即语文教学应注重实践,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呢?笔者认为必须遵照课程标准的精神,更新观念,突破传统语文教育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阅读实践的局面,大胆拓宽语文教育的渠道,从形式到内容进行全面地革新,精心设计丰富多彩、别开生面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一、课前预习――轻吟语文实践的前奏

预习是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的前奏。叶圣陶先生曾深刻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尤其是小学生,更应该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以利于为后继学习打好基础,为学生的发展打好根基。如:提前预习的习惯。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必然会有一些学习“暂时落后”的学生,而帮助这些学生迅速赶上去的最佳途径就是预习。

预习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朗读课文、社会实践、调查访问、查找资料等。在预习中,引导学生多动手、多动脑,为其提供更多的直接接触语文材料的机会,有利于提高其语文实践能力。比如:教学《桂林山水》的时候,我会要求学生去查阅有关桂林山水的资料,欣赏相关的风景图片,让学生在课前就了解有关的知识,这样学生在课上就更容易理解文中的语言了。我校在2012学年申报了“先学后教,多学少教”的研究课题,许多教师对“先学”进行了大胆地尝试,除了更新课堂教学的理念外,在设计预习作业方面也做了不少努力。以前,布置预习作业总是粗糙的,就是一句话:今晚请同学们预习第X课。对于这样的作业,学生犹如无头苍蝇,不知如何进行预习,所以草草了事,没有效果。自从参与了课题研究,我们再次咀嚼了新课标提出的“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的深刻内涵,根据不同的课文设计了不同的预习卡,指导学生有目的地预习。如:教学《山中访友》之前,我设计了这样的“预学单”――自学思考。

(一)三读课文

1.一读:出声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特别注意文中的多音字的读音,如:树冠、扎进泥土、血液、旋转、唱和等。

2.二读:默读课文,与作者和文章进行对话,并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新词,如“德高望重、岁月悠悠、津津乐道”等,并批注在词语旁。把新词认真、规范地抄写一遍,并在课文中画出自己喜欢的词句。

3.三读:批注和质疑,说说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在文中画出来;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请把相关语句标注出来。

(二)我的发现

读了课文,我发现作者用词很准确,我要积累下来。

( )的山泉 ( )的溪流

( )的瀑布 ( )的男高音

( )的悬崖 ( )的身躯

这样的预习作业,学生不再徘徊于“无米之炊”的困惑中了,他们通过读书、写字、概括、质疑等活动,不仅尝到了参与和成功的喜悦,而且锻炼了自己的语文实践能力。当然,预习的方式不一而足,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创新。

二、课堂教学――唱响语文实践的旋律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句话准确界定了语文课程的性质,明确告诉我们:学习语文教学的重点在于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因此,课堂就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主阵地,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保证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中强化语言文字运用,把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作为课堂教学的目标,引导学生抓住相关词句进行听、说、读、写、思。

我在教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第三自然段时,有段话把德国街头的花写得太美了,让人陶醉其中。这样的文字怎能草草走过呢?于是,我对教学目标有了定位,把教学的重点之一放在“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这两个词的品读上。首先,我把句子展示出来,动情地范读,并让学生体会这句话美在哪里,找出关键词;然后想象这两个词给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同桌交流后写下来;再次,播放“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美丽画面,并提问这样的画面还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作者为什么就用这两个词呢?最后,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读,同学们读得绘声绘色,仿佛置身于德国花团锦簇的街道中。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我不仅带领学生关注课文“写什么”,还学习作者“怎样写”,将“感悟内容”与“学习语言、揣摩写法”有机结合,扎扎实实地落实了语言文字的训练。

《2011版新课标》在关于阅读教学的具体建议中还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在教学《我要的是葫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1)通过课件演示叶子和葫芦的关系,解决了小朋友理解为什么之前长得那么可爱的小葫芦会落掉的难点。(2)在学生理解原因后,训练他们用关联词“因为……所以……”说话。(3)提出问题让学生探究:那个人那么喜欢葫芦,现在看到葫芦落了,心情会怎样?然后进行想象说话的练习:看到葫芦一个个都落了,那个人的反应是怎样的。(4)师生共同梳理出种葫芦的人错在什么地方,然后安排小练笔:第二年种葫芦的人会怎么做呢?课件出示小故事让学生填空。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对课文的理解,读懂了种葫芦人的心情,明白了说话要注意人的心情,朗读时也要读出这种心情。特别是对第二年种葫芦的人会怎样做的想象,学生兴致勃勃,展开丰富的想象,说得有条有理,兴致盎然。

上一篇:基于能力递进会计电算化专业高职专升本课程体... 下一篇:高校辅导员心理危机工作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