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教研新形态――微博教研

时间:2022-10-19 08:13:40

网络教研新形态――微博教研

微博,是基于用户关系的个人社区,是以每条不到140字的文字不断更新信息、与人即时分享的平台。它历史极为短暂,从出现到风靡仿佛就是一刹那的事情,却能积少成多、聚沙成塔。

教育研究,是教师之间智慧的点滴交流,是相互之间“和风细雨”的影响。

那么,教师的微博能否成为教研的利器?我认为,关键在于微博是否有魅力凝聚人气,引发参与者的“头脑风暴”,促进教育智慧的生成。

关注热点化的事件――为有源头活水来

微博,就是一个群聚的特殊人际圈。在教育生活中,为使微博有“源头活水”,教师只有紧跟时代步伐,把握教育发展的热点,抒发个人心声,才能引发关注对话或者转播,让网络把自己的思想撒播得更远。

利用微博,可以吸引教育同行参与到某一教研话题的讨论中来,在开放、民主的交流活动中把教研话题不断引向纵深,这就是微博的教研价值所在。读者所需做的,是寻找这些对话背后的逻辑关系,一边阅读微博,一边深入思考,让思想积淀。

我们来看下广东省小学科学特级教师吴向东,通过他的微博(省略/science)进行的关于2011年6月“月食”的教研案例。

@吴向东:月食就是月亮被云遮住了,一点亮光都不给你瞎想!(6月16日 03:03)

@光影泉:哈哈,害得我白擦了一轮镜头。(6月16日 03:05)

@吴向东:东边天已湛蓝,西边月食在水桶腰顶上,虽然只是一下子出现,我已捕捉到,满足啦!(图略)(6月16日 04:35)

@光影泉:此图表达的是月球完全淹没在地球的阴影中? (6月16日 17:17)

@吴向东:云缝中的月食进行曲。(图略) (6月16日 23:03)

@Caola的小紫花:拍得艰难啊,总算是工夫不负有心人。 (6月16日 22:53)

@吴向东:今天凌晨拍到的云缝中的月全食,虽然照片质量不理想,但算是幸运啦!感谢苍天为我开眼,你让多少人守候了一夜都没看到,以后别这样啦…… (6月16日 22:24)

或许,这一例子并不是很典型,却非常鲜活。我们在使用微博进行网络教研的时候,要紧跟时展的步伐。只有这样,才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吸引更多人参与网络教研。

欣赏碎片化的私语――不识庐山真面目

微博最初的价值在于抒写教师的教育感受,并把这些闪光的窃窃私语撒满整个网络。教师用微博细细欣赏这些思维碎片,恰似在体味写者自己某一刻的心情、某一瞬间的感悟。但是,这样的微博充其量不过是一个个孤立的个体在思考,未免太过势单力薄了。我们且看典型的微博心语――

@朱永新:教育就是一个与学生和孩子一起生活、一起成长的过程。学会与孩子一起分享,学会理解孩子的世界,学会尊重孩子的独特性,都是非常重要的。(6月5日 22:59)

@李开复:成功和兴趣有着直接的关系。面对没有兴趣的事情,也许只能产生20%的效果;如果遇到感兴趣的事情,也许能够得到200%的效果……(6月6日 14:48)

诚然,微博只是只言片语的即时表达,可它恰与现代教育的快节奏相适应,不经意间成了这个时代教育中的一道靓丽风景线。偶尔,教师有感而发即成微博,这些碎片可能只是教师个人思考的点滴,却也是教师思维的片段。我们需要更大智慧,使这些思维碎片不随风而逝。

明了逻辑化的对话――一石激起千层浪

从教育的视角看微博,微博不应该仅仅承载一个个思维的片段,而应该成为一个个教育想法逐步孕育和形成的过程,而这一个过程,需要教师有目的地进行研究和实践。我们需要对教师撒落在微博上的思维碎片进行精心整理,形成系统性的认识。

《Twitter和高阶智慧》一文指出:“个体的创造和分享,可以导致信息的叠加和再混合创造,然后被加强后聚合成为高一阶的智慧形态(作品),直至达到高阶的理论和共识。”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碎片化智慧的关联问题,在教师的交流中,会有新的想法不断涌现出来,只要我们细致用心地进行梳理,教研的观点就会开始逐步清晰、明了起来。

必须承认,有教研价值的微博必能引起听众的共鸣、参与,促进网络教育研究圈子的形成和参与者更深层次的思考。发微博的教师,或许能够得到很多闻所未闻的想法,促进其专家型智慧的有效形成。微博听众的智慧也在不经意间形成。随着微博在一个个圈子中的转播,逐步开始显现其社会效益。

下面,是邢红军教授、吴向东老师等关于“探究”和“接受”之辩的一次精彩微博教研(原文:省略/2050000002/xftKug4M2)的简单整理:

@重庆张渝江:最近围观“探究”和“接受”之辩,很精彩,受益匪浅。现在又看到邢教授新观点“因为社会科学基本上没有什么探究,与自然科学相比。”在下学识资历粗浅,不敢造次。请各位指点。

@Being柳栋:探究和接受是一体的两面――手心手背,但还是有手心手背之分,手心为主,你或可成为能工巧匠,手背为主,那就天天受累了。

@随心_领航:其实“探究”和“接受”的出发点都是为了让孩子学到东西,“探究”更多的是让孩子学到思维方法,而“接受”则是让孩子学到知识。两者应该都需要,只是如何去平衡,而且每个年龄段的孩子比例应不同!

@吴向东:我觉得,现在是要好好去探索以探究为引领的教学方法的时代了,传授接受的教学固然不可少,但对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短板已成为公认的事实。

@齐伟Kivi:教学模式是招式,教师的业务素养是内功。内功深厚,招式能够融会贯通,无招胜有招,教学就一气呵成,自然流畅。不用纠结用什么招式,一切都在自然中流淌。

……

邢红军和吴向东围绕中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教改的大方向是否正确问题,用博文、QQ等进行教研,最后发展到运用微博进行教研。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进行对话,促进了集体智慧的生成,从上面的微博摘录我们可以发现,大家的观点都得到了充分的表达,也促进了彼此对于“接受”和“探究”这两种教学方式更深入的理解。

教师在教研过程中,应从提高教研实效上做文章。教师要逐步营造一个“未完待续”的教研氛围,让听众能够有所感悟,抒发观点。在一步步的微博交流活动中,教师要用活生生的例子来点燃思维的火焰,形成文章的素材,用鲜明的观点来促进教研,迸发出新的思想。或许,很多新的想法连最初的写者也始料未及,却最终促进了大家对于某一教研专题深入而细致的研究。

微博引领的网络教研,直观明了,能引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讨论,并能聚集大家的智慧,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微博要真正成为教育的利器,需要教师用智慧网聚志同道合者的力量,用积极开放的姿态释放微博教研的影响力。

朋友们,“与其在别处仰望名师,不如在这里并肩前行!”来吧,来微博吧,让我们的网络教研更加精彩!

(作者单位:江苏常熟市吴市中心小学)

上一篇:“网络教学”也可虚拟化 下一篇:信息技术条件下对生成性教学资源的有效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