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在数学海洋里“自信”地翱翔

时间:2022-10-19 07:15:37

让孩子在数学海洋里“自信”地翱翔

“自信”是人们做好一切事情的基础,自信更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基本动力,是学好数学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是成功的根本保证。学生有较强的自信心,对战胜学习中的困难才具备更大的决心和坚强的意志,才能在学习上不断进取。我把帮助孩子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作为教好数学的首要任务及天职。通常,在小学各学科中,部分孩子往往惧怕学习数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引导他们对学好数学充满自信,相信“我能行”。我们必须承认:孩子之间是有差异的,事实上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学好数学。有的学生再信心十足,最终也成不了数学尖子。教师一定要客观地对待这些差异,对学生不能用一把尺子衡量,更不能横向比较,必须看到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起点,每个学生只要在自己原由的基础上有进步,就应该给予肯定,就应该承认他是能行的。有的学生经过一番努力,才得了60分,我却象对有些学生得了100分一样为他感到高兴,给予表扬。教师只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才能看到孩子们在学习数学中的点滴进步,才能真正鼓励孩子们都能说:“我能行”!培养孩子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主要是在学习活动中,通过对学生的具体帮助过程,让孩子在体验中逐渐形成的。

1.学生在学习数学上缺乏自信心的心理原因分析

自信心是学生在学习中的一种心理倾向。人的心理现象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的。学生在学习中产生自信心不足的原因,也是在某些客观条件影响下,通过学生的心理活动而形成。学生缺乏自信心的心理原因,经分析可归纳为客观和主观两方面。 

1.1学生缺乏自信心的客观原因。

(1)部分学生的学习基础较差,在学习数学时就出现了数学知识跟不上,数学知识前后不衔接等现象。例如:数学知识中的一些概念,通过抽象思维,推理概括,有的还需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归纳,这就对学生有较高的要求,要从具体的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的逻辑思维,对大部分小学生来说,就显得跨度太大,而增加了对教材的不适应。学生在掌握和理解数学知识方面出现了困难,再加上自身的一些因素,就会产生学习上的心理障碍,缺乏自信心。

(2)教师教学态度和方法不当.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有的教师在课堂中以自己传授知识为中心,以应付各级考试为目的,学生是被动的学习;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只是面向少数的优秀生,而忽视了大部分的学生,使得不少学生怀着失败的心态,身心发展受到压抑;教师某些不恰当的教育行为以及不和谐的师生关系,影响学生心理健康,产生消极的情感态度;个别教师本身素质偏低,学疏才浅又缺乏责任心,上课枯燥无味,只是应付了事,对学生非常缺乏吸引力。正因为这些不恰当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使得部分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在屡遇失败后,几乎缺乏应有的自信心。 

1.2学生缺乏自信心的主观原因。

自信心的形成除了客观原因的影响外,跟人的性格、意志有很大的关系,内因对学生心理发展变化起主要作用。

(1)自卑心理。妨碍自信心树立的主要心理原因就是自卑心理,自卑心理是一种自我否定的心理倾向。在学习上造成自卑心理的原因往往有下面的因素。比如认为自己的智力不如他人,对自己评价过低,认为自己天生学习能力差,“不是学习的料”,自暴自弃,在学习成绩好的同学面前抬不起头。也有可能在学习上曾经受到过挫折和失败,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差,不能正确对待,从而产生悲观、消极的情绪,丧失自信心,形成自卑心理。

(2)畏惧心理。有的学生在还没有学习数学之前,听别人说数学难学,就产生了畏惧心理。这类学生一般害怕困难,缺乏创新、进取精神。在这类学生中,女生占比例较大。主要原因是她们胆小,个性较脆弱,心理承受能力薄弱,受到挫折容易产生精神紧张、焦虑、恐惧与不安。再加上旧观念的影响,总认为“女生不如男生聪明”,家长和教师对女生的期望值与信任程度都较男生的低,给女生造成一种不良的心理暗示。

(3)惰性心理。惰性心理是一种不求上进,无所事事,消极怠工的不良心理状态。有些学生未养成勤奋刻苦的学习习惯,缺乏竞争意识,在竞争面前甘拜下风,尤其是在学习上屡遭失败后,体验不到成功的喜悦,因而丧失成就动机,从而养成惰性心理。

2.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的一些做法 

2.1让学生“说”数学,是自信的展示。

(1)同桌互“说”。

我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尽可能地创造让学生“说”的机会,凡是学生能说的,让学生自己说,教师绝不包办代替。说不完整的,启发同学互相补充。例如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就采取这样的教学方式,先引导学生独立想算理、算法后,在此基础上再让同桌互说,一个说想的过程,一个当“听众”,并指出说的不准确或不完整的地方,不会说的让会说的教,鼓励说得有进步的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说,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培养学生敢说的勇气,使一些基础差、思维能力弱、不善言谈的学生也有参与表现自我和获取成功的机会。

(2)四人小组“说”。

人的深层需要都有渴望得到别人赏识的愿望。所以,每接手一个新班级时,我总是把学生进行分组,进行四人一小组,选出四人一组的小组长,并进行合理的分工合作。有时在教学过程中,让四人进行相互研究,探讨,让组员之间进行互相帮助。四人互帮互学,相互取长补短,在合作中掌握数学的学习方法。

(3)找学习伙伴“说”。

班级中孩子都有一定的伙伴,一定的知心朋友,针对这一现象,我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并进行合理地运用,何不让孩子在学习上也能结成伙伴,共同促进,相互提高呢?因此,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尤其在试卷分析课中,我允许学生走下座位找学习伙伴进行交流学习,学生非常开心,有些问题他不愿意问老师,但是他愿意问学习伙伴。学习伙伴也愿意主动帮助,在学习过程中也是一个相互补充的过程,把解题的思路又一次理清理明。

(4)给父母“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完善,它的社会性的深化,不是意味着家庭作用的削弱,而是意味着家庭作用的加强。父母不仅是孩子学习条件的创造者,而且也是孩子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帮助者、引导者。所以我每天布置的家庭作业中,都有一道当“当小老师”和父母交流的一项特殊的作业,让学生把当天学得数学内容说给父母听,还要说出解决问题的思路,让家长签字,评价孩子说得怎么样。这样既可以让家长掌握孩子的学习情况,即课堂上孩子是否注意听讲啦,老师讲解的内容孩子是否有序的听懂和听明白啦,同时也再次给学生提供说的机会,进一步加深印象。

上一篇:计算机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下一篇:浅谈如何引导学生探究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