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的提问艺术

时间:2022-10-19 07:07:31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的提问艺术

一、有效提问的原则

几乎无一例外,最初的有效教学都有一个朴素的追求,就是“如何有效地讲授”。老师首先是“讲师”,是“教书先生”,是文化知识的“传递”者。一个能够把知识讲清楚的老师,差不多就是一个好老师。为了能够把知识讲清楚,于是就有“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等系列说法。当教师把关注的焦点定位在“如何有效地讲授”的时候,“接受学习”与“掌握学习”就成为普遍的学习方式。学生的使命是“上课认真听讲”、“不做小动作”,课堂教学中大量流行的话语往往是老师一系列善意的询问:“听清楚了没有?”“听明白了没有?”“听懂了吗?”仿佛学习就是一件欣赏和练习“听”的艺术。

有效教学是对话式的、互动式的,在这种教学中,教师可以讲授,但不能总是只有一个声音。而教学是否出现和维持某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状态,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够有效地提问。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能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

二、有效提问的方法

要想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热情,有一定的学习方式和技巧。尼普斯坦教授经过长期研究,提出了如下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善问“十字诀”的办法,这“十字诀”是“假、例、比、替、除、可、想、组、六、类”。假:就是以“假如……”的方式和学生问答学习;例:即是多举例;比:比较知识和知识间的异同;替:让学生多想有什么是可以替代的;除:用这样的公式启发――“除了……还有什么?”可:可能会怎么样;想:让学生想各种各样的情况;组:把不同的知识组合在一起会如何;六:就是“六何”检讨策略,即“为何、何人、何时、何事、何处、如何”;类:是多和学生类推各种可能。

三、有效提问并学会倾听

有效提问需要使问题保持一定的开放性。当教师的提问缺乏基本的开放性时,不仅不能给教学带来生机,反而会对课堂教学带来满堂问的干扰。满堂问与满堂灌相比,虽然形式上学生参与到了教学中,但本质上是一致的,都不承认学生是可以自主学习的人,没有从根本上变革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如果用过于琐碎的无意义的问题牵着学生鼻子走,用只有惟一答案的问题领着学生朝同一方向迈进,学生就没有了自己,没有了自己的方向。这种满堂问、串讲串问的教学,淹没了教学重点,挤占了学生读书、思考、练习的时间,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倾听是一种对话,好的对话者总是善于倾听。这需要教师在提问之后,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等待时间,为学生的回答提供及时的反馈。关键的策略是,要让学生感觉教师在等待和倾听。

四、有效激励

有效教师不只是教知识,更是传播人生的信念。有效教师是受学生喜欢的教师,而且因喜欢而信任。而教师能否成为这样的人,取决于教师是否具备三个品质:热情,期望,可信任感。有效老师是一个热情的教师,一个对学生满怀期望的教师,一个值得信任的教师。

1.热情。两层含义:一是对学生热心,主要通过与学生建立积极的、支持性的关系,这种安全的、轻松的、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环境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二是对自己所教的专业有求知兴趣和求知信仰。具有求知热情的教师相信自己所做的事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值得去孜孜不倦地追求,并在教学过程中把这种求知和求信仰传达给学生。

2.期望。学生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他们的期望值。学生会将教师的期望内化为对自己的期望,进而影响自我评价和努力程度。教师的期望可能帮助学生成功,但这只是一种可能,只抱有期望而没有相应的帮助措施并不能有相应的效果。只有把期望学生成功和帮助学生成功结合起来,才能使教师的期望在学生身上实现。

3.可信任感。有效教师总是那些学生感到值得信赖的教师。可信任感有助于创造一种轻松的、安全的心理环境,使学生相信教师能够帮助他们获得成功。教师可通过坦率、诚实的师生交往建立可信任感。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可信任感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教师的学识;二是教师的人格。人格教育是教育的根本理想。

五、做一名有效教师

1.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人类文化传播方式的改变,尤其是书本和网络资源的出现,使学习者由原来的“听讲学习”转向“阅读学习”和“发现学习”成为可能。但这种转向的程度是有限的,教师仍然在充当“供给者”、“提供者”的角色,学生仍然只是“接受者”、“承受者”的角色。只有当教师由原来的“供给者”转向“激励者”,学生才有可能真正地亲自去发现学习,成为“发现者”和“建构者”。

2.提问方式转变。教师满堂灌不对,满堂问也不好,提问不等于启发教育,不具有思考性和启发性的提问并不能达到启发学生、调动思维积极性的目的。有些教师一堂课要提70―80个问题,这样学生怎能有时间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也要选择重点加以讲解或引导学生探究,而不能一味按学生的提问组织教学。

3.有效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只是教学行为的一种备择的教学方案,它需要借助于一系列“教学行为”实现教学方案的理想和价值,比如有效“讲授”和“提问”。

正如上文所言,有效教师不只是教知识,更是传播人生的信念。有效教师是受学生喜欢的教师,而且因喜欢而信任。教师能否成为这样的人,取决于教师是否具备三个品质:热情,期望,可信任感。有效老师是一个热情的教师,一个对学生满怀期望的教师,一个值得信任的教师。

上一篇:从课堂教学入手,让创造走进音乐课堂 下一篇:高中历史新课标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