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教学应以听说为重点组织教学

时间:2022-10-19 05:37:03

中职语文教学应以听说为重点组织教学

摘要:本文认为,中职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根由,在于中职学校沿袭普通中学的语文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让学生不断重复失败的体验。要改变这种状况,应更新中职语文教学的思路,找到新的切入点,让学生感受学习成功的喜悦。笔者认为,以听说为重点去组织语文教学,比较切合中职生的特点和要求,是一条可行的语文教学之路。

关键词:中职语文 教学 新思路 听说

一、中职语文现有的教学模式不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

1.中职语文课提不起学生的兴趣

语文的重要性谁都明白,《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母语课程是传承人类文明,弘扬民族文化,培养道德情操,促进智慧发展,掌握交流技能的途径。语文课程是基础教育中最基础、最重要的课程。语文课的学习,对丰富学生的知识与情感,提高对专业知识的领悟力,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个人的文学修养等,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没有人把它当回事。学生厌学,教师厌教。小学语文教学被世人大加挞伐,“少慢差费”,但大家还有个可以推卸责任的借口——应试教育。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没有应试教育的拖累,却依然重复着相同的命运,依然“少慢差费”。

中小学语文难教,职业学校语文更难教。中小学学生对语文虽然也怀有敬畏之心,但毕竟语文课是升学的要害,没有学生可以放弃语文。到了职业学校,情况就大不一样了,没有了升学的压力,语文不再是主课,考试分数的多少无关乎学生的前途与命运,学的那点东西,不上课,多少也能懂一点,中小学神圣不可侵犯的语文看上去是可有可无的了。学生很快地报复性地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与热情,职业学校语文教师使出浑身解数,也无法唤回学生毅然离去的身影。

诸如此类的报道与论说已经司空见惯,《浅谈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重点定位》中的论说具有代表性:“学生自身语文基础薄弱,对语文学习失去信心和兴趣;教师教学方法陈旧,难以引起学生兴趣;觉得所学知识毕业后没有用处;学生性格和大脑结构本身也许并不适合我们以听记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换言之,我们没有找到适合他们思维习惯和方式的有效的教学内容和途径。而长期以来,职高语文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却沿袭了普高语文的一切,只是为了适应职高学生水平低的现状,不得不以减少教学内容的知识含量和降低对教学效果检测要求的办法来勉强度日,而检查时的标准又是以掌握知识的量的多少来衡量学生的优劣,这样,我们的迁就,就只能导致学生越来越差,教师越教越无法教的恶性循环。同时有些知识对学生没有什么实际用处的真实现状又加剧了学生厌学的情绪。”

也有人从教材的选文去找原因,认为“目前职高语文教材所选的文章多是传统经典名篇,反映时代生活的较少,满足职高生专业需求和心理特点的文章更少。由于教材内容与当代职高生的专业方向、生活实际和思想感情相距甚远,造成一方面学生关注的政治、经济、科技等的信息量太少,使教学缺少实用性;另一方面学生没有兴趣点,缺少参与的积极性,内容的局限扼杀了他们想说想写的主动性。再者,阅读能力的训练占了职高语文教材的60%,而说写能力训练加起来还没有阅读的比例大,因而教材内容满足不了职高生心理需求及社会实际需要”。说的很有道理,但再好的文章,学生不愿读,不愿去思考,都是没有用的。

2.中职语文课无法完成语文教学大纲的任务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受到严峻的挑战。根据教学大纲,语文课的教学内容由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三个部分构成。基础模块教学时数为160~180学时,职业模块教学时数为32~36学时,拓展模块教学时数不作统一规定。也就是说要完成大纲的要求,起码要有三个学期的教学安排。现在的中职学校很少有学生和教师能完成大纲的要求。且不说师生的兴趣和爱好,仅从课时安排上就能说明问题,很少有学校能拿出一年半的时间让语文去“挥霍”。“2+1”的培养模式,连一些不重要的专业课都给砍掉了,能够开足两个学期,已经是对语文够温柔的了,狠的只留下一学期,还有更狠的,课表里已经找不到语文课了。

在此情况下,如何还能完成语文大纲的要求?

3.给学生补基础的思路导致越补越差的结果

多年的教学实践已经证明,基础模块的教学正是世人诟病、教师烦心、学生心烦的所在。

经过一再修改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基础模块的任务与初中甚至小学的任务差别不大,一个合格的初中生基本能达到大纲的要求。从理论上讲,高中阶段的学生应该具备高中阶段的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但事实上,要完成这个任务已经非常困难。一是时间不够,二是学生不愿学,为什么读中职?就是因为没好好学。学生基础差,我们给学生补基础行不行? 有的就一而再、再而三地降低标准,混淆了高中与初中的标准,甚至模糊了高初中与小学的界限。识字应该是小学的任务,基本读写能力的培养应该是初中的任务。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勇气固然可嘉,但于事却毫无补益。笔者所在的城市是一所教育水平相对较高的城市,所谓的教育水平我们常常是以升学率来判断的。根据教育局资料显示,2012年升入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语文平均分为58分,如按百分制计算即为38.33。在他们不知情的情况下,笔者多次用小学升初中的试卷去拨弄中职生们顽强的神经。但他们还是觉得试题太难,很少有人能够将成语“夜游”补充完整,很多人记不起表达“不必担心今后没有知心朋友,天下人都会赏识你这样的优秀人才”的诗句。

如果我们一直在学生的语文基础上纠缠,很有可能永远也走不出语文教学的死胡同。人都有回避自己缺陷的习惯,阿Q怕“光”、“秃”、“亮”。语文可能是大多中职生的滑铁卢,面对语文,他们有千百个想绕开的理由。在初中不热爱,怎么可能到职业学校就热爱了呢?

能不能暂时先放他们一马,不再强迫学生去提高阅读欣赏水平,不再去寻求微言大义,不再探究朱自清心里的“不宁静”,吴冠中画里的“阴晴”,洛阳的“诗韵”,玛蒂尔德的“虚荣”,流浪老人“明净的善意”……不再强迫他们去写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能不能改变孩子们从小学到初中一贯的学语文的方法?从另外一个切入点,重新唤起学生对语文的热爱?

另外的切入点在哪里呢?

语文教学四个字:听说读写。可是我们回头望望,我们的语文教学是在做这四个方面的事吗?没有,真的没有。“教师讲解,学生静听”,这是陶行知老先生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高度概括。最多的是读,其次是写,再次是说,很少是听。学语文,要培养“听、说、读、写”四种基本能力。听,排位第一,却最不受重视。问一问语文老师,怎样教学生听,语文老师可能会讶异地抬起头看着你,以为你是天外来客。语文教学要教听吗?我们从来没有认认真真地教孩子们怎么听,也从来也没有教孩子们怎样去说。

语文教学从一开始就是读写,没有教过学生怎样听人说话,怎样说话给人听。听说读写是一个整体,严格意义上说,读写的目的是为了听说。语文离不开听说,生活可以暂时离开读写,但一刻也离不开听说。我们为什么那么专注于读写呢?是因为读写具有可考试性,听说水平高低的鉴别太过复杂,说到底,是目前这种考试制度让语文教学变成畸形。

中职语文教学脱离了升学考试的樊笼,完全可以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为什么还要披着重重的铠甲,拉下面孔,重复以前的老路,让学生躲闪犹恐不及呢?

中职语文教学应该改改路子,以听说为重点组织教学,突出听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二、中职语文应该以听说能力为重点组织教学

1.听说能力对人的发展至关重要

古人云:一人之辨,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狮。一言可以兴邦,片语可以辱国。在我们生活中,处处少不了说话,在我们的工作中有很多场合需要演讲。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国家的不断发展,口才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叶圣陶先生说过:“接受和发表,表现在口头是听(听人说)和说(自己说),表现在书面是读和写。在接受方面,听和读同样重要;在发表方面,说和写同样重要。”

美国成功学大师卡耐基说过:“一个人的成功,15%是靠他的专业知识,85%是靠他的口才交际能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美国人认为人们赖以生存和竞争的三大战略武器分别是:原子弹、美钞和口才。而现在他们把人们赖以生存和竞争的三大战略武器改成是:口才、美钞和电脑。推销自己和推销产品,做人和做事,都需要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

生活在现代社会,说话不仅仅是艺术,更是一种必需的能力。但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的情况:有些人尽管受过较高层次的教育,却常常不会说话,即使会“说”,也常常表达得不准确、不清楚,造成与他人交流困难,产生误会以至影响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有的人在朋友当中可以侃侃而谈,一遇到当众讲话就紧张、脸红、语无伦次,错过了许多难得的机会,留下了许多遗憾。

《语文教学大纲》(92年版)把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摆在与读、听、写同等的地位,并明确提出了训练要求。因此,努力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成了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2.学生听说能力亟待提高

中国学生听说能力的水平相对而言不太好,就拿目前中国学生的课堂回答来看,有人给总结了“乱、浅、缺、和”四个字。“乱”就是说话吞吞吐吐,语无伦次,缺乏条理;“浅”就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缺乏深究;“缺”就是只会从问题到答案,缺少分析过程;“和”就是人云亦云,随声附和,缺少主见。中职生的表现就更让人揪心。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漠视口头语言,从而使口头语言的训练成为语文教学的盲点。中学的口语能力训练从未摆到应有的位置。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很多,最关键的是受应试教学的影响。高考、中考受条件的限制,只笔试,不口试。教师们多是考什么,讲什么,怎么考就怎么讲,不敢越雷池半步。长此以往,便造成了语文教学重读写轻听说,只重“文”,而忽视“语”的现象。忽视口语的训练,必然造成学生口头表达的短腿,进而恶性循环,最终造成学生语文整体素质低下、水平不高的恶果。

3.以培养听说能力为教学重点

以听说能力为重点可以重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进而完成语文教学应该完成的任务。从听说能力的培养入手,可以重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吗?答案是肯定的。

(1)中职学生有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的强烈要求。当今社会是一个需要口才的社会,进入中职学校,学生发现展现自我,竞选干部,都需要有好的口头表达能力。我们的学生从来没有进行过系统的听说训练,他们也意识到听说能力较差,有改进的强烈欲望和要求。我们尝试开设的演讲选修课大受欢迎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佳的学习动力。

(2)因为学生没有受过听说方面的训练,听说训练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新的,他们在同一起跑线上,他们还没有在听说上尝到失败的滋味,有尝试的勇气和热情。

(3)听说训练容易与专业结合,体现专业特点,为专业服务。通过专业访问、咨询、答疑等活动了解专业,通过招聘、自荐、演讲等活动关注就业。使语文学习与专业学习相一致,使语文知识和专业知识相贴近,让学生感到语文有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必然会引起学生对学习语文的极大兴趣,同时也取得语文基本知识和专业知识技能相结合的不错效果。

(4)听说训练容易与生活相结合。在20世纪初,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进行了“语文即生活”的教学改革。认为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贴近生活。王尚文先生提出了“语文生活”的概念,认为大家不是用语文来生活,而是生活在语文中,语文就是大家生活之所在。这些观点实践起来却很困难,大家沉迷在对课文的分析之中,很少关注课外的活生生的生活。生活是最好的话题,听说训练很自然地与生活结合在一起,教师应当善于寻找生活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首先应从家庭入手,家庭是学生学习语文的第一课堂。由于学生们都非常了解自己的家人,说起来就有话可说,也能说得较好。其次,向学生自己喜爱的领域扩张,如兴趣、爱好、习惯、特点等等,谈他们感受最深的东西。其三,向生活的各个方面延伸,有感而发,从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到读中外名著,欣赏名胜古迹;从打电话、接待客人,到发表观点、陈述意见;从辩论到演讲。“生活无处不语文”,将语文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努力达到“语文生活化”和“生活语文化”的理想境界。生活化的语文一定是学生喜欢的语文。

(5)以听说为重点组织教学,可以解放学生,学生放下包袱,轻装上阵。把学生从写作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中解放出来,让他们远离过去失败的痛苦,根据自己的意愿,在教师的引导下,尝试着去训练自己的听说能力。

(6)以听说为重点组织教学,可以真正地解放教师。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放开手脚去设计课堂教学,安排教学进程,不再拘泥于现有的教材,去阐述学生听不懂的微言大义,去教授学生永远也不会用的修辞手法,比如所谓的“通感”,而是根据学生的要求去教。.

(7)以听说为重点组织教学,也解放了教材。以听说为重点,让学生解脱的是教材角色的转换,教材不再是背诵记忆的对象,而是练习听说的材料。教材可以用现有的教材,也可以自编教材,可以是教师编,甚至可以是学生编。有人用美国人奥格?曼狄诺的《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作为教材,引导学生去讨论和演讲,在锻炼听说能力的同时,又鼓舞士气、振奋人心、激励斗志,让人充分认识人生的价值。有这么一位职业学校的校长,他把全校的语文课都砍掉了,认为所有的科目都包含了语文的内容,中职学校没必要再开语文课。我不赞同砍掉语文课的做法,但我赞同他对语文的理解。他举了一个例子,说导游专业的学生,把与景点有关的导游词、历史掌故背得滚瓜烂熟,这就是语文;学会与游客打交道,用语文明,幽默风趣,这些都是语文。无处不语文,时时皆语文。

换一种角度,换一种方式,学到的东西并不比依照课文照本宣科少,从阅读量来说可能更多。语文学习将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

人们说有位才能有为,我们说有为才能有位。语文很重要,地球人都知道,只是我们没有让语文充分发挥出它的作用,才让人觉得语文无用,才让校长下狠心砍掉语文课。如果让语文课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让语文强大的育人功能得到体现,加大语文课时,重视语文教学就顺理成章了。

参考文献:

[1]赵化.职业学校语文教学改革初探.西部科教论坛,2010(01).

[2]张丽娟.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实用为上.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13).

[3]梁泳虹.浅析能力为本位的中职语文教学策略探讨.文学教育(上),2010(07).

(作者单位:厦门工商旅游学校)

上一篇:高职校体育课堂“有效教学”策略微探 下一篇:如何提高男子三级跳远助跑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