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局部治疗Ⅲ期压疮的疗效观察及护理

时间:2022-10-19 05:08:30

中西医结合局部治疗Ⅲ期压疮的疗效观察及护理

摘要: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局部治疗期压疮的疗效观察。方法 将30例压疮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15例20处疮面常规Ⅲ期压疮护理;实验组15例21处疮面Ⅲ期压疮护理后采用中药去腐托里消毒散外敷疮面处。 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86.67.9%,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66.00%,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Ⅲ期压疮护理;外敷

压疮是指局部组织长时间受压,血液循环障碍,局部持续缺血,缺氧,营养不良而致的 组织溃烂和坏死。常发生在长期卧床患者的骨突部位,如臂部、髂部、骶尾部、耳廓、枕骨结节、肩胛部及足跟等处。压疮是卧床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以复杂难以愈合的慢性伤口为临床特征[1]。Ⅲ期压疮即为溃疡期,一旦发生较难治愈。如继发感染可使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本研究采用了中西医结合护理治疗压疮患者,为改善患者的临床结局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用随机表选取我院2009年6月~2011年6月以来在我科治疗的由各种原因致Ⅲ期压疮患者30例。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成两组,采用随机表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15例)和对照组(15例)。单号为对照组,双号为观察组。其中对照组男12例,女3例,年龄70~85岁,平均年龄75岁,病程20~40d,平均天数28d;压疮部位:骶尾部9例,髋关节部3例,臀部3例。观察组男11例,女4例,年龄69~83岁,平均年龄73岁,病程30~50d,平均天数36d;压疮部位:骶尾部10例,髋关节部3例,臀部2例。两组压疮患者压疮部位及深度相比较均差不多,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等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①对照组采用常规Ⅲ期压疮护理, 即生理盐水清洗压疮创面,再用络合碘(先确定无碘过敏患者)消毒创面,严重感染的患者先用3%的双氧水擦洗创口,然后生理盐水冲洗清除腐败组织。B:用凡士林纱条放入创口处。组织出液多时,用白糖敷于患者创面,吸收创面液。C:取创面组织进行细菌培养,培养出G+菌用庆大霉素喷洒在创面,培养出G-菌用灭滴灵喷洒在创面。②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中药托里消毒散外敷,托里消毒散外敷粉剂的制备:生黄芪30g,当归10g,白芍12g,白术10g,党参15g,茯苓12g,银花12g,桔梗10g,川芎10g,用中药粉碎机将九味药研成微细粉末,高压蒸汽灭菌后备用。根据用量多少,按此比例用。药粉厚度以0.6~1.2cm为宜,用无菌纱布覆盖,透气胶布固定。换药1次/d,若创面渗出物减少,可2~3d换药1次。③两组均在创面外进行红外线照射,以促进血液循环,加速疮面愈合,20min/d,2次/d。保持2h翻身1次,定期更换,防止局部受压。

1.2疗效评定标准 观察治疗3w后,两组疮面的显效时间、愈合时间及疗效评定标准:①治愈:溃疡愈合,痂皮脱落;②显效:创面干燥无分泌物,溃疡缩小,有肉芽组织生长;③好转:创面渗出物减少,溃疡面无扩大;④无效:创面渗出物未减少,溃疡面无变化或扩大。

1.3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包处理,两组间比较用t检验, P

2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总有效率观察组为86.67%,对照组为60.00%, P

注: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P=0.037

3讨论

压疮护理仍然是当今医学领域的难题,护士面临的挑战是如何有效辨别压疮高危人群,采取措施有效预防压疮[2]。压疮多见于病情危急、长期卧床、大小便失禁、肢体瘫痪、营养失调、代谢障碍等患者。因此治疗压疮的同时应加强全身支持疗法,注重全身营养。合理有效地使用抗生素,改善神经营养状况,局部治疗效果才会更明显[3]。我院2007起压疮预警管理,采用修订压疮评估工具对所有新入院患者进行压疮危险评估,要求对高、中、低压疮危险的患者采取由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并对压疮评估高危患者实行上报制度[4]。护士在工作中应做到六勤:勤观察,勤翻身,勤按摩,勤擦洗,勤整理,勤更换。我们在护理工作中要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和高度的同情心,制订周密有效的预防护理和治疗计划,从而减轻患者的痛苦,有利于患者康复。

压疮的发生原因分为内因和外因,内因是由于久病或年老衰弱或久卧,脏腑功能减弱,阳气阻遏,气机失调而不能宣化,使肌肤失养,外因躯体局部连续长期受压和摩擦,磨破皮肤或瘫痪,肢体废用不遂,致使肌肤皮肉,经脉失于温煦濡养。托里消毒散换药有益气活血祛瘀,生机埋口的功能。避免了对组织细胞再生的影响,缩短了疗程。临床实践证明,外用托里消毒散是治疗压疮的良药,在用药期间未发现有任何副作用,且药源广泛,配制简单,作用确切,价格低廉,适应性广[5]。

参考文献:

[1]蒋琪霞,刘云.成人压疮预测和预防实践指南[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1.

[2]冯灵,杨蓉.疮护理的研究现状分析[J].实用护理杂志,2007,19.

[3]梁明娟,丁明鸣,黄丽羡.湿性愈合理论在压疮伤口处理中的实践[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10,15(5):415-416.

[4]彭敏,廖健敏.压疮预防与控制方法探讨[J].贵州医药,2010,34(5):476.

[5]贾梅,戴翠红.中西医结合治疗80例压疮临床观察与护理[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0(27):15.编辑/许言

上一篇:我院儿科住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调查 下一篇:胃肠道间质瘤的螺旋CT及病理表现进展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