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综合学院教师教育发展:问题探析与实践评议

时间:2022-10-19 02:17:49

地方综合学院教师教育发展:问题探析与实践评议

[摘要]由师专升格而成的地方综合学院,其教师教育存在质量隐忧,但仍有发展优势。现有的“a+b”模式及教师教育学院模式的改革尝试都有其优点和不足,尚需进一步深化改革,以提高地方综合学院教师教育的办学质量。

[关键词]地方综合学院 教师教育 教师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5—0150—03

参与教师教育的地方综合学院包含了许多师专升格而成的本科院校。2007年,全国共有128所综合学院培养本科师范生,其中至少一半是由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升格形成的。从校名来看,这些升格以后的综合学院已经很难体现传统师范特色。有的借鉴西方教师教育经验,体现教师培养的综合性,如某某学院、某某文理学院等,这类学院所占比例最多;也有升格以后明确转为应用型办学方向,但保留教师教育专业,如某某工学院、某某理工学院、某某工程学院等。这些高校不论是以何种校名升格,教师教育还是以某种形式保留了下来。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为这一类院校提供了机遇,学校拥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最为明显的是在原有教师教育专业之外,学院拓展了许多新的非师范专业,非师范专业数量在学校专业中的比例急剧上升。规模、转型、应用成为这类院校发展的主旋律。而原有师范专业却没有随着学校的急剧扩张而得到发展,师范特色日渐式微。在全社会重视高等教育质量的语境下,教师教育质量不应该被忽视,需要重新认识这类高校的教师教育发展,并寻求其质量提升之策。

一、地方综合学院教师教育处境之忧

1 学校转型发展,教师教育专业地位之忧

探寻师专升本的动因,除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大背景外,也有其特殊的原因,即教师培养的开放性、大学化的发展趋势。教师教育开放化、大学化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率先提出的,提倡更多有条件的大学都能参与到国家最大的公共事业——教师教育事业中来。在我国的变化则体现在教师教育体系的放开及教师培养层次的提高上。教师培养不再局限于师范院校,也就是原有的师范学校系统不再享有教师培养的特权,师范毕业生将与其他高校培养的学生同台竞争教师岗位。原有的三级师范体系逐步向二级、一级师范体系转变,职前教师的学历层次要求不断提高。在这种情况下,专科层次的师范学校已经不适应这样的教师培养要求,为抢得发展先机,升格是其必须也是唯一出路。

师专升格院校面临的首要问题是本科层次的生存和发展,从校名的选择上就已反映了这样的担忧。许多学校在升格后的校名不再冠以师范,而是采用公众更能够接受的、体现社会人才需求的学校名称。在办学实践上,学校努力突破原有相对单一的教师教育专业,积极申报新的专业,加快专业布局调整,扩大学校规模。高校这样的办学取向,也削弱了教师教育的发展,作为原来学校的主要专业,不得不让位于一些新的、社会适应性更强的专业。与过去举全校之力办师范相比,教师教育不再是学校决策者关注的重点,学校在人财物的投入上,要少于以往,教师教育被边缘化。顾明远先生就曾担忧:“热衷于扩大非师范专业,忙于升格,企图挤人高校名牌,因而有不少学校不是借用综合学科的优势来加强师范专业,而是抽调师范专业的教师去充实其他新建立的学科,这就反而削弱了师范专业,与改革的目的背道而驰。”

2 管理制度改革,教师教育师资队伍之忧

地方综合学院虽然大多保留了教师教育专业,但学校发展趋向向应用型转型,对教师教育影响最大的就是教师教育师资队伍的稳定问题。地方综合学院都有很好的文理学科基础,学校的转型发展也多以此为基础来拓展新的专业。在教师队伍上,文理学科的专业教师在转型上往往有很大优势,加上学校的政策扶持,他们很快成了学校实现转型的中坚力量,而从事学科课程和教学法的教师则倍感失落。我国自办师范之初就存在培养教师的“学术性”与“师范性”之争,由于高校学术评价的政策导向,使学科课程和教学法教师一直存在专业地位不高以及职称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在升本转型的背景下,原有从事学科课程和教学法的教师纷纷转向学校更为重视的新兴专业,而不再愿意将自己的职业生涯耗费在教学法上。即使有些未能回归学科的教师,也饱受精神困扰,在怀疑、犹豫中开展教师教育。总之,教师教育成为教师唯恐避之不及的领域,教师从事教师教育的职业信心深受打击。

教师所面临的尴尬处境,也来自于管理评价的压力。毕业生就业率往往是评价一个专业办学成效的主要标准。教师培养的开放性,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毕业生不再像以往可以直接进入教师岗位,而是要与其他高校毕业生同台竞争,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问题饱受困扰。据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调查,2006年全体师范生就业于教育领域的总体比例仅为58.52%。而国家免费师范生政策目前尚在部属师范大学试点,地方综合学院还不能从中受益,师范专业的毕业生获得教师岗位的比例也不高。这种状况在基础教育师资相对饱和的东部地区尤其突出。在以毕业生就业率作为评判高校办学质量的语境下,地方综合学院急需得到社会认可,而教师教育专业在这方面给予学校的贡献就显得极其微弱,教师教育的办学信心很难建立。

3 教师培养开放化,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发展之忧

首先,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所面临的心理境遇与其他专业大学生一样,大学生已不再是非常光鲜的身份,况且由于身处新升本科院校,所享有的社会声誉不高。其次,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并不意味着将来就一定能够成为教师。我国的教师地位一直不高,以往的教师教育专业能够凭借政策扶持,吸引学生报考,但学习者从教意愿并不强烈,需在专业学习中进行培养。近几年来,随着教师待遇不断改善,教师职业的吸引力有所提高,但教师教育专业与教师职业之间又存在变数,这些尚未建立教师专业志趣的学生能否全身心地投入教师教育专业学习中去令人堪忧。许多学生在未来的生存压力之下,无法保证从教知识和能力的学习训练,而是将更多的精力转向社会更为看重的证书考试,他们虽然拥有教师资格证,但那只是今后找工作时的一种可能性选择。

地方综合学院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方面,也暗合了学生这样的心态。在课程设置上,学校加大了学科类的课程,意在拓展学生在学科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多领域择业的竞争力。而这样的结果只能压缩教师教育类的课程,教师培养的“学术性”进一步加强,而“师范性”日显不足,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特色同样令人堪忧。

上一篇: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作职责研究 下一篇:学校选择型学生媒体管理的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