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价值观论文

时间:2022-10-19 12:11:12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论文

普遍价值观念不是某一个人的专利,也不是某一个阶级和国家的特权,它是人类共同创造的属于所有人的精神财富。所以,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普遍价值的宣扬不仅是针对中国人说的,而是针对整个人类而言的,这也是共产党人对共产主义终极目标追寻的体现。因此,同志借助世界反法西斯胜利这一历史事件进一步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这一胜利,挽救了人类文明,避免了历史倒退,广泛传播了自由、民主、平等、公正、和平的基本价值,促进了各国人民特别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精神上的广泛觉醒,对人类文明进步产生了持久影响。”[7]15这是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从人类文明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念的一次清晰表达。所以,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范畴的表述是党和国家领导集体的智慧结晶,是中国共产党人在21世纪的伟大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在社会主义价值观领域的体现。新版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科书已经把十精神融入教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范畴作为内在的思想逻辑深入整个思想体系。同志号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深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8]11深刻地阐述了党和人民的鱼水关系,从更高层次上论述了人民的深刻内涵:“我们要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一、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教育的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范畴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念的集中表达和具体体现,具有普遍适用性和前所未有的意识形态整合功能,为实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导权提供了理论资源。这些基本范畴从思想层面实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整合功能,实现了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道路连续性问题、中国文化连续性问题以及中西文化融合问题的整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背景。十报告中讲到:“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9]11老路主要指过去世界社会主义阵营普遍采用的单一僵化社会主义模式,导致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惨痛历史教训,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到严重挫折。我们过去也走过这条路,国民经济陷入了崩溃的边缘,是改革开放拯救了整个中国。老路也指近代的闭关锁国政策,导致近代中国的落后挨打。因此,我们必须走改革开放之路。邪路主要指前苏联和东欧放弃了社会主义,放弃了共产党的领导,放弃了马克思主义,走向了改旗易帜的资本主义之路,导致国家民族陷入长期的动荡和灾难。邪路也指近些年来一些国家出现的“”,不仅没有带来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反而造成了社会动荡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下降。我们不走这条邪路,我们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已被过去30多年改革开放历史证明是正确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9]1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识形态整合性。“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近代以来中国一直锲而不舍追求的奋斗目标即现代化道路的体现,从意识形态上解决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关于现代化道路的争论问题。这条现代化的道路从林则徐开始,经过了洋务运动、太平天国、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旧民主主义时期的探索,到了1949年开始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开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时期,经过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终于找到了一条正确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道路。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表明,要想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9]9“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西方近代以来现代性的当代阐释,也是商品经济社会的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对西方资本主义现代性进行了批判和超越,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思想,因此这四个概念也是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理想和终极目标,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模型设计体现了这些价值。从意识形态上解决了当代中国与西方的相互学习和包容问题,而马克思主义是包容二者的载体。西方启蒙以来的口号是“自由平等博爱”,而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主义的终极价值体现为“每个人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前提条件”,[3]294“自由人联合体”。[10]141马克思主义是实现中国与西方在文化上相互沟通的载体。“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在现代商品经济社会基础上对中国传统文化现代转型实现路径的当代阐释。从意识形态上解决了中国文化的连续性问题。近代以来,中国社会从自然经济过渡到商品经济,因此整个社会结构也从熟人社会过渡到陌生人社会。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传统文化如何适应商品经济社会的变迁?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涉及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延续问题。这四个概念内涵丰富,正是传统文化精髓的体现,也是现代商品经济社会实现社会认同和共识的重要价值体现。因此,这是解决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传承的最好路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实现,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从纵向和横向上整合了“道路”“主义”“文化”,实现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

二、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教育的方法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宣传的主渠道,所以,在教学中进行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教育可以有效实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和主导权。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应对国内外意识形态新变化的理论武器,构建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并全面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可以有力回击西方国家的文化“围剿”。马克思主义既是普遍真理又是普遍价值,是二者的辩证统一。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突出马克思主义作为普遍真理和普遍价值的教育,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创新与发展,有利于建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的中国价值并将其上升为普遍价值观念,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要课题,有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已经构建起了一套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在目前设定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中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普遍价值统一起来,突出马克思主义的共性、绝对性真理和科学性,提炼出具有普遍价值观念的思想,并以此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切入点和逻辑延伸点,这样会加强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揭露当代西方普世价值宣传的虚伪性,凸显马克思主义普遍价值的真实性,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真正推进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共产主义信念教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及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蕴涵着大量具体的普遍价值观,尤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集中表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构建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并将其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去。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融入概论课和纲要课中;将“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融入原理课中;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融入基础课中。当然,这种融入不是僵硬地放到某一个章节中,而是以一种价值观的方式贯彻始终。这种一一对应关系也不是绝对的,三个倡导不是一一对应于某一门课程,而是从主要方面来看存在这种对应关系,应该是有机的整体,可以渗透到任何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是思想逻辑的融入。综上所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构建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是当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工作。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进行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教育是实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导权和主导权的重要途径,这也是在全球化时代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一个重要途径。

作者:史洪飞 张兵 李晓梅 单位:东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上一篇:社会主义形态建设价值观论文 下一篇:马克思主义人学价值观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