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教学在初中数学课堂的尝试

时间:2022-10-19 05:12:23

探究性教学在初中数学课堂的尝试

摘 要: 探究性教学是以问题为主导,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的教学方式,这也是时下新课程极力倡导的教学形式。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探究性教学的应用,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以问题为契机,设计一些难易适中,典型性强、具有探究性、开放性、启发性和对学生具有挑战性和诱惑力的问题,使之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

关键词: 探究性教学; 数学课堂; 激趣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3)03-0096-01

笔者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从以下方面利用探究性教学进行了尝试

一、在数学概念课的教学上尝试探究性教学

(基本思路:情境探究形式概念深化应用)

概念的教学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其根本任务是准确地揭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使学生思考问题,有创见地解决。因此,在教学中利用探究性教学能抓住数学概念的属性及其内部联系。

例如:“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教学。

(一)创设问题情境,增加感性体验。出示问题:①要剪一块面积为150cm2的长方形铁片,使它的长比宽多5cm。这块铁片应该怎样剪;②用一块长80cm、宽60cm的薄钢片,在四个角截去四个相同的小正方形,然后做成一个无盖盒子,使它的底面积为1500cm2,试求出要截去的小正方形边长;③尝试由学生解决完成问题:利用多媒体有序揭示意图,学生小组讨论,师生共同完成问题;列出方程。

(二)形成新概念。通过观察实际问题所引出的方程来定义整式方程,在整式方程基础上对照学过的“一元一次方程”从而给“一元二次方程”命名。

(三)深化概念。讨论:①二次项系数为什么不等于0的实数;②一次项系数,常数项是否也有限制?

(四)应用概念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如:请学生自编几个一元二次方程。通过对一系列问题的讨论、探讨,将概念纳入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不仅使学生有效地突破难点,准确、全面地理解概念,而且学习了科学抽象、概括等思维方法。

二、在数学定理课的教学上尝试探究性教学

(基本思路:观察猜想证明应用)

在数学定理课的教学上,利用探究性教学有助于学生掌握教材中重点、难点。

例如:几何“圆内接四边形”中的定理一圆内接四边形对角互补,并且任何一个外角都等于它的内对角。

(一)动手探究、观察问题。让学生动手任意画O和O的内接四边形ABCD。出示问题:①量出圆的半径和四边形的边、内角、对角线、周长、面积,并观察这些量之间的关系;②改变圆的半径大小,这些量有无变化?问题①中观察出的关系有无改变;③移动四边形的一个顶点,这些量有无改变?问题①观察出的关系有无改变?移动两个顶点呢?移动三个顶点或四个顶点呢?

(二)归纳、猜想、证明定理。通过学生动手观察,小组交流讨论、归纳、猜想实验得出来的结论,让学生口答,并用命题的形式表达出来。然后让学生证明猜想。

(三)正确理解和应用定理

(四)深化和拓宽定理的应用

三、在数学公式课的数学上尝试探究性教学

(基本思路:猜想实验证明运用)

公式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数学命题,在数学公式课的教学上利用探究性教学能呈现公式的由来,指导学生根据公式的外形特点进行记忆并应用。

例如:“完全平方公式”:(a+b)2=a2+2ab+b2,(a-b)2=a2-2ab+b2.

(一)观察、猜想问题。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归纳、猜想。出示问题:①(a+b)2=a2+b2,(a-b)2=a2-b2(让学生用特殊的数值代入验证是否准确);②(a+b)2=a2+2ab+b2,(a-b)2=a2-2ab+b2(让学生用特殊的数值代入验证是否准确)。

(二)实验验证。让学生剪一张边长为(a+b)的正方形硬纸,正好可以剪成边长为a、b正方形的硬纸及长a、宽为b的长方形硬纸。说明(a+b)2=a2+2ab+b2是正确的。

(三)数学证明。(1)(a+b)2=(a+b)(a+b)=a2+ab+ab+b2=a2+2ab+b2;(2)(a-b)2=(a-b)(a-b)=a2-ab-ab+b2=a2-2ab+b2

(四)应用公式并深化、灵活运用公式。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思考、比较、猜想、构造及证明,发现了规律,使学生体会到发现和解决问题的重要的方法,尝到了探索成功的喜悦。

四、在数学例题、习题课的教学上尝试探究性教学

(基本思路尝试交流拓展反思)

现代教育研究表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提高,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灌输达到的,而更多的是通过自己的探究和体验得来的。因此教师在例、习题课的教学上要为学生提供自己探究的时空,尽可能放手让学生“动”起来,才能让学生“活”起来。在这方面,变“先讲后练”为“不讲先试”。

例如,求证:顺次连结四边形四条边的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一)独立尝试。对原题作如下处理:“我们来共同探索一个十分有趣的问题,请大家在草稿本上画一个一般四边形,分别取四边中点,再顺次连结这四个点,请观察得到的四边形有什么特点?由此会发现一个什么样的结论呢?你能证明你发现的结论成立吗?比赛一下,看谁画得又快又好?”

学生迫不及待地画图、观察、独立探究,教师巡视,发现学生都能正确地画出图形,并准确判断出是平行四边形,而且有相当部分还完成证明。于是,再引导学生:你能用另外方法证明你的结论吗?在学生继续探究的同时,让两位不同证法的同学板演。

(二)合作交流。由于独立尝试,探究效果好,在小组暂短交流后,就开始全班讨论刚才两位的解答,一位是连结两对角线,用平行四边形定义进行判定;另一位是只连一条对角线,用“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来证,还有同学连两对角线,用“两组对边分别相等”证,在及时肯定他们的同时,留下少许时间让学生讨论,深化,也为中差生提供一个再学习、再消化的时空。

(三)拓展反思。引导学生及时总结本题蕴含的重要知识:三角形中位线性质、平行四边形判定;挖掘解题思想:四边形问题常转化为三角形问题解;提炼解题规律:遇到中点,考虑中位线。在学生自主探索,并有成功愉悦之时,顺势引导拓展:将“一般四边形”分别改为矩形、菱形,结论有什么变化?为什么?让学生画图观察探求后,推出三组问题: 1.顺次连结平行四边形、等腰梯形、正方形各边中点,得到四边形分别是?

2.当一般四边形两对角线分别满足什么条件,顺次连结各边中点所得四边形是矩形?菱形?正方形?会是梯形吗?为什么?

3.一般四边形的对边中点的连线段有什么特点?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等腰梯形呢?为什么?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利用探究性教学,可不断为学生创设一个实践、探索、发现、创新的宽松、平等的教学环境,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不断获得成功。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培养学生的强烈的发现问题的意识和敢于批判、追求科学、锲而不舍、勇于攀登的精神。

上一篇:浅析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下一篇:高中数学解题错误纠正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