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江西省农业节水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时间:2022-10-19 04:32:59

浅谈江西省农业节水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江西省位于长江中下游交接处,全省年降水量比较丰沛,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638.4mm,多年平均年水资源总量为1565.0亿m3。水资源总量丰富,但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工程建设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水资源供需矛盾已成了严重制约区域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的因素。农业作为用水大户,浪费尚比较严重,灌水方法粗放,灌溉水利用率低,是当前我省节水的主战场,也是节水的潜力所在。全面实施节水,促进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已成为我省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措施。

一、江西省节水农业现状

2009年全省总用水量为297.20亿m3,其中农田灌溉用水208.92亿m3,占总量的70.3%,仍为经济社会中主要用水大户。随着近年来节水措施的逐步实施,全省农业节水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至2009年全省节水灌溉面积已达到267.54万亩,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了0.44左右,单方水粮食产出率也明显提高,达到1.2 kg/ m3,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当,但与发达国家的灌溉水利用系数可达0.8以上以及一些单方水粮食产量达2kg以上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目前我国采用的节水措施主要是渠道防渗衬砌为主,并小规模的发展管道输水、喷、微灌等工程节水措施。至2009年全省渠道防渗节水灌溉面积为131.42万亩,占总节水面积的49.12%;低压管道节水面积为2.13万亩,仅占总节水面积的0.7%,微、喷灌节水灌溉面积为7.79万亩,占总节水面积的2.91%。

二、节水农业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虽然节水农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工程配套差,灌水方式落后

现有灌区的灌溉设施中有相当部份是50、60年代修建的,部分工程老化损坏严重,灌区灌溉渠系渗漏损失大,骨干工程由国家投资建设,相对较好,但支渠以下工程主要靠群众自筹,由于经费不能够落实等原因,渠道等配套建设相对滞后。目前大水漫灌方式普遍存在,加上田面不平整等原因,田间水利用率较低。

2.高新节水技术在农业中的使用率低

由于高新节水技术的应用投资相对较高,并且部分地区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脱离实际,盲目引进不适宜地区发展的高效节水模式,不仅没有取得较好的节水示范作用,反而造成部分投资的浪费,打击农民的积极性。

3.农业、生物节水创新成果转化率低

在农业、生物节水措施方面,国内外学者都有深入的研究,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非充分灌溉及水肥耦合等技术已相对比较成熟,但在农业节水中实施的相对较少。江西省作物主要以水稻为主,其“薄、浅、湿、晒”的优良灌溉制度使用很少。

4.灌溉管理水平低,节水意识薄弱

目前全省的农业用水管理机构尚不健全不健全,有关的节水灌溉政策法规不配套,缺乏节水知识宣传及农业节水技术的推广,群众积极性不高,农民节水意识薄弱,水商品意识不强。

三、节水农业发展对策

节水农业的核心是指在有限的水资源条件下,充分利用自然降水,通过采用先进的农业节水措施包括工程、农业、管理、生物、种植结构调整等,解决和缓解水资源的供需矛盾,保障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针对目前江西省农业节水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全省节水农业的高效、快速发展。

1.采用高度集中的农业节水综合技术体系,发挥各种节水措施的效益

农业节水的实施必须从蓄水、增水、保水、高效用水四个方面综合考虑,综合集成,发挥整体效益。蓄水主要是提高蓄水效率,更新改造病险蓄水工程,减少蓄水损失。增水主要是尽可能的扩大可用的水资源量,如利用地下水库储蓄雨水等。保水主要是通过农艺节水措施,强化降水就地入渗,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和尽可能的减少无效蒸发。高效用水主要是采用各种措施尽可能减少从水源经输、配、灌水过程到作物形成产量过程中的各种水分损失,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和生产效率。

2.因地制宜,确定不同地区、不同阶段的农业节水发展模式

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经济条件、水资源状况等,对地区水源工程作进一步的合理开发,完善水源工程并对灌溉水源进行优化调配,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将适宜作物的不同工程、农业、生物等节水措施有效的结合起来,提高农业用水效率。

3.建立有效的节水管理制度,完善有关的节约用水法规

发展节水农业,如果没有农民的参与是很难发挥效益,因次要特别重视农民参与节水管理。引进如农民者用水协会等先进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同时,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加强农民关于管理及农业节水知识方面的普及和培训,制定鼓励管理机构节水的政策,如超额加价,节水给予奖励等。

4.制定激励发展节水农业的投入政策

节水农业发展的滞后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节水投入的不足,农业节水必须以各种节水措施的实施为前提,投入量相当大,因此,必须按国家、集体、个人共同负担的原则筹集资金,要合理确定各自的投入比例。如果没有一个鼓励发展节水农业的投入政策,就难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大规模农业节水就难以实施,同时,农业节水措施是有一定的使用年限,必须形成自我累积、自我发展、自我更新的投入机制,才能实现。

参考文献:

[1]康绍忠,胡笑涛,蔡焕杰.现代农业与牛态节水的理论创新及研究重点[J].水利学报,2004,(12):1-7.

[2]许迪,吴普特,梅旭荣,等.我国节水农业科技创新成效与进展[J]农业工程学报,2003,19(3):5-9.

作者简介:马学明(1984-),男,工程师,主要从事水利规划。

上一篇:简述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气象信息传输 下一篇:如何加强农村雷电防御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