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消费的“罗生门”

时间:2022-10-19 02:34:01

过度消费的“罗生门”

“想要一个人堕落吗?请给他多办几张信用卡。”曾有这么一句戏语。

《无间道》里面,也有句名言:“出来混,总要还的。”

“一到月底的时候,我就会整理一下自己一个月的消费记录,盘算一下是全部还清还是只能还最低还款额。”在某传媒公司工作的尹瑶说,她现在的生活有点金钱上的压力,原因就是欠了太多的卡账,“第一次的透支消费是为了买洗衣机,第二次是买了个相机,当时还认为从此告别了缺钱度日的噩梦。”这导致没有理财观念的她欠下了几千元的卡账。

在银行还完了最后一笔信用卡欠款的某高校教师李娟打来电话,说她前几天刚还完了所欠银行的钱。从银行的大门中走出来的那一刻,她“感到一身的轻松。”因为,她终于摆脱了近半年来让她身心疲惫的“卡奴”生活。“刚才,我把最后一笔欠款还完后,就立刻把卡报停了,这半年真是折磨死我了!”她说。

随着“用明天的钱做今天的事”的观念逐渐普及,信用卡透支已经成为了很多年轻人生活中习以为常的行为。这种观念多是有“未来有稳定的收入,职业生涯不断上升”做基础,但一个潜在的危险是,这部分人群的抵抗风险能力并不高,一旦发生大的生活变故就很可能带来金融风险。

有研究表明,在同等情况下,刷卡的消费者比用现金支付的消费者购物时往往要多开支五分之一左右,且经常要超过自身的经济能力。在英国,信用卡危机已经引起了政府关注,要求信用卡的广告一律要注明“这东西等于火中取栗”等类似于香烟广告中的警示语。

从实际情况看,现在大多数持卡人都是较为理性的。但看看身边日渐庞大的“月光族”队伍,以及满眼皆是的“负翁”们,这种“提前型消费”已经开始在我们身边逐渐普及了。如何更好地使用信用卡已经成为了摆在每个“卡民”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卡奴”一词最先源于台湾,台湾地区金融主管部门将无力偿还银行最低还款额,且连续3个月未能还款的人定义为“卡奴”。在大陆,如果透支超出还款能力,除了信用受损外,还会因延迟还款而带出滞纳金、罚息等额外支出,从而使本已难以还清的债务越滚越多。因此,从理智的角度来说,持卡人应对当期消费进行自我控制,避免使自己陷入到“卡奴”的生活中。

中国国内发行的信用卡按年龄、薪酬等不同层次主要划分为三类,不同的人群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来办理相应类别的信用卡。

普通卡的发卡目标主要为工薪阶层,由于工薪阶层收入、理财水平不高,因此普通卡的透支额度较低。这类消费者不宜经常性透支,应有计划、有限度地使用银行提供的信用额度,合理消费。

金卡的使用者一般为有较高收入、热衷于追逐时尚潮流的白领。持卡人因拥有较高的资产证明和理财能力,因此在享受金卡带来的积分回馈之余,通常会将信用卡作为融资工具,充分利用免息还款期透支信用卡提供的信用额度,购买基金或通过网络购物实现套期获利。

作为直接定位于高端用户的白金卡,不仅能提供6位甚至更多位数的信用额度,还会提供意外入院医疗保险及全球紧急支援等服务。其持卡人更多是将高额信用额度用作投资资金周转,以便于后续资金流的运作。而银行也会通过资深理财顾问对客户的信用额度使用提供支出分析、支出管理等,以降低客户的资金调度成本,提升盈利空间。

理财专家建议,首先不要随意申领信用卡,不要因为追赶时髦或者替朋友帮忙而使自己手中掌握过多的信用卡,因为即使你的信用卡没有激活银行也要收取数额不等的年费。同时要根据自己的消费计划、承受能力和购买力,来确定所持有信用卡的总额度。其次,尽量避免用信用卡提取现金。 然而,伴随着银行卡产业的高速增长,各类银行卡犯罪也相伴而生,并且银行卡犯罪实施过程更为隐蔽,手法不断翻新。近期,信用卡套现、伪卡欺诈、ATM资金诈骗、短信和电话转账等风险案件频频见诸国内各大媒体。

2009年3月27日,北京朝阳区法院审理一宗伪造信用卡套钱诈骗案,犯罪嫌疑人白某称,自己在广东等地购买了磁卡数据采集器、读写卡器、空白磁卡等工具。借给客户结账之机,用磁卡数据采集器刷走对方信用卡信息。 没有丢失过银行卡,同样可能被盗刷。广东某地农业银行4位储户在同一天被盗刷90余万元。专家认为,这样的案例频发,首先和国内银行卡太易复制有关。国内银行卡均是磁条卡,而非更安全的IC卡。其次,和银行后台对账户管理不够严密也有关系,使“克隆卡”蒙混过关。还与ATM机等银行产品安全监测不够完善有关。为此,日前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公安部、工商总局等四部委近日联合《关于加强银行卡安全管理预防和打击银行卡犯罪的通知》,要求央行应会同公安部,协调两部门及各商业银行、中国银联的力量和资源,共同成立联合整治银行卡违法犯罪办公室。并首次明确,持卡人开通电话转账、ATM转账的,每日每卡转出金额不得超过5万元;未采用数字证书、电子签名等安全认证方式的持卡人,其网上转账单笔金额不应超过1000元,每日累计转账金额不得超过5000元。

信用卡高风险高收益的特性,使得四大国有银行和12家股份银行对信用卡业务是倾情投入,国内信用卡业务一度呈现“井喷式”的增长态势。发卡数量是增长了,各银行市场份额也占了一些,但问题也随之来了。

银行提起的信用卡诉讼一般包括两类:一种是恶意透支,持卡人打从办卡起就可能不打算还款;另一种是无力还款。对于后者,如果说是因为对个人的风险预估准备不足,还情有可原:那么对于前者,仅凭一句对个人资料的审查不周那也未免太敷衍了。

实际上,今天国内出现的信用卡诉讼膨胀之势,与发卡行自身有很大关系。为了摆脱对吃存贷差这种传统业务的依赖,各银行不约而同地看中了信用卡这块令人眼馋的“肥肉”。为了抢占市场,各银行更是拼命地跑马圈地,无形之中放松了对办卡人的身份审查和信用评估。

随着竞争的激烈,有的银行干脆实行制,将信用卡发行业务外包给一些公司。为了多揽业务,这些公司又“长”出许多二级、三级公司。本来按照与银行的约定,商要承担初步核查申请者资料的工作。但业务员为了跑“量”而多拿提成,实际做法却相当简单:申请者提供身份证、收入证明等的复印件,核查时只需打个电话和对方确认信息即可。审核走了过场,当然会有不少漏洞可钻。

信用卡业务本来是各大银行力拓的零售中间业务之一,何曾想到,这块“肥肉”尚未吃好,却被那些恶意透支者和无力还款人士“卡”住了自己。频繁的诉讼不仅搞得一些银行焦头烂额,成本增加;更重要的是,因持卡人无力还款而导致的呆坏账风险正逐步加大,而目前国内的金融环境对此风险能否有效防范还很难讲。

信用卡这一“寅吃卯粮”的金融产品,发展好了,是拉动内需,创造银行新利润增长点的一个新工具,但如果只顾埋头发卡,忽视对风险的控制,反而可能成为国内金融业的“新地雷”。这方面,韩国前年爆发的信用卡危机就是前车之鉴。

而如今中国银行卡发卡速度明显降落,越来越趋向理性发展,则显然是对以前一拥而上现象的修正。

上一篇:传承与发扬:“百千万亿”塑造海洋文化新品牌 下一篇:回望银行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