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过度消费

时间:2022-10-03 12:22:38

浅析过度消费

【摘要】

过度消费导致了人们生活中手段与目的的颠倒,造成了生产和消费的对立、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等一系列自然与社会的困境。为解决因过度消费造成的矛盾,必须首先认清我国国情、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意识等,从而在理论上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理性消费的依据。

【关键词】

过度消费;原因;措施

1过度消费概述

过度消费是指消费超过自身能力或需求的消费,也指那些非理智、不健康的高消费行为。阿格尔指出消费本来是满足人们需要的手段,但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它的功能被异化了。一方面它是人们在劳动中失去自由的一种“补偿”,消费是人们逃避现实痛苦与不幸的“避难所”。另一方面,统治者对消费进行操纵和控制,使消费成为一种实施社会控制的工具。在这种消费体系下,人的需求遭到了扭曲,成了商品的奴隶,这是消费异化的主要表征。我国的消费虽然没有达到资本主义所谓的“异化”状态,但作为消费的一种非正常状态――过度消费在当前的社会生活中却已出现。

2过度消费产生的原因

2.1文化环境

社会学家指出,“过度消费”有其深层的社会原因。刺激人们的并不是简单的商品及其实用性,而是商品具有的身份认同、社会地位和品位格调的符号象征意义。星级厕所成为城市风景区的漂亮名片,“宝马”汽车成为有钱人的身份象征。一些人出于炫耀心理,而另一些人则是为了“求同”而高消费,怕被排斥于群体之外。有些年轻女性,为了购买奢侈品,省吃俭用去购买LV包,自己饿到晕倒。这种本末倒置的现象,需要消费品不断升级,只有这样才能够满足某一部分人们不断升级的欲望。

2.2传播媒介的误导

现代人对传播媒介的依赖是以往任何一个时期所无法比拟的。传播媒介对现代人的价值取向、生活态度、行为习惯有着一种隐形的导向作用。近年来某些传媒,常以报道“新富豪”的消费神话来制造阅读热点以招徕读者:总统套房当成自己家住,一套衣服几十万元等。所有这些都不可能不对人们、尤其是年轻一代以及思想境界不高的人的心理产生巨大的冲击力与诱惑力。于是,本应为社会所唾弃的、对本人也不利的畸形消费行为及隐藏于其后的病态消费心理被披上炫目而华丽的时装,成为某些人竞相仿效的“行为偶像”。

2.3消费者心理

过度消费也与消费者不成熟的消费心理有关。西方消费心理学家经研究发现,那些价格极为昂贵的名牌轿车和名牌服装的最狂热的追求者是那些尚未跻身于但又急欲进入富翁行列的人们。为了证明自己的富有,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他们常常以超出自身承受能力的代价去满足一种虚幻的安全感。事实上,这一现象并非仅仅表现在那些已经接近富有的人们身上,在低收入的人群中,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还有一些人他们通过消费行为企图满足非正常的、不为社会所认可的、并且事实上也是难以藉此而实现某种心理需求为目的的一种心理倾向与行为意向。而此消费心理是不健全的,也是对人的心理健康极其有害的。

3防止过度消费的措施

3.1认清我国的基本国情

我国是一个资源稀缺,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经济基础还比较薄弱的国家。我国是在生产力非常落后的条件下进入社会主义的,必须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去实现发达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这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这样的国情要求我们必须适度消费,而非没有节制地消费。

3.2应提倡适度消费

适度消费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是指与国情及实际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消费;对于个人和家庭来说,是指与收入水平及社会风尚相适应的消费。它是经济发展水平与个人收入水平相一致的合理的消费水平,要求按照从低到高的层次安排消费结构,较低层次消费需求得到满足后再进入较高层次的消费需求。适度消费还要求宏观上保持经济增长与消费增长的同步,保持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促进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建立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消费水平模式,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同时,不断提高人民的理性消费水平,建立以提高生活质量为中心的更高层次的简朴生活结构。

3.3发扬我国传统美德

继承我国优良的消费文化传统,这与爱惜自然的要求是相契合的,它要求人们通过理智来淡化人的物欲。提倡节俭,但节俭不是不要消费,而是强调在消费中要注重节俭,不要造成浪费。节俭意味着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节俭意味着资源能源的节约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消费与人的幸福的关系并不紧密。人除了物质需求之外,还有社会、心理和精神的需求。这种需求在社会交往、文化学习中满足,人们最终不是根据量的消费而是根据质的消费来确定幸福。这要求人们从单纯的物质消费中摆脱出来,追求文化和精神消费,抛弃异化。

3.4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意识

生态意识是人们对人和自然关系的认识,它既关系到未来的环境质量,也关系到人口素质,因此,应该在全社会普及生态意识,将生态意识教育纳入一个人的终身教育。通过学校的环境教育,使人们深刻领会人和自然交往中的行为准则。科学地对待自然界一旦成为人的内在需要,人类对自然的保护才能真正实施。一个人没有从小形成对待自然界的道德,当其成为生产者、决策者时,再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已无济于事。另外我国政府已经开始在着手解决这些问题:制止公款吃喝和用车、办公房的互相攀比。同时对过度包装等问题,在国外有很多硬性法规要求和限定,我国现在正在逐步完善相关的法规,这样才能遏制过度消费的蔓延。

中华民族本是一个有着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美德的民族。基于我国的国情,面对严峻的资源挑战,我们必须要遏制过度消费,提倡适度消费、文明消费、健康消费,讲求消费效益。

参考文献:

[1]朱玲.论过度消费[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6(4):4851

[2]马丽.过度消费抑或低碳生活:生态价值观重建的思考[J].广州大学学报,2010(6):3438

[3]翟红华.浅论过度消费[J].现代商业,2011(2):11

[4]陈永宝.转型时期过度消费问题的批判性反思[D].湘潭大学,2011

[5]刘敏.论和谐消费[J].宁夏党校学报,2005(1):75

[6]刘福森.消费合理性:节约型社会的消费评价[J].理论探讨,2006(1):54

上一篇:会计电算化在我国中小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研究分... 下一篇:我国中小企业人才管理现存问题及解决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