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银行卡

时间:2022-10-15 07:10:13

回望银行卡

早在几十年前,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就大胆放言21世纪金钱的前锋将是塑胶货币。而今天,人类已经实践这一预言,进入一个电子货币的新纪元。

从海贝到电子货币,几千年的进化背后是科学技术以及社会信用体系的进化。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定义电子货币是指在零售支付机制中,通过销售终端、不同的电子设备之间以及在互网络上执行支付的“储值”和预付支付机制。所谓“储值”是指保存在物理介质(硬件或卡介质)中可用来支付的价值,如智能卡、多功能信用卡等。

银行卡的无处不在无疑是电子支付时代的最明显特征。

21世纪是消费文化的世纪,有人的地方就有支付,而有支付的地方就有银行卡,信用卡、签账卡、借记卡、储值卡以及积分卡铺天盖地。一张张轻巧俏丽的塑料卡,悄无声息地改变了我们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方式,在让我们的支付与荷包变得随意轻盈的同时也支撑一个庞大的工业――银行制卡业。

最早的银行卡起源于美国。1915年美国的一些商店、饮食业为了扩大销售、招揽生意、方便顾客,创立了一种“信用筹码”,类似一种金属徽章,后来演变为用塑料制成的卡片,作为客户购物消费的凭证,持卡人可以先赊销货物或消费,事后付款,这可以说是信用卡的萌芽。

银行卡,包括信用卡、支票卡、自动出纳机卡、记账卡等。常见的银行卡一般分两种:借记卡和贷记卡,前者是储蓄卡,后者是信用卡。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银行卡这一世界流行的先进支付工具,开始受到了中国民众的普遍欢迎。

上世纪80年代,中国才出现了银行卡。1986年,中国银行发行了国内第一张银行卡“中银卡”;1987年中国工商银行发行了“红棉卡”,1989年发行“牡丹卡”;1990年中国建设银行发行“龙卡”,1991年中国农业银行发行“金穗卡”,1992年深圳发展银行发行“发展卡”,1993年交通银行发行“太平洋卡”。

1994年以后,中国各商业银行在大中城市加大银行卡业务拓展力度,发卡机构数量、发卡总量、银行卡种类、业务范围、交易金额等方面都呈现出快速增长趋势。国家邮政储汇局(1994年10月)、广东发展银行(1995年3月)、招商银行(1995年6月)、浦东发展银行(1995年4月)等都加入了发卡行列,并且广东发展银行于1995年34发行了国内第一张真正的贷记卡――广发信用卡。

2002年3月,中国银联的成立标志着中国银行卡产业进入一个新阶段。银行卡的功能、发行主体、发行程序等均在逐步规范发展,借记卡和贷记卡开始进入专业化运作阶段。

2005年1月10日,中国银联正式开通银联卡在泰国、韩国及新加坡的自动取款机(ATM)和商户POS受理业务,此举意味着银联卡继在香港、澳门地区实现受理后,首次在真正意义上走出国门。

作为银行卡业务发展起步最早的省份之一,山东省银行卡业务发展速度较快,银行卡受理环境不断优化,居民用卡意识不断增强,持卡消费习惯初步形成。目前,银行卡已经成为山东个人使用最为频繁的非现金支付工具。按照山东省统计局2007统计的人口总数计算,山东已经实现人均拥有一张银行卡。

山东省政府对银行卡产业重视程度也日益提高,表示将借助“十一运会”的优势,采取有力措施,推动“城市一卡通”应用和在条件成熟的地市推广公务用卡。

上一篇:过度消费的“罗生门” 下一篇:我的美食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