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教学中教师要走下讲台,走进学生

时间:2022-10-19 01:44:09

数学课教学中教师要走下讲台,走进学生

数学课堂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天地。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去,与学生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一、与学生合作,体现创新理念

教师应与学生合作,根据学生自身情况进行备课,设计课堂教学程序。课堂教学必须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大胆创新,大胆探索,教师所要做的一切都应是创造性地为学生提供学习数学必要的时间、空间,让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获得数学体验。例如,我在初一开始上生活中数学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先是将课本上的静态图形通过《几何画板》软件变动态图形演示给学生,而后提出利用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图形进行设计图案的实践活动,用动态直观画面演示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与参与热情。学生既能真切地感受图形变换的乐趣和价值,也能更好地认识自己的生活空间,感觉生活中有数学,数学在我们生活之中,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在备课中走进学生,学生走进备课

教师不仅要在备课中走进学生,还应鼓励学生走进备课。备课是教学活动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以往,我们备课只停留于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这只是教师带着教材走近学生。我们应让学生参与到备课行列中来,让学生自己带着问题走进老师。在一节课开始时,根据本课学习内容,我一般以提问、或习题解答、或情景引入为主,内容多与数学有关的生活知识,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兴趣,自然引入新课。如讲打折销售问题时,我提问学生到商场买东西时如何知道打折与价格的关系,把商场营业状况展示在学生面前。此情此景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迅速进入课题思考。在如在讲《几何》中“一个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一定大于第三边”这个知识点时,我先举出我们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事例:人人为什么喜欢走近道,并带他们走出课堂去实践,提出几种路线让学生去选择,然后问他们为什么都选择那个最直接的路呢?为什么它就是最佳选择?让学生去思考去回答,问题得到了更好的解决。备课活动中学生的参与,既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达到了师生共同驾驭教材、超越教材的目的。

三、教师不仅是学生合作学习的组织者,还是参与者

课堂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要在课堂上营造学生自己动手,师生、生生之间合作的学习氛围。如在讲概率摸球、图形的折叠时可让学生动手,亲临其境。形成一个广泛的“学习共同体”,重要的是要意识到这个共同体中包括教师自己。在课堂上我们要让学生敢于畅所欲言,敢发于表不同见解;课堂上允许出现分歧,允许就某一个问题进行争论,在动手中学数学做数学。同时我们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给学生去探索、研究,真正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样的课堂是充满动感的课堂,既有学生间的互动,也有师生间的互动,我们要走下讲台,走进学生,与他们同“欢”共“笑”,“打成一片”。

四、合作性小组,教师参与到小组合作中去

所谓小组合作,是指给小组一个共同的任务,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内都承担一定的责任,学生在活动中相互支持、相互配合,遇到问题协商解决,对个人任务进行群体加工,对活动成效进行评估。小组合作,能够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新课程大力倡导这种合作学习,但教师仅作为这种活动的组织者还不够,还应是小组学习的参与者。教师的参与可使学生更坚信自己是被重视的,自己和老师是可以探讨问题的。有了教师与学生的参与,课堂教学才会有生命力,学生才会有自己对学习数学的情感与态度,从而才会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有了知识的重现过程,学生就可以知道所学知识从何而来,是为解决何类问题,怎样解决,从而获取真正意义上的学习能力,也更有利于师生间思想、情感的交流。我在教学《三角形全等》时,请学生以小组形式根据条件剪三角形,然后根据图形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在数学课堂上,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使学生理解数学问题是怎样提出的,数学知识是怎样形成的,数学理论是怎样发展的,从中领悟到数学中的辩证关系。

总之,课改下教师地位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我们要不断开发教材,综合信息,走下讲台,走进学生中间,走进学生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间,缩短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放下师道尊严,做学生亲密的伙伴和可信任的朋友,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空间,和学生一起读书、学习、讨论、成长与进步,和学生一起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交流与合作,互动与生成。

教师走下讲台后,更重要的是让心走下讲台。我们要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心与心的沟通,做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知心人,做学生生活的参谋,做学生学习的导师,做学生心理和生理的辅导员。

上一篇:实施有效性数学教学,发挥学生主体意识 下一篇:充分利用课本例题搞好探究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