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农民申论热点问题

时间:2022-10-19 12:01:15

政府农民申论热点问题

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湖北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如何对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促使农民生活由小康向富裕转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近几年,农民增收减缓,减乡经济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已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成为党和政府密切关注的重大问题。本文试就湖北省农民收入状况及如何有效增加农民收入问题作些初步探讨。

一、农民收入变化状况

1、改革开放使农民收入上了新台阶。改革开放给农村经济注入了活力,作为典型的农业大省,湖北的农业和农村经济一直保持了持续增长的势头,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也有了较大的提高。2014年农民人平纯收入达到2217.08元,与1978年110.52元相比,增长20位以上,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近四倍。随着收入水平提高,农民生活条件大为改善。农民住房和个人消费水平都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预计今年农民人平纯收入2250元左右,比上年增加33元。

2、农民收入构成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收入总水平增长的同时,农民收入来源呈现多元化。家庭经营收入成为主体,劳务和非农业收入增加。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货币收入的份额在增大。以2014年农民人平纯收入分析:(1)按来源分类:家庭经营收入人平1596.58元,占72%;劳动者报酬收入496.4元,占22%;其它占6%;(2)按类别分类:农业收入占66.84%。非农业收入占33.16%;(3)就农民家庭经营收入构成看,农业收入所占份额下降,多种经营收入在上升。2014年农业(种植业)收入占59.1%,比1995年的67.1%下降8个百分点;林牧副渔业收入占28.9%,比1995年的25.3%上升3.6个百分点;工、建、运、商、服务及其它收入占12%,比1995年的7.6%上升4.4个百分点。

3、农民收入不平衡明显。九十年代以来,市场经济的全面启动,作为弱势产业的农业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城乡差距在拉大,农村经济生活也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势态,真正进入小康和尚处于贫困是少数。不平衡已在各方面呈现出来。平原、丘陵、山区之间,就是区县之间,乡镇之间、村与村之间、户与户之间的不平衡也比较明显的突现出来。据省统计局年鉴1995年3300户的调查,人均收入达5000元以上的有13户,人平800-1000元的有246户;2014年调查3200户人平5000元以上的有132户,人平800-1000元的仍有127户。收入较高的农民主要是城市近郊或国营大中型企业驻地的居民。这些地方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资源丰富、劳动者的素质相比较要高一些,门路宽一点,信息多一点。这些地方多年来乡镇企业发展得比较早,为农民增收开辟了新的渠道。另外,还有少数以农业为主的但生产条件比较好、结构调整比较早且成效明显的农民也跨入了高收入的行列。人均收入在1800-2014元的乡镇大多以农业为主,乡镇企业发展缓慢,或基本没有乡镇企业;而那些偏远的山区、滩区、库区的农民,增收困难更大。

4、近向年农民收入增幅呈降低趋势。以1978-1996年测算,除1984年比1983年约有降低,1989—1992农民人均收入持续几年的回落外,其他十几年增幅都较大。最近三年增幅趋势缓,1997年为12.8%,1998年为1.03%,2014年为0.98%,预计今年为1.5%。

二、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原因

1、农产品价格因素影响。1978年到1984年,国家对冻结多年的农产品进行了以调为主,调放结合为主要形式的改革。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总水平上涨了43.8%,使农民实际纯收入得到快速增长。1995年到1993年,价格改革以放为主要形式,1993年与1989年比,农产品收购价格上涨了98.8%,而工业品上涨了90.5%,这期间农民收入增长趋缓,据农业部发展中心调查:从1996年第三季度起农产品连续三年下跌,农产品市场处于疲软状态。1997年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为1996年的95.5%,1998年为1997年的92%。2014年主要农产品继续下跌,小麦为7.8%,稻谷为7.9%,玉米为11.3%,棉花为26.7%,油料为16.3%,生猪为31.9%,家禽为7.7%,禽蛋为7.7%,水产品为23.1%,蔬菜为1.2%。只有麻、烟和牛羊等为少数农产品的市场价格略有上升。三年粮价下跌三成,棉价下跌四成多,两项合计全国农民减少收入3500亿元。国家实行小麦、稻谷和玉米的保护价格政策,对抑制粮食市场价格下跌幅度起了重要作用,从而保护了农民经济利益,但难以阻止市场价格下降的趋势,也难以增加农民的农产品销售收入。

2、农业劳动力充裕,转移速度变慢。目前,多数劳动力仍然被束缚在种植业上。在农村劳动力中我省农村从事农林牧渔劳动力高达72.3%,高于全国71%的平均水平。在农民收入中,来自非农业收入较小。加上近几年,由于乡镇企业处于结构调整阶段,从业人员连年减少,而且农民进城务工也连年减少。据调查,1998年湖北省乡镇企业数和从业人数分别比1997年下降1.28%和0.72%,仅乡镇集体企业约对数减少3.44万家,人员减少了16万人,比从业人员最多的96年将减21万人。目前,经济效益还没有好转。因此,不少地方出现劳动力回流和返农现象,农民劳务收入也大为减少。

3、农业生产成本仍然偏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偏低。近几年,农业成本应该说有所降低,但幅度小于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的下降。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1997年为1996年的99.5%,1998年为1997年的94.5%,都比农产品下跌的幅度小。加上农业经营规模过小,农业科学技术应用难以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农业劳动生产率较低,这也是影响农民收入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

4、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农业综合经济效益不高。据投入产出资料分析,农产品通过加工,效益可提高一半左右。与沿海省份相比,我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相对落后,每年只有60%左右的农产品通过粗加工进入市场。而江苏、浙江则达80%。据96年资料,全省农产品为原料加工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为0.7:1,而江苏、浙江则达1.25:1和2.03:1。仅此就减少收入100亿元。再如农产品卖难现象,加工问题也是原因之一。河南肉类加工发展快,则带动了生猪,家禽生产的发展。近几年,我省先后组建了三十五家较大的龙头企业。这些企业在开拓市场、发展生产、推动全省农村经济的发展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从总的来看,这些企业还是少数,多数企业离产业化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辐射带动能力不强,管理水平较低,农民与企业联系松散,远未形成以契约为基础的紧密的产业体系和利益机制。农户几乎承担着全部的市场风险,却无法分享加工、远销增值,农民的利益往往缺乏有效保障。同时,多数企业也受到产品市场的制约,吸纳农产品有限,即使加工、往往初级产品较多,农产品加工增值的活力还远未得到充分挖掘。

5、社会化服务水平低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一是信息服务不到位。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的机构不健全,信息量少,难以引导农优化结构,销售产品,增加收入。有的甚至受到误导,经济上受到损失。二是金融服务不到位。特别是农民发展优质高效农业所需较大资金的信贷服务不到位,这是高效农业的制约因素。三是科技服务不到位。对新形势下农民生产经营所需的实用、先进科学技术、经营管理技术的服务不到位,造成农产品增值率、优质率、投入产出率偏低,直接制约着农民的增收。

三、农村经济工作的头等大事是增加农民收入

1、增加农民收入要有新思路。现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农产品短缺已成过去,农业生产中矛盾的主要方面已从增加农产品供给转向增加农民收入,从保障供给转向适应市场需求。因此,在对农业的观念上,不应老是围着丰收减收打转转。目前的关键是农民进入市场后的增收问题。寻求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拓宽农民增收的新门路。当前农村经济这种变化的新情况可以说是研究增收新思路的现实依据和宏观背景。

2、农业、农村、农民这“三农”问题,说到底是一个农民问题。改革开放20年,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任务是解决全国严重的农产品短缺。在现阶段看,农产品供需基本平衡丰年有余。就农产品来说,当前突出问题是市场约束。在产品短缺年代,农民只要增产就能增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的是供需平衡适销对路。受需求总量的制约,多了就卖不掉,价格更上不去,增产反而可能减收。目前农民增收已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引导农民进入市场,实现农民增产增收已成为农村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3、只有增加农民收入,才能真正启动农村市场。农村市场是一个最大的潜在市场,对拉动国民经济增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据有关专家测算,我国农村居民实现1000亿元的最终消费,将对整个国民经济产生2300亿元的消费需求,带动扩大工业部门的中间投入1200亿元;农民收入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国民生产总值增长0.51个百分点。从这个角度讲,新阶段必须以增加农民收入统揽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全局。

4、增加农民收入是农村社会稳定的物质基础,也是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现实选择。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指日可待。入世后,我省种植业生产和农村劳力就业将受到一定冲击,农民增收将面临新的挑战。只有充分发挥比较优势,调整结构,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才能增强农业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农村社会稳定才有坚实的基础。

5、增加农民收入是实现小康目标最紧迫的任务。湖北省农村人品占全省人口72.5%,201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城镇居民人平可支配的收入的45%左右。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省的小康。按照省委的要求,到2014年农民人平纯收入要提高到3650元以上,从现在起每年必须增加230元以上。如果不加快农民增收步伐,尽快改变农民收入低增长的格局,将直接影响全省城乡小康目标的如期实现。

四、促进农民收入增加的基础对策和政策建议

从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长远要求看,增加农民收入是当前农村改革与发展的主要任务,目前各级已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村中心工作。要使这项目工作正落在实处,必须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制定农村各项相关政策措施的基本出发点,进一步拓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门路,适当调整原有的发展思路,形成更多的经济增长点和农民增收点。

1、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在目前农产品普遍供大于求的情况下,通过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以增加农民收入已是不可能的,而必须通过大力度的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和种植结构以适应市场需求,这几年,我们省在结构调整中基本摸清了思路,指导思想明确。一是结构调整总的方向是高产、优质、高效。二是处理好稳定粮食生产与结构调整的关系。三是结构调整要坚持面向市场,追求效益的原则,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的原则和分层决策,群众自主的原则。总之,市场导向是结构调整的基本推动,增加效益应为调整的基本目的。农民是结构调整的主体。

调整的主攻目标应放在着力实现“五优化五提高”上:

--优化品质结构,提高优质农产品比重。即以农业“四优工程”(优质稻米、优质油菜、优质三元猪和优质水果)建设为突破口,全面开发绿色食品。力争到2014年,全国颁优质稻米率达到30%,优质油菜率达到100%,优质三元猪达到60%,优质水果率达到60%,优质棉花达到95%,名优茶率达到40%,精细菜达到40%。

--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名特产品比重。坚持一手抓挖潜,壮大传统特色产品;一手抓引进,发展名特产品;一手抓培植,依靠科技开发新品种。我省传统出口产品,如蜂蜜、生猪、大米、优质油菜、特色蔬菜、茶叶、脐橙等要保持优势,发挥优势,通过提高档次,扩大规模,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发展创汇农业。

--优化区域结构,提高集约经营比重。要努力推广应用高新技术,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壮大主导产业,培植支柱产业,形成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的现代农业新格局。

--优化农村经济结构,提高二、三产业比重。通过一、二、三产业的调整,大力发展农产品流通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等农村第三产业,培植农村人才市场,土地市场、资本市场、科技市场和信息市场。促进农工商有机结合。

--优化农村劳力结构,提高非农劳力比重。以小城镇建设为载体,加快农村劳力向二、三产业转移,鼓励农民离土不离乡或离土又离乡,分工分业,提高农村劳动者报酬和收入水平。

2、加快推进农村小城镇建设和发展。根据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加快小城镇的发展,形成一定区域的人流、物流、信处流的交换中心,对于促进乡镇企业发展、商品流通、文化教育建设,农民收入的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应当把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作为今后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措施来抓。一是依托小城镇发展,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住房建设,形成长期持续的经济增长点。不仅可以拉动建材、建筑、家俱、家电、电力、交通、供水,环保等许多行业的发展,尤其对乡镇企业持续快速增长的拉动作用更大,可以创造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民的非农收入;二是依托小城镇引导有条件的农村人口进入小城镇。逐步改变农村人口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不断扩大农村市场容量。三是依托小城镇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随着农村居民进入小城镇的增加,城镇第三产业的就业容量将随之增大,农村居民的收入也随之增加。四是依托小建镇引导乡镇企业和工业小区相对集中、连片发展。这样有利于减少占用土地、减轻环境污染、减少道路、管道、电网、通讯等基础投资,确定区位优势,改善信息环境,方使交通运输,提高乡镇企业竞争能力和综合效益。这最终将有利于持续较快地增加农民收入。五是依托小城镇提高农村文化教育卫生等发展水平。通过小城镇教育的发展,转变人的观念,实现少生优育,提高农村人口文化科技素质和劳动技能。

3、扩大农产品流通渠道,拓宽农业发展的市场空间。现在是有市场就有生产。要帮助农民适应市场经济变化,引导农民进入市场、开辟市场、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一是要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认真贯彻执行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的政策,保扩农民种粮积极性。二是发展以农民为主体的农产品销售队伍。广辟农产品流通渠道,通过专业合作经济形式将农民组织起来进入流通领域。三是进一步发按农村供销社、乡镇企业和运销专业户的作用、努力拓宽农村市场。四是拓宽农业发展的市场空间,大力开拓国际农产品市场。要充分利用劳动力充裕的条件,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生产,千方百计增加高效优质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出口,以出口带动农产品优质率和农民收入的更快增长。

4、推进改革,提高素质,促进乡镇企业再上新台阶。乡村企业在农村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推进乡镇企业的改革是发展农村经济的需要。通过几年的实距,在推进乡镇企业深化改革,已经摸出了一些路子。(1)在改制形式上,坚持因地、因企制宜,不搞一个模式,不搞“一刀切”。股份合作制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要鼓励个体、私营、合伙企业通过资金、技术、劳动等要素的联合。要实行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大力发展农村个体、适度营企业、增加吸纳剩余劳动力。增辟农民收入来源。(2)继续鼓励乡镇企业之间,乡镇企业与城市国有企业、城乡集体企业、外资企业之间、乡镇企业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突破地区、行业和所有制界限,通过资产重组,推进规模化、集团化,提高整体素质,增强竞争能力。(3)适应市场需求,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在吸纳高新技术的同时,还必须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及第三产业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5、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将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联成一体,多层资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应该说是农业结构调整顺利进行的有效载体。目前,由于信息、市场、资源、技术、管理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步子还不很快。为了有效地推进农产业化经营,一是要着力加强龙头企业建设,增强龙头企业的带动功能。通过大龙头企业的带动,把千家万户与大市场联起来,使农民有比较可靠的市场销售保证,尽量避免农产品生产的盲目性。同时把发展乡镇企业同农业产业化结合起来,优势互补;二是要继续有计划的扶持一批有活力有市场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点项目,以市场为导向培育支柱产业和发展农产品商品基地。三是鼓励多种形式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要正确处理各方、各环节分配,鼓励工商企业、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等进入农业领域,引导农民扩大规模经营,增加收入。

6、明确主攻方向,加强科技推广服务,为农业增长提供动力支持。农业科技开发和成果利用,对于推动农业高产、优质、高效至关重要。目前,一是要继续实施种子工程。集中人才、技术和设施手段方面的优势力量,协同攻坚,尽快选育一批高产优质抗病性强的新品种。二是进一步增加农业科技投入。要确保推广服务必要的经费,为促进农村科技进步提供要的资金条件。要加强服务,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率和覆盖率。提高技术推广的转化力度,以成果带项目,以项目促产业。三是建立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普及的利益机制。把科技推广服务与实际利益结合起来,充分调整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积极性。四是大力抓好农科教结合,发展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努力提高农民的文化技术素质。

7、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民即期收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有利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且也有利于增加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机会,一是国家增加了水利、公路、铁路、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以及植树造林等生态环境建设,可吸纳一定比例的农村劳动力,使农民从中增加收入。二是对农村小型水利设施应当像耕地一样推行家庭承包经营。实行谁投资、谁经营、谁收益的政策,银行贷款和财政补贴要尽可能到户,将农民的劳动收益和资产收益结合起来。

8、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农民收入必须要与减轻农民负担结合起来,以取得更好的实际效益。一是乡、村二级必须历行精兵简政。乡一级党政机关,要“拆庙减菩萨”、“减和尚”。乡的机构改革,不要求上下对口。村是社区组织,应不断完善村民自治制度。村干部应是不脱产干部或义务供职,由村的社区组织视不同情况予以适当补贴。要把乡村干部置于上级要关和广大村民民主监督之下,特别是财政开支。要大力压缩县乡编制,彻底整理超编和临时借用人员,要从源头上减轻农民负担。二是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下决心逐步减少“三提五统”。彻底杜绝其他方面加重农民负担的各种摊派。三是改革农村财政税收政策。取消所有不合理的负担,将合理的收费用法律形式作为税收明确规定,使农民负担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上一篇:工商法制基础建设经验交流 下一篇:科学社会主义发展观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