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策略初探

时间:2022-10-18 09:02:11

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策略初探

小学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中有必要进行探究式教学。在教学中学生的探究活动是主要的构成部分。那么,如何理解探究式教学呢?教学中学生的探究活动,就是指学生从对自然事物的不知,经过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像科学家那样自行探求达到认知的过程。在这个认知过程中学生始终是活动的主角,认知过程中的驱动力也来自学生自己。可以说“探究”的过程就是学生“独立”的获得知识的行为。只有充分发挥和充分调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探究过程, 课堂教学效果才能得到提高,素质教育的成果才能显著。那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诱发好奇心,提高学生探究兴趣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是诱发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动力,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源泉。《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将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情景,运用各种手段,诱发学生对探究对象产生好奇心,从而提高学生探究的兴趣。 如在教学《小风车》时,教师先出示不同形状、不同颜色的小风车,并演示小风车转动的小实验,引发学生的好奇心理,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大家急于想做个小风车试试。这时,教师为学生提供不同的制作材料,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各种形状的小风车。小风车做成后,让学生围绕“怎样使你的小风车转起来?”和“怎样使你的小风车转得快?”等问题去玩小风车的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自己去探究,去发现风向、风力与小风车转速的关系。由于学生兴趣足,探究欲望高,大家主动参与到实验中去,很快发现小风车的转速与风向、风力的关系。

二、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启发探究思维

奥地利哲学家波普尔在《研究的逻辑》等著作中提出过“P1—TT一EE—P2”的四段图式。P1表示问题,TT表示尝试性的各种理论,EE表示通过批判和检验,即反驳以清除错误,P2表示新的问题。图式表明,科学的发展是“始于问题,并终于问题”的无穷循环。为此,他提出了“科学始于问题”的理论。这很合乎唯物主义的灼见。在科学教学中,教师也应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经历探究过程,并从问题开始。当然,学生所碰到的问题,大多数是人类知识系统中已经解决的问题,但对学生来说仍然是一个新问题,从问题开始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极好途径。引发问题,可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征 ,采用不同的方法。可以运用悬念、实物、实验、故事、录像、描述、游戏等富有趣味性的教学手段;可以由教师直接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观察某种现象发现问题,自己提出问题。不管采用那种方法,目的是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问题。例如教学《压缩空气》一课。一上课,教师拿出一支空气枪,“啪”的一声把子弹射了出去。“想玩吗?”“一边玩一边想想有没有什么问题产生?”于是,学生会兴致勃勃地玩起空气枪来。在玩的过程中学生的问题自然地产生了,因为一部分学生玩成功了,而一部分学生没玩成功,这样学生的问题就被引发出来。“子弹为什么能射出去?”、“子弹为什么不能射出去?”学生带着自己发现的问题,兴趣盎然地进入了下一步的探究活动。又如教学《空气与燃烧》时,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着手提出问题“你已经知道了有关空气的哪些知识?” “你还想知道关于空气的哪些知识?”并启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如“看到蜡烛燃烧有什么问题?”,当蜡烛熄灭后又启发学生提出问题,“看了这个现象你有什么疑问吗?”,“谁能解决这个问题”等等。这些问题,为学生经历自行探究的过程打下了基础。

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过程,学会探究

探究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第斯多惠就曾说过,要给予儿童真知,更要引导他们主动寻求真知。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教人以渔。引导学生自主获取知识或信息,对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终身学习亦具有重要意义。学生的科学学习不应该是被动的吸收过程,即使学习的科学知识是前人的思维结果,学生也必须经过自己的思维,正如著名的弗赖登塔尔指出:学生学习科学彻底唯一的正确方法就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因此,显示的学习方式直接影响着他们未来参加社会实践工作中是否具有创造性。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特别重视学生的参与学习。即充分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把静态的知识结论转化为动态的探索对象,让学生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中受到训练,培养其探索精神。例如:在教学《观察我们的身体》时,观察身体内部是一个难点。因为在前面的学习活动中都是从外部观察,是比较直接的观察;而身体的内部是不能用眼睛直接看见的,只能靠间接的感知。为了突破难点,我首先用一个解暗箱的游戏引入。我准备了一个牛皮纸袋,里面有一个塑料瓶,瓶里装半瓶水,另外还有其它的物品。让学生想办法推测里面的物品,并说出自己这样猜测的理由。学生积极参与通过用手摸、捏、摇、听等方法,最后终于猜出了里面的物品。接着我出示一幅画,上面画有一个人体外表的轮廓,告诉学生人体好比刚才那个纸袋子,外面由皮肤包裹着,看不见里面,让学生想办法推测内部有什么。这时学生的思路又被打开了,想出了许多好办法。有的说,用耳朵可以听到心脏的跳动,从而可以知道心脏的位置;有的说,手臂曲起,可以摸到鼓起的肌肉;有的说,说话时有手摸喉部,可以摸到正在振动的声带;跑步后胸部一起一伏,可以知道那里是肺部;还有的说,饿的时候,肚子咕咕叫,这里可能是肠子;有的说,用力往下捏,可以摸到硬的,那是骨头。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在探究活动中学会探索。

四、进行恰当积极的评价,深入探究

《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课的评价要从过去只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转变到现在的关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评价形式上,也要从单一的评价主体发展到多元化的评价主体;评价的内容将更趋全面、合理;评价的方法将更加灵活、多样。在实际教学中,开展课堂评价需要教师随时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与反应,及时给予必要的、适当的、鼓励性的评价,尽量做到“时时有评价、事事有评价”。同时,还要注意学生间的相互评价,把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这样,不但使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树立了自信心,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而且让学生参与到了评价之中,反思了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调整与改进。学生往往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继续探究的欲望、激发自己的潜能,探索出各种创新的方法,使学生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长和发展。

总之,在小学科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良好的科学素养,决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创造条件,因势利导,不畏艰辛,潜心钻研,用生动活泼、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式,使科学课教学真正成为融知识性、趣味性、开发性于一堂的科学探究过程。

参考文献:

1、《科学课教学中,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刘燕

2、《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 王莉珠 (《小学自然教学》2002年第10期)

上一篇:关于一年级写字习惯培养的策略研究 下一篇:诵经典诗文 抒爱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