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中观·微观:有机组合三观调控

时间:2022-10-18 08:08:56

宏观·中观·微观:有机组合三观调控

进入到2009年下半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喜忧互见:上半年投资、消费稳定增长,出口受国际市场萎缩影响仍同比下降22%,但降幅逐月减少;第二季经济增长率达7.9%,由于去年三、四季度增长率已开始减缓,基数较低,故今年三、四季度增长率均将超过8%,全年保八应可实现,或虽不中亦不远。另一方面,物价仍处通缩状态,反映总需求仍疲弱,新增信贷却快速扩张,上半年高达7.3万亿元人民币,M2增长率已明显偏高,部分资金流入股市、房市,产生新泡沫的忧虑。

综合研判,可得两点:①经济已在回稳之中,但劲道仍明显不足;②物价形势值得关注,至少人们对通胀的预期已普遍出现。这对于今后宏观政策的制定,形成一定困扰,在继续扩张与适度冷却之间不免出现分歧与争议。类似情况,美国亦有,奥巴马在最近一个月对于应不应采取第二轮刺激经济方案,三度改变说法。

究竟应如何观察及研判此一复杂形势?以下两个角度或值得参考。

(一)由于外需(出口)受挫仍大,在政策上保持一个较大规模的内需拉动是有必要的;换言之,继续实施稳健扩张的财政政策及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应属必要。

(二)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也确实存在,例如:①通涨预期心理正在形成;②股市、楼市再度出现泡沫化征兆;③中小企业贷款不易,民间投资意愿不强;④就业形势严峻;⑤一些国企产能过剩;⑥金融机构坏账风险增加……

那么?究竟该如何面对因应?理论上,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多半正是在现有的宏调政策下出现的。如果继续现有的宏调政策是必要的,又如何能同时去处理并改善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呢?

首先要点出问题的关键。关键是一句话:问题不出在总量,而是出在结构。如果以年初设定的政策目标为例来讲,“保增长”问题不大,估计虽不中亦不远;但“调结构”进展效果却相对有限,仍有很大努力空间。

那么,又如何理解“保增长”既无问题,“调结构”却又效果有限呢?原来,在“保增长”方面,只要把握到宏观政策中所拉动的“总需求”的规模就可以了,但,“总需求”的规模无论大或小,基本与结构的变化无关。换言之,“调结构”不能期待以宏观政策追求“保增长”的目标时能同时自动实现;“调结构”必须另有两套能与宏观调控政策配套的政策设计,可分别称之为“中观调控”与“微观调控”。可举例说明。

前述新情况、新问题要如何面对?作为第一步,基本政策思路应该是推动两个“优化”:

(一)优化政策投资结构。即加大对民生、公共产品、科研教育、环境能源及创造就业机会等的资源的投入;(二)优化银行信贷结构。即加大对民企、中小企及三农相关融资的信贷支持。

这两个“优化”本身没有问题,问题在怎么落实,这就需要与之相配套的一系列“中观”及“微观”调控政策了。

就“中观”政策而言,针对中小企业发展、住房问题解决、就业形势改善等分别研拟提出全国性及地区性的对策,其中包括政策目标与政策手段,后者就可以而且应该同宏调中的财政政策及货币政策结合。

至于“微观”政策,那就更细致一点了。例如,为加强科研发展,可针对企业及科教机构在包括人才罗致、设备购置、项目规划及培训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或补贴;为发展新环境及新能源产业,也可针对相关的外部经济与外部不经济行为,分别研拟给予奖励与惩罚的政策设计。

果能如此,宏观、中观、微观密切有机组合,就能在“保增长”同时,实现“调结构”的目标了。

上一篇:学会刷卡 第28期 下一篇:股市上涨有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