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中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时间:2022-10-18 07:24:40

对高中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2014年3月26日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纲要》强调,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纲要》指出:在高中阶段,要以增强理性认识为重点,引导学生感悟精神内涵,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

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血脉和共有的精神家园,也是全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然而,当前我国传统文化教育现状不尽如人意,在教学实践中,有些学校以应试教育为导向,偏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传统文化教育停留在表面。因此,我们必须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让优秀的传统文化浸润每个学生的心灵。

结合高中语文学科教学,笔者认为,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立足当下,高中语文教学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有着三大原则、五大方法和七大策略。

一.对高中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三大原则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结合课堂教学,多种形式并举

对高中生特别要发挥好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要把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贯穿到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去。可以充分利用广播、电影、电视等媒体进行宣传教育,以正确的舆论引导学生,以优秀的作品鼓舞学生。还可以组织学生利用党团活动日、双休日、寒暑假参观文物古迹和各类纪念馆等进行社会实践教育。进行优秀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非常广泛,从历史到现实,从物质文明到精神文明,从自然风光到物产资源等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教育素材,只要注意挖掘,就会不断丰富教育内容,传统文化教育总会收获累累硕果。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与国情教育相结合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必须与国情教育相结合,要让中学生了解我国的政治经济制度、生产力发展状况、科学教育发展水平、历史传统、民族特点、国际关系等方面的系统内容。要使学生从古今中外的对比中,看到我国的优势和差距、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从而增强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更好地发扬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创业精神。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与人生观的教育相结合

中华民族是具有悠久历史文化和光荣传统的伟大民族,有许多优秀文化遗产需要后人去继承和弘扬。对广大青年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使他们既继承了本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同时又学习和吸收世界各民族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成长为具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一代新人。

二.对高中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五大方法

1.读。中国古代非常强调读书而不是看书,中国传统文化学习的法宝,全在于开口诵读。通过诵读开心窍,实现天人合一,通过诵读才能出真知,实现孔子所说的“与古人居,与古人谋”。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高中生所读的书籍,应以经典诵读为先导。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千百年来,尽管经历了封建社会的千锤百炼,但传统美德依然流传至今,并散发着无人能及的独特魅力,也正是这样浓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打造了国人“忠勤、仁义、厚德、睿智”的优秀品质。为了更好地加强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高中语文教学可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分别布置经典诵读内容,从《论语》《千字文》、唐诗、宋词,到古代散文、名人名言等等。从“学而知”入手,逐步达到“知而行”。

2.教。以语文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对高中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进行经典优秀文章的教学时,注重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品德修养教育,灌输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升华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渗透情感教育、审美教育等,不断促进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提升中学生的精神境界,加强其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例如在教授人教版必修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一文时,就可以传输给学生“爱的原则”的教育,告诉学生,爱自己的价值,在自我中是不能实现的,只有在他人和社会的存在中才能实现。

3.习。温习,反复实践。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同样的经典,反复学习,会一次比一次深刻;通过习,达到对于真理的无限接近;通过习,实现从知识到智慧的过渡;通过习,有所创新有所创造,在习的过程和超越中,获得学习和人生的快乐。

4.省。不断总结反省。子曰: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每日的行为,是否有过错,是否合乎道,是否有改进的地方。通过反省,使学生明白智、信、忠、孝、礼、义、廉、耻是几千年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是我们民族的灵魂。通过引导高中生在不断地总结反省中树立以热爱祖国、报效人民为最大光荣,以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民族尊严为最大耻辱的观念,更好的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5.行。儒家倡导知行合一,在运用的过程中实现知的运用和提升。学习强调笃行,需要不断把所学的知识和所悟的智慧运用到生活实践的方方面面。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在精神层面的结晶,也是中华文明长期滋养的结果。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治理层面的价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治理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则是国家治理对公民个体的价值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精华,对在中学生中弘扬民族精神有重要作用。

三.对高中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七大策略

1.单元主题教学

在新课标教材中,不少古代文学作品特别是基本阅读版块的篇目基本是以前旧人教版的课文。虽然大体篇目没有变化,但是单元组织有所不同了。教材的单元组织并非只是简单地把一类文体和一种主题的课文拼凑在一起,我们应考虑不同选文间的相互关系,以求产生更为丰富的单元整体价值,体现出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2.比较阅读教学

在活动主题的引领下,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对本单元的课文有针对性地进行比较阅读。通过比较相同点与不同点,更好地体会某一主题的内涵。

3.名著拓展教学

当前,在教学中发现,大多数高中生并不喜欢名著,对于古代文学名著知之甚少。了解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经典名著,是传统文化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的篇目以及“名著导读”内容以点带面进行重点分析,或探究其思想性对后世的影响,或探究其与现代社会的结合,或挖掘名篇中蕴涵的人生哲理与人生智慧等,让名篇焕发其独特的魅力。

4.专题拓展教学

教师还可以根据单元主题进行相关内容的拓展,使学生对该主题的相关内容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把握。进行主题拓展教学,这个主题可以是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事先设定的,也可以是在教学过程中生成的。

5.读写结合教学

“读”与“写”是语文学习素养的两个重要方面,这两种素养的实现是通过阅读与写作的训练来完成的。阅读积累与思考是写作的先导,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更要让学生进行积累和思考,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教学要教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也需要着重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重视各种资源,学会积累,开拓思路,勤于动脑,形成一己之得,力争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6.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联系现实教学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一直延续至今,正是因为其有着超越时代的普遍指导意义。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能让语文学习更活泼,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也不能只停留课堂与教材上。传统文化教育只有与现实相结合,走出书本,走近生活,让学生将所受到的熏陶教育转化为现实中的行动,学会正确看待自身与正确对待外界事物,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来指导自己的行为,才能够真正将知识转变成能力。除了让学生在知识与理论上有一定的积淀之外,更要让学生在为人处世上受到影响,才能体现传统文化知识的实用性。

7.在考试中渗透部分传统文化的考查

《纲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并有望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中考、高考升学考试中的比重。以此作为导向,我们更应该让学生去关注、关心传统文化,这一点在必修、选修教材已经有所体现,比如《优美的汉字》《巧妙的对联》《语言文字运用》和古代文化常识等专题的设置实际上就是促使学生去关注我国的汉字和文化,并将文化知识有机融入到考试之中。

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为高中生思想文化教育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础,是高中语文教育不竭的资源。高中生思想文化教育只有扎根于传统文化这块 肥沃的土壤之中,以其为基础、为养料,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才能充分体现其价值,实现其育人功能。

杨伟平,语文教研员,现居青海西宁。

上一篇:刍议如何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返璞归真 下一篇:论反思性教学与教师专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