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打比方”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时间:2022-10-18 07:18:12

浅谈“打比方”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通过大量的教学案例,就如何巧用比方来辅助中职计算机教学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教学艺术 打比方 联系 思维

中图分类号:G718.1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6.064

1 中职学生计算机教学是一个难题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在整个学生群体中是一个弱势群体,他们往往是没有考上高中甚至基础相当差的群体,在学习能力、接受能力、思维能力等各方面都相对较差。而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计算机教学则更是一个难题,因为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几乎为零,一切要从头开始。如果我们不能把握好教学方法,学生不但不能掌握好该门课程的知识,而且会产生极大的厌学情绪。

笔者从事中等职业学校的计算机教学多年,摸索出了一种“打比方”的教学方法,将抽象的计算机知识或理论转换成日常生活中的案例,既形象生活又便于接受和理解,既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又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收效良好。

2 “打比方”教学法的应用举例

案例一:计算机读写操作。

我们在讲授计算机读写操作的时候往往对照书本在黑板上给出定义如下:

读:计算机从存储器中获取信息的过程。

写:计算机向存储器输送数据、并记录到存储器上的过程。

这样的抽象概念对于刚接触计算机的学生来说要理解无疑是有相当难度的。如果我们能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进行“打比方”教学,难度无疑就降下来了:

读:通过录音机播放磁带(存储器)。

写:用磁带(存储器)录音。

案例二:内存与硬盘的区别

内存(这里指内存条)与硬盘的区别是计算机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好多学生接触计算机一年多了还不能很好的区分,其实如果我们巧用比方,区别就显而易见了。

硬盘好比是后台,演员(数据)平时都在那里休息,内存好比是舞台(前台),当需要演员的时候,演员就在这上面表演,等表演完了,演员就又到后台休息了,没有演出的时候(关机),舞台(内存)上是没有任何演员(数据)的。

案例三:正确开关计算机的顺序

如何正确的开关计算机?我们往往这样交代学生:开机先开外设(显示器等)后开主机。关机先关主机后关外设。教学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上,既没有讲出个所以然,也没有进一步作深层次的分析和解释,但如果我们能巧打比方,学生就豁然开朗了。

首先要明确主机是一种低耗电设备,也是一种价格相对昂贵,相对容易损坏、需要特别保护的设备,显示器等外设是相对高耗电设备,同时也不容易受电流冲击损坏的设备,我们强调正确的开关机顺序是从保护主机的角度考虑的。我们可以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打个比方:房子里开有日光灯,如果我们再开一个功率较大的电烤炉,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房子里的日光灯要瞬间变暗很多,这是因为房子里的电流瞬间变小,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电流冲击,在这里日光灯就好比主机,电烤炉就好比显示器。

案例四:编程中实现A、B变量互换

在讲编程涉及到A、B两个变量互换时,我们往往是引入第三个变量直接通过三条命令:C=A、A=B、B=C说明,没有做进一步的解释说明,学生不一定能理解和接受。如果我们能够巧设比喻,这个过程就十分清晰明了:两个杯子中分别装有牛奶(A)和可乐(B),如果要交换两个杯子里的饮料,就得借助第三个杯子(空杯子C)来完成,先将牛奶(A)倒入空杯(C)中,再将可乐(B)倒入原来装牛奶杯中(A),最后将C杯中的牛奶倒入原来装可乐的B杯中。

案例五:主文件名和扩展名。

文件名为何要由主文件名和扩展名两部分组成,我们可以这样打个比方:文件的名字就像我们的人名,人名是由姓氏和名字组成的,人的名字用来称呼不同的人,人的姓氏用来区别不同的家族,文件的主文件名就像人的名字,扩展名就是文件的姓,用来区分各种类型的文件。

案例六:硬盘分区。

硬盘一般分为C、D、E、F等大小不同的区域,这是为什么呢?主要在于系统管理不同类型的文件数据,好比是套房子有卧室、厕所、厨房、客厅、书房等,功能不同,需要不同,大小也不同。

案例七:系统软件与应用软件的关系。

书本上是这样定义的,应用软件是指经常用到、用来解决某个具体问题的软件;系统软件是负责整个计算机系统工作的软件,是应用软件工作的基础,是人和计算机的接口,采用打比方教学后:应用软件好比台球,系统软件好比球桌,打台球没有桌子,球怎么打?说明系统软件是应用软件的基础和平台。

3 “打比方”教学是一种教学艺术

“打比方”在计算机教学中的例子很多很多,我们不能一一枚举,需要我们在教学实际中不断摸索和总结,一位修辞学家曾说过:“有时一个巧妙的比方往往比长篇大论更能说明问题。”在计算机教学中,如果能有机的结合教学内容,挖掘事物间的联系,巧设比方,往往就能取得很好的课堂教育效果: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也“轻松”。

3.1 巧设比方,激发兴趣

在课堂上巧打比方,是一种教学语言的艺术,也是一种教学语言的幽默,它可以使课堂教学内容变得妙趣横生,趣味盎然,使本来枯燥无味的知识顿时生色,从而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巧设比方,启迪思维

巧妙的比方本身就是一种修辞智慧的体现,是一种对事物间可比性的发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巧设比方,便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3.3 巧设比方,化难为易

一个巧妙的比方,往往能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间接的问题直接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从而让人易于理解和接受。把它运用到计算机教学上来,自然是突破难点的一种好途径。

4 “打比方”教学应注意事项

比方应贴切妥当,切勿生搬硬套,比方要打得巧、打得妙可不是一件易事,这需我们教师要有较深的语言艺术功底和敏锐的思维能力,并且要在自己的教学中不断地去归纳总结和探索挖掘,否则,只能弄巧成拙、牵强附会、喧宾夺主,达不到预期效果。

作者简介:胡友明,湖南省浏阳市永和镇省石油化工技工学校,湖南浏阳 410306

上一篇:浅谈中职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学生工作页”探究... 下一篇:以职业为导向的中职学生英语口语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