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留守儿童分辨是非能力及培养对策

时间:2022-06-22 11:13:37

高中留守儿童分辨是非能力及培养对策

摘要:研究发现,14至18岁(不包括18岁)中的少年还拥有真正儿童时期的很多特征,特别是心理上更加典型,如:天真、贪玩、任性、好奇等,这一时期的“儿童”大多有自己的一些分辨是非的能力,但还不成熟,部分留守儿童更加突出,总体上看,在逆境中积极奋争、知难而进,努力成才的留守儿童是主流。本文以云南大理南涧一中为例,谈谈高中留守儿童分辨是非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高中 留守儿童 分辨是非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5.5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6.082

根据第44届联合国大会第25号决议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第一部分第一条的说法:“儿童系指18岁以下的任何人”。学术界把“中学生”作为“留守儿童”研究对象相对较少,笔者在此谈论一些看法,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 高中留守儿童分辨是非能力存在的问题

1.1 留守儿童很大一部分“社会观”处于模糊状态

中学生面临人生的重要转折。我校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务工,留守儿童几个月、一年甚至几年见不到父母,没有父母的约束,助长他们自私任性、霸道蛮横、叛逆心理,以自我为中心。自认为自己是高中生,对社会认识“很深刻”。有的开始大谈“民主”、“自由”,认为学校校纪校规太严。另外,他们容易走极端,一点小事不高兴,所有事情都不高兴。对高考不在乎,平时不关心自己的成绩,考试成绩不理想,看到社会的事物往往看到的是消极的一面,“社会观”分辨力处于模糊状态,分辨是非能力弱,

1.2 留守儿童对“价值观”的分辨力出现扭曲现象

由于南涧一中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而留守儿童父母一方或双方在外打工,再加上在农村大多是隔代教育,出现放任自流的现象,而在外务工的家长们则没有更多的机会传达对子女的关爱,内心充满愧疚,大多采用“金钱”的方式弥补。我校大多数学生会知道“感恩”,但有的家长钱寄回来不闻不问,使自己的子女自由度提高,非常容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的价值观。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并直接导致“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抬头,使留守儿童对“价值观”的分辨力大多出现扭曲。简单到读书是否有“价值”都不知道,把“金钱”看作是最有价值的东西。

1.3 部分留守儿童没有正确的“人生观”

由于南涧留守儿童父母受教育程度较相对较低,再加上远离子女,很难对子女有示范效应,使其生活中表现为任性、打架斗殴、上网、谈恋爱、学习成绩较差、自制力差、惰性、冷漠等。部分留守学生对人生的目的、意义和道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和其他同学出现偏差,不知道苦与乐,荣辱观念淡薄。把打架斗殴、顶撞师长看作创造英雄的手段,把谈恋爱找对象看作是最好的荣誉,把玩手机、上网吧看作是跟上信息时代的步伐等等,最终导致“人生观”反常,享乐主义的人生观突出。

2 高中留守儿童分辨是非能力培养对策

2.1 我校实行家长与学校、家长与子女的联系,尽量还原家庭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的教育,每一个因心理不健康而患心理疾病的事例也同样有着家庭的成因。父母的教育观念、教养方式、家庭的教育环境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形成,学校班主任通过加强与家长的联系,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家长与孩子每周互通“亲情电话”,每月互通“情亲短信”或是“书信”,学校班会主题中开设“感恩父母”主题班会,每年寒暑假由家长组织“亲情共处”活动,学校培训委托监护人制度,等等。“亲情”是留守儿童产生正确社会观、价值观的重要前提。

2.2 我校注重人文关怀,化解学生的心理问题

因为学生在学校学习、寄宿,生活主要在学校,所以学校的教育至关重要。学校加强了校园文化建设,完善管理制度,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让学生找到家的感觉,逐渐削弱孤独感,产生归属感,把学校当作自己的家。学校积极开展“学校是我家”活动,让留守儿童活动中充分展现自我,实现自身存在的价值。重要的是让留守儿童积极参与,让他们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找到友谊和自信心,转移注意力,提高自我抗挫折的能力,减轻心理压力,化解不良情绪,做到自尊,自爱、自信。充分发挥班主任老师的作用,以便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爱心和细心关注学生,班主任给予他们温暖与亲情,加强与学生的情感沟通,注重人文关怀。另外,班主任应及时发现并尽可能地化解学生的心理问题,尽量交流与沟通 ,有时可以求助心理辅导教师。运用人文关怀,化解其心理问题,学生才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3 我校配合政府相关部门对留守儿童进行法律保护和法制教育

首先,通过立法手段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明确留守儿童父母作为法定监护人的责任与义务。其次,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了侵犯留守儿童权益的违法犯罪活动,消除非法组织、不良网吧、势力等带给留守儿童的不良影响。再次,创新法制宣传教育方式,让法制宣传进学校、社区、村委会等,加强了留守儿童法制教育,让高中留守儿童处在有法律和制度保障的优良环境,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总之,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综合的社会问题,需要社会各方面力量的介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政府和民间组织等多位一体,互补共生,共同关心留守儿童问题,让他(她)们有正确的社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法制意识增强,更好地适应社会。我们要引领中学“留守儿童”自信、自尊、自强,使其具备奋发进取、积极向上、知难而进的品格,留守儿童问题才能得到更好地解决。

参考文献:

[1]唐林兰.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积极应对与持续缓解[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4).

[2]任运昌.空巢乡村的守望:西部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社会学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3]郭忠玲.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困境与法律对策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4).

作者简介:苏正华,云南省大理州南涧县一中,云南南涧 675700

上一篇:谈谈新形势下普通高中教育教学工作面临的困难... 下一篇:化课上的“冲动”为学习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