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温故2014

时间:2022-10-18 05:52:28

中国电影:温故2014

这一年,我们有过很多世俗的狂欢,现实的深入与人性的温情,也有过文艺的独孤求败,有过对美国科幻电影的羡慕嫉妒恨,有韩国电影紧随美国之后的窥探。

我们经历了票房的继续激增,电影在大众文化消费中地位的持续上升,我们有过最惊艳奇丽的《白日焰火》、最稳健而情感内蕴的《归来》,最平庸而奢华的《太平轮》,最自以为是最让人大跌眼镜的《一步之遥》,最少儿不宜的《心花路放》,最有诚意的《亲爱的》,最文学最“作者”的《黄金时代》,最搞笑最自轻自贱的《分手大师》,最有人性深度,最让人体会将心比心的《推拿》,最一枝独秀的恐怖类型片《京城81号》-----等等。

我们还响应过对商业化、庸俗论的义正言辞,经历过“坍塌”论的震耳欲聋、不明觉厉,我们------我们最后似乎陷入了困惑。这困惑,又岂能是简单的、非此即彼的赞或是吐,投降亦或坚守能了得?!

我们从几个关键词进入2014中国电影的模糊的地形图。

关键词之导演:多元、跨界、新力量

2014年,不同代际的新老导演、跨界导演同台共舞,不同年龄、不同身份、不同背景的导演群体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创作分野,形成了富有特色的电影生态图景。

老导演“王者归来”,强势、稳健、但中规中矩,有时不免平庸落俗套,渐露老态。不禁弱问一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新力量导演”强势崛起,导演跨界成为突出现象。各方合力隆重推介的2014中国电影“新力量导演”的11位,有的是“演而优则导”(邓超、赵薇)、有的是“写而优则导”(郭敬明、韩寒),有的是从微电影起家的“‘微’而优则导”(肖央),也有从同名电视剧演员而转同名电影(陈思成)的,也有颇具专业教育背景(路阳、李芳芳)。

这些新力量导演依凭与市场、年轻化受众的天然亲缘而“吸金”没商量,但后劲却有不足,有的只是偶然,更多的只是依靠了在其他领域早已积累的粉丝和人气,他们的很多暴发户式的成功无法复制。

年轻化是他们的优势,粉丝、网络是他们的基础,商业化是他们的近亲,但内容、故事叙事成为考量他们是否继续引领的瓶颈或绊脚石。

关键词之:青春和类型

市场与观众的继续青春化或低龄化比起主旋律电影与古装商业大片的隐退,今年青春片的创作继续火热,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观影主流人群继续年轻化甚至低龄化。

2014年的电影格局中,爱情电影、青春电影一如既往在越来越年轻化乃至低龄化的电影市场获得观众群体的喜爱,《同桌的你》、《匆匆那年》、《小时代3》等主打青春牌;《北京爱情故事》、《单身男女2》、《闺蜜》是都市轻喜剧等。

此类小青春、小回忆、小感伤的“小电影”密集出现,不仅成功地搅动起了电影青年消费群体的青春记忆,也用票房证明了中国式“青春”的市场价值。

“青春”继2013之后继续成为盘点2014中国电影的关键词。

关键词之类型,多元但不平衡2014电影创作的类型还是多元丰富的。

有嫁接公路片的《后会无期》、《心花怒放》;有改编话剧作品的《分手大师》,有以浪漫爱情喜剧为突出代表的城市白领“小妞电影”,还有诸如《白发魔女》、《一个人的武林》等功夫电影,还有《催眠大师》、《京城81号》等惊悚恐怖类型,这几部电影通过精致的影片叙事结构、情感结构和影像风格让观众们产生认同感。

当然还有从电视节目过渡到电影作品的《爸爸去哪儿》这样的无法归类,无法解释票房原因的所谓的电影。这部电影利用电视节目的高人气和年末合家欢的超好档期,以极为低廉的电视节目套拍,竟生生获得了接近7亿的电影票房。

远离常规电影规范,几无影像追求、故事叙事和艺术风格的空手套白狼式的票房成功,成为中国电影发展至今一次让电影人瞠目结舌、几乎要“吐血”的电影现象或“现象电影”。而类型的极度不平衡则仍然是――科幻电影依旧付诸阙如。

关键词之:艺术电影

小与大2014,艺术电影并不寂寞。有《白日焰火》、《推拿》这样的文艺小片,也有《归来》、《黄金时代》这样的“艺术大片”和《一步之遥》这样的既很作者化个性风格化又通篇弥漫商业气息视觉奇观和场景噱头,不太好归类的电影。

《白日焰火》获得第64届柏林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熊奖和廖凡获得最佳男演员银熊奖,《推拿》获金马大奖,在2014年使得艺术电影重新获得一定的关注。《白日焰火》这样的艺术小片竟然获得不错的票房!但其实并非偶然。

影片虽不乏碎尸、变态杀人、冰美人、“蛇蝎妇人”等足以吸人眼球的“噱头”,但一旦进入其细密的,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充满情节密度和丰厚生活容量的叙述中,不难感受体会到那种浓郁的,扑鼻而来的中国当下现实气息。冰天雪地中冷艳雪白的东北小城与贾樟柯嘈杂灰黄的中国北方小城汾阳一样,不期而然进入了中国电影的经典影像叙述。

然而,《白日焰火》实际上并没有走得太远,它不像某些西方式电影那样过于渲染病态和变态,也不着力表达类似于黑类型风格背后的存在主义式的哲学观念和厌世悲观情绪,影片毋宁揭示出变态杀人碎尸的背后有着社会不公平、恃强凌弱等复杂社会原因――这还是颇为本土化的。《白日焰火》对中国电影的类型化建设、深度心理分析题材的拓展,艺术电影与商业电影的结合等方面,都是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的。

《推拿》关注大城市中的边缘群体,展现盲人按摩师这一社会弱势群体生活中的艰辛和美好,挖掘他们生命过程中不为人知的爱与欲。《推拿》影像风格颇为独特,对盲人视角的模拟表现别出心裁:大量的摇晃、粗糙、颗粒粗大的镜头突出盲人感官世界,以及那种环境的不安全感,极端化的近景和特写逼近人物的内心,强烈的明暗对比和曝光过度在加强现实感的同时也增加了电影的表现性风格,为我们这个过于轻松浮夸娱乐化的影像世界提供了不多见的一些新体验――视觉、心理的,它足以让每一个正常人自省,换种视角反观自身。

“文艺大片“《归来》则颇为文艺,小资,情节淡化、节奏舒缓、场面单一、突出人本位,两个主角的表演撑起一部大戏。而影片在回归知识分子意识形态方面几乎做到了极致:落难多却满腹才情、满腔爱意的知识分子陆焉识(与《牧马人》、《芙蓉镇》、《天云山传奇》中的男主角几乎是一个序列的人物群像)、始终深爱知识人,崇拜知识,坚贞美丽的“城堡中”、“阁楼上”的女性,弹琴、念信、老照片、举牌约会,那个年代能有的浪漫与小资都有了。影片对商业化诉求的拒绝,对知识分子意识形态的表达,那种近乎无声的沉郁和苍凉悲悯,在张艺谋多元丰富颇难概括的作品序列中,与它最为接近的恐怕只有《活着》。别的不说,影片文化反思意义之内敛深刻有力毋庸置疑。

《黄金时代》是另一部艺术大片,精心制作大力营销但却票房惨败,使得所谓大数据理论在关于它的票房预测上彻底失效,沦为笑柄。众说纷纭中,也许有个问题是定位不准且游移不定。它是大投资,明星、宣发,甚至票房预期都是商业大片的路子,但却做得太艺术。因为从编剧李樯到导演许鞍华均葆有极高的艺术电影的理想和情怀,几乎不考虑影片的故事性和叙述的节奏性,视角、影像的陌生化表达,大量堆积的掉书袋式的史料,对大量普通观众的排拒是理所当然的。

而《一步之遥》虽然恶评不断,评分一路下跌,拍片逐渐减少,但票房还在上涨,虽然势头不容乐观。姜文似乎以“玩耍蒙太奇”的方式进行一种“玩耍类型片”的叙事游戏和视听觉盛宴。充满想象力的表现性造型依旧甚至无以复加,“世人皆黑而我独白”,傲睨社会群氓的戾气犹在,但松散的、逻辑性欠佳的故事,炫奇式的视觉器官营造和过多的电影史玩耍式致敬严重挤压了本应从容的故事讲述空间,也许凭着姜文的号召力还能支撑一段时间的票房,但20个亿已成神话(《一步之遥》的票房表现是否可能危及2014年300亿的目标?)更为要命的是,在这个人人都是批评家的自媒体时代,蜂拥而起、群起攻之、网上滚滚相传的批评吐槽透支了无疑仍然相当富有创造力的姜文的艺术信誉度。《一步之遥》哪怕姜文还是躺着把钱赚了,他都是得不偿失的!他必然成为中国电影史和自己的五部电影史的走麦城记录。

关键词之:科幻

缺失中的期待科幻电影作为好莱坞电影中的特类型,近年来一直占据着大银幕的主体地位,亦成为好莱坞全球电影战略对外输出的核心力量。

相较而言,在我国,虽然近年涌现出不少带有魔幻色彩的影片,但科幻电影一直是我们的软肋。去年的《地心引力》和今年的《异体》、《星际穿越》让我们更加感概中国科幻电影的缺失和美国科幻大片的强大吸金力。科幻电影是人对自己的反观自身的关照,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各种危机和人类生存危机的预警。也许中国目前很难出现硬科幻的电影,比如像《星际穿越》这般涉及人类生存意识、宗教精神、科学与工具理性反思等话题的影片。相反,“软科幻”、“局部科幻电影”是否可以通过涉及一些情节模式、思想主题甚至超级器物等来完成。

另者,在美国式的科幻电影出现之前,中国式的奇幻、魔幻电影是否可以弥补电影科幻类型缺失的窘境,比如前几年的《画皮2》、《狄仁杰之神都龙王》等影片,它们源自民间文化、民间鬼怪的传说,虽然没有多少科学精神但具有充沛的想象力、有玄秘神奇的色彩。它们的票房成功的启示颇为令人鼓舞。但今年的缺失令未来更显遥遥无期------2015即将来临。太阳每天都是新的!端着挑剔,留下不满,带着期待,我们凝望未来。我们期待中国电影越来越好,无论是工业、票房,还是品质、艺术、类型,还有电影观众-----让我们一起期待。

上一篇:浙江省水土保持条例 下一篇:关于《浙江省土地整治条例(草案)》、《浙江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