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肖邦《c小调夜曲(Op.48No.1)》的民族特征及启示

时间:2022-10-18 04:36:10

分析肖邦《c小调夜曲(Op.48No.1)》的民族特征及启示

摘 要:标志着肖邦夜曲创作达到成熟水平的《c小调夜曲(Op.48No.1)》从旋律、结构、调式调性上都显示出其民族性。然而,肖邦的民族性并不是对民族民间音乐原封不动地引用,而是抓住其最基本的风格特征进行纯化和升华。基于这一点,我认为对于深化我国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的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理念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肖邦;c小调夜曲;民族特征;弘扬民族音乐文化

中图分类号:J6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8-0077-01

一、肖邦《c小调夜曲(Op.48No.1)》的民族特征

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的弗雷德里克・肖邦是一位极具民族情怀的音乐家,标志着肖邦夜曲创作达到成熟水平的《c小调夜曲(Op.48No.1)》集民族特征、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于一身,其民族特征分别在旋律、结构、调式调性上得以体现。

(一)旋律的民族特征。在肖邦的音乐中,民间的根源表现的最清楚的要算是旋律了。在《c小调夜曲》中,旋律承袭了斯拉夫民间音乐的性格,富有宣叙性、朗诵性。这与斯拉夫民间真挚、柔和、宽广如歌的旋律性质一脉相承。旋律的另一个民族特征在于其声乐性与器乐性的融合。夜曲的第一部分开始的宣叙性旋律,以及第二部分开始的类似宗教颂歌的旋律,具有典型的声乐性。

(二)结构的民族特征。该复三部曲式的首部A为再现单三部曲式,中部B为再现单二部曲式,其中的第二个部分D变化重复一次,再现部A1属于动力性再现。

从首部A的悲伤独白,到中部B如合唱般庄严的宗教颂歌,再随着十六分音符的三连音和八度半音上行的加入,直至再现部A1中主旋律与这些音符的戏剧化的缠绕。这不正和贝尔查所说的:“大家都知道,这种体裁在它发展的成熟期形成为先有一个缓慢的史诗性的领唱(常常带有悲哀的色彩),然后是一些紧张的戏剧性的段落,与开头的领唱的旋律交替出现……”相得益彰。说明了在这首夜曲中所显现的波兰民间史诗体裁――波兰沉思曲的结构特点。

(三)调式调性的民族特征。从《c小调夜曲》的曲式结构图中可看出其调式调性的布局为:c小调―bE大调―g小调―bD大调―c小调―C大调―c小调―bE大调―g小调―bD大调―c小调。首部与再现部的调性布局一样,其中最具意义的就当属是c小调―bE大调―g小调这样一个主调上主和旋的调性布局了。这种说成是浪漫派音乐所特有的调性色彩性的三度并置,在某一个角度也可以发现波兰民间歌曲常见的交替调式的影子:自然音的三度进行,大小调主和弦平稳的交替,才造成了这一系列调性的变化。可以看出,肖邦所运用的三度调性的“浪漫主义转调”方法,其实有着深刻的民间基础和浓郁的民间风味。

综上,通过分析《c小调夜曲》的民族特征,我们不难发现肖邦在运用民间音乐时,并不是将其原封不动的引用,而是把民间音乐典型的音调、唱腔加以吸收、加工、演化,以赋予这些原始的素材以多种崭新的面貌,然后通过自己的创作将这些民族的音乐特点发展到了更高的层次。

二、对于我国音乐课程“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理念的启示

“弘扬民族音乐文化”在高中音乐课程的十大理念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国际著名学者、美国音乐教育家雷默认为:“民族音乐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灵魂,”是“使一个民族能深层地感受自己”的重要内容,也是“使一个文化在世界文化日益广泛的交流中保持自己个性”的重要方面,因为“音乐如此有力地捕捉了我们文化的色彩、活动和生活特点。”“是一种本文化馈赠给我们每一个成员最珍贵的礼物。”然而,在如今这个流行音乐盛行的时代应怎样才能将这一理念得到更为全面的实施呢?通过对肖邦《c小调夜曲》的民族特征分析,我对此有了以下一些启示:

我们之所以如此的喜爱肖邦的作品,是因为肖邦在吸收和传承波兰民间音乐时,将其发展到了更高的层次,不局限于纯粹的民间音乐。这样,我们不仅能在肖邦的作品里感受到波兰民族音乐的特征,而且还能在某种程度上达到共鸣。那么,在我国高中音乐欣赏课中所欣赏的民间音乐是否也能选取类似肖邦这种形式的音乐呢?纯粹的让学生学习民间的音乐不见得能达到预期的目的,现在的高中生普遍受到流行音乐的影响,对于民间的、传统的音乐毫不感兴趣,如果像塞肉肠似的向学生大满贯,不仅不能达到“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目的,有可能还会出现适得其反的作用。

一些根据民间音乐素材所改编的钢琴曲、小提琴曲、声乐曲不仅旋律优美,而且还具有浓郁的民族音乐色彩。在节奏、旋律、技法上都能看到其民族音乐的特征。

肖邦,一位伟大的“钢琴诗人”,他所带给我们的不仅是那些动人心弦、引人共鸣的钢琴作品。在这些作品的背后所给我们的启示和意义也是让人受益匪浅的。正如保罗・亨利・朗格在其《十九世纪西方音乐文化史》中所说的:“当艺术品的内部形式和色彩是民族的,但其内容是普遍性的时候,就发生了溶化为真正的世界艺术的过程。”当肖邦的作品和其背后的启示具有普遍意义的时候,就会发生更加日久弥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美)保罗・亨利・朗格著,张洪岛译,十九世纪西方育乐文化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

[2]胡郁青,刘嘉.肖邦音乐民族特征初探[J].音乐探索(四川音乐学报),2000.

[3]李小诺.肖邦c小调夜曲(Op. 48 No. 1)[J].音乐探索,2004.

上一篇:音乐视唱练耳课中加强民族音乐元素的必要性研... 下一篇:练习《随想曲――雪》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