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业十困

时间:2022-10-18 04:23:57

基金业十困

产品之困。产品是基金公司承载客户的载体和第一界面,是公募基金走向大众理财的衣钵和名片。然而,长期以来,整个基金行业产品同质化非常严重,产品类型单一,创新严重不足,投资者无从选择,基金群体迷陷于概念、名词的游戏,不少规范产品的基金契约成为东抄西袭的遮羞布。

发行之困。目前国内基金发行的审批制度,给基金公司的产品发行带来很大挑战。在这种审批框架下。环节多,时间长,有的基金产品从中请到拿到发行批文甚至需要一年的时间,与市场的适应性存在很大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平衡首次发行与持续营销,如何把服务变成营销,是基金发行需要认真研究解决的现实课题。

渠道之困。除了开通网上销售这个新平台,这么多年来,基金的销售仍然只是在银行、券商和基金公司直销这些渠道里打转。基金销售渠道的多元化是成熟市场的典型特征。在基金资产规模占了全球基金资产总规模的60%左右的美国,共同基金就可以通过包括商业银行、折扣经纪商、全能经纪商、保险商、投资顾问等渠道进行销售。销售渠道的多元化,是中国基金走向更广阔大众的必由之路。

规模之困。在过去的两年牛市里,基金规模出现爆发式增长,百亿、千亿的“巨型”基金纷纷出现,这是中国基金业跳跃式发展的成果。然而,在一个急剧波动的新兴市场,如何把握规模与业绩的关系,如何平衡当下与长远的利益,如何找到契合自身投资水平的基金规模,是自知、自治的一种智慧。否则,来得快,去得也快。

投资能力之困。投资工具匮乏、上市公司数量不足、优质股票缺失,造成国内基金在投资策略上趋同。涨时共涨,跌时齐跌,难以真正做到长期的“价值投资”。牛市时大家一窝跟风,难以分出太大的彼此。熊市来临,谁在裸泳就将现形了。能否形成自己的投资风格,对市场的判断和把握如何,怎样发现真正值得投资的股票,基金经理将面临严峻的考验。

排名之困。基金公司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排名压力之下。一些基金短炒现象日趋严重。持有人用脚投票的行为日益短期化,更加重了这个恶性循环,谁的收益率高,大家就买谁的基金,一些收益较低的基金不断遭遇赎回,战胜同业成为基金经理不得不面对的大考。

激励机制之困。很多基金经理说:“在公募基金,你做得再好,都只是一个‘管家’。公司或许会考虑一次性奖励你多少钱,但你很难成为蛋糕(或烫饼)的分享(分担)者。”这样的激励模式显然已经无法满足基金经理更深层次的需求了。

人才之困。仅仅近半年来,基金经理已经流失近1/8。据统计,目前现任基金“新手”居多,近三成基金经理从业不足一年,很多“新手”因为缺乏实际操作经验以及过往业绩支持,而放大了基金业绩的波动。在多层次的绩效考评制度逐步完善之前,这样的人才流失可能还会继续。

定位之困。基金作为重要的机构投资者,在市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无论怎样,基金只是代基金持有人在投资理财而已,这是基金的本位。让基金承担投资之外的更多责任,把基金的作用过度夸大,将成为基金业的难以承受之重。在回归本位之路上,也许还需要更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文化之困。作为专业的资产管理公司,基金公司的本质定位是受托理财,信托文化理应成为执业灵魂。然而。我们看到的是,整个行业重业绩轻操守、重手段轻道德,频频发生漠视持有人利益、公然违背信托契约的事件,造成持有人与基金公司之间的信任关系异常脆弱,缺乏客户忠诚度,只能共甘难以同苦。要想长期发展。需要好好补补信托文化课。

上一篇:基金发行盛夏寒冰 下一篇:基金我拿什么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