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的问题反思

时间:2022-10-18 03:57:26

教学过程的问题反思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并且这些问题具有个体性、针对性,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反思这些问题,更有助于我们高中生物教学的开展,有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以下是我个人在生物教学中的一些问题案例。和同行们一起来分享,也希望同行多多指点。

案例一:对于一个问题争论的反思

情景再现:在复习植物的新陈代谢时,如何提高大棚作物的产量?我提出了以下几个观点:①白天适当地提高温度,晚上适当地降低温度,适当增加昼夜温差,利于有机物积累。②适当提高大棚的CO2浓度(如增施一些农家肥、或者用CO2发生器),以提高光合作用效率。课堂上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白天适当提高温度有利于有机物的积累呢?白天提高温度,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有关酶活性都升高了,那么是不是温度对光合作用的促进作用比对呼吸作用的促进作用更强呢?然后他又提出了一个问题,假设温度再升高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都应该下降的,那么下降的幅度谁大呢?由于没有充分的理论依据,光是教师自己讲结果不能让学生信服,于是我把课前预备的图表(如上图所示)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分析,探讨原因。

学生分析得出了自己的结果,光合作用有关酶的最适温度应该比呼吸作用有关酶的最适温度要来的低。在光合作用有关酶的最适温度之前升高温度,对光合作用的促进比对呼吸作用的促进要来的大,有机物净积累量增加;在光合作用最适温度与呼吸作用最适温度之间提高温度,光合作用的速率降低了,而呼吸作用的速率升高,反而不利于有机物积累。当超过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在升高,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都被抑制。

案例反思:对于书本上没有的知识点,教师不能以权威的态度强迫学生接受。假设这样的话,学生是不能很好地把握住教师所讲的内容。对于教师,应该充分做好课前的准备活动,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分析学生可能会产生怎样的反应,提出怎样的问题?设计合适的教学情景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某个现象、某道题目,并从中让学生获得对新的知识点的掌握应该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策略和手段。假设自己在授课前准备不充分,可能对学生的这个问胚很难有一个很好的解释,充分体会到课前仔细备课、分析学情的重要性,不能把学生看成灌输的容器,他们是有很强自主性和创造性的群体。

学生反馈:学生们对于这个问题研究的比较透彻,也充分理解了为什么说“在白天―定温度范围内适当提高温度”的含义了。同时对于温度如何影响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本质有了深入的理解。在高三后半阶段的复习中,学生碰到类似的题目总是能够想起这个知识点。

案例二:关于一道试题探讨的反思

情景再现:用秋水仙素诱导产生多倍体,起作用的时期、细胞停留的时期分别是(

)

A.有丝分裂的前期和中期

B.有丝分裂的前期和后期

c.有丝分裂的前期和前期

D.有丝分裂的间期和中期

学生选择A、B、C的很多,然后我请他们各自说出自己的理由。选择A、B、c选项的学生都说出一个共同的理由,秋水仙素作用于纺锤体的形成,而纺锤体的形成是在有丝分裂的前期,所以作用于前期。但是至于秋水仙紊到底使细胞分裂停留在哪个时期,回答的学生都明显底气不足。其实这本来就是一个非常模糊的、很难清晰化的概念。为了使学生理解,于是我提出了几个问题,让学生考虑。

问题1:划分前中后期依据是什么?

问题2:没有纺锤体染色体会排列在赤道板吗?

问题3:着丝点分开需要纺锤体的牵拉吗?

问题4:着丝点分开是否就意味着染色单体分离呢?

在这几个问题的冲击下学生的思维更加混乱了,然后我说出自己的观点:前期没有纺锤体,染色体不能整齐的排列在赤道板上,故不能形成中期的特点,应该停留在前期;没有纺锤体,染色体还是可以继续螺旋化变粗,达到中期最明显、最清晰的形态,从这个角度分析可以形成中期的特点;进而由于着丝点自动一分为二染色单体转变成染色体,而着丝点分离后染色单体并没有分开,不能在纺锤丝牵引下移向细胞两极,不能形成后期染色单体分开变成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的特点,故停留在有丝分裂中期。

学生都能理解我所说的内容,但是他们非常渴望一个确定的答案。而我当时的处理办法是理解了这个现象,知道了秋水仙素使染色体加倍的原理就可以了,不必要去追究秋水仙素到底使细胞分裂停留在什么时期。假设要确定的说一个时期,我更加赞同分裂期,毕竟有丝分裂的各个时期都是我们人为划分的。

案例反思:高中生物学中有很多内容是教师讲不透的,非常模棱两可,这些内容在教师参考书甚至在大学教材中都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明,对于这些内容如何处理是教学上的―个难题。个人观点,能讲透的内容一定要把它讲透,不能讲透就让它模糊着,点到即止,但是一定要告诉学生关于这个知识点在高中阶段应该如何处理。这样可以避免学生产生误解,以为自己在高中生物的某些知识点上还存在着漏洞。又导致他们碰到类似的内容产生恐慌。

学生反馈:学生在后面教学过程中也没有因为这个问题跟我争论,在做到关于秋水仙素知识点时,他们也能很好地处理这个问题。学生们认为,关键在于理解这个知识点,不必一定要知道到底停留在细胞分裂的前期还是细胞分裂中期,没有多少实际意义。

案例三:一次失败经历的反思

情景再现:课本上关于基因工程的叙述分成四个步骤:1.提取目的基因;2.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3.目的基因导人受体细胞;4.目的基因的检测和表达。在授课的过程中,我强调目的基因必须与运载体相结合才能导人受体细胞(理所当然的认为,并没有去认真地思考过这个问题),于是下课后有位学生问我。提取目的基因后不跟运载体结合为什么不能直接导入?我回答,课堂上不是已经讲了吗,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后才能在细胞内稳定的存在并且复制和表达,能够遗传给下一代,直接导人目的基因完成不了这样的功能(自认为回答的还是蛮不错的)。于是学生给我看了一道题目,题目如下:

在植物细胞工程中,常见的导人目的基因方法为:在授粉后向子房注射目的基因的DNA溶液,利用植物在开花、受精过程中形成的花粉管通道,将外源DNA直接导入受精卵细胞,并进一步地被整合到受体细胞的基因组中,随着受精卵的发育而成为带转基因的新个体,目的基因克隆、表达。

(1)目的基因已整合到图中u结构中。

(2)写出该目的基因表达过程中遗传信息传递过程?

(3)以本图比照植物根部细胞的缺陷是该图多画u。

(4)如将细胞置于30%蔗糖溶液中,细胞的水势将比细胞外的水势u。

看完题目我惊呆了,虽然说这道习题总体是比较简单的,我完全可以说,这道题目你“根据答案理解了就好了”给搪塞过去。但是此题又恰好跟我课堂所说的关于基因工程的步骤有些许出入,它是把目的基因直接导人了受精卵中,总不能自己抽自己耳光吧。由于自己对于这个问题课前根本没有怎么研究,所以只能跟那个学生说,这道题目有点超纲,老师也把握不了,具体的原理等老师查过相关资料再来答复你。通过查询资料后自己确认,其实通过基因枪介导转化法、花粉管通道法等办法都可以把目的基因直接导人真核生物的受体细胞,并且跟真核生物受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整合。我们书本中“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后”导人受体细胞中,没有明确描述出该目的基因是如何表达。

案例反思:回答不了学生提出的问题,对于教师来说应该是一个比较难堪的状况。知识在不断更新,教师贮存的知识也需要不断地更新,否则我们永远都不会进步。学生是一个千变万化的群体,他们会时刻提出一些非常犀利和尖锐的问题,这对我们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不应该只停留在大半桶水中,尽量在自己的水桶中多注一些水,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教学方法应用,跟上学生的要求能够熟练地制作和使用多媒体;师德方面,应该有强烈的责任感,这个是教师的本职。

学生反馈:该学生其实那道题目是会做的。但是由于跟教材上的差异,对于答案并不是非常的确定。虽然我后来核实资料后把一些理论全部为他讲解清楚了,但是他心里还是有一点小疙瘩,原来生物老师也有不知道的地方,对于本人在他心且中的位置还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虽然这些内容不会对学生高考成绩产生怎样影响,但是对我个人来说,触动真得很大。

上一篇:浅谈小学数学与学生身边数学的有机结合 下一篇:新课程改革下的知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