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下的知识教育

时间:2022-09-14 07:32:07

新课程改革下的知识教育

众所周知,传统教育存:在着种种弊端:知识的陈旧,教学方式的老化,一切以升学为目的,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改革是大势所趋,在国家教育部的领导和推动下,各地新课程改革开展得如火如荼。不少的中学课堂,素质教育新理念得以全面贯彻,许多新的教学方法、方式得到实施。极大地改善了现有教育生态,使教学由应试教育逐步转到了素质教育的路子上来。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有些地方的教育走上了另一条畸形之路。教师们对素质教育的理解有一个很大的误区――认为“应试教育”就是“知识(灌输)教育”,“素质教育”必须抛弃“知识教育”。于是教学过程中大大淡化了知识的传授,转而耍起了花样,玩起了标新立异。误以为高科技(多媒体等)的大量使用就是素质教育的范本。学生脱离文本的随意揣测就成了素质教育的创新(诸如父亲横过轨道买橘子违反了现代交通规则《背影》,武松打虎破坏了野生动物生态圈《水浒传》,等等)。实质上讲这种所谓的新形式、新理念与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没有什么本质不同,与应试教亨称得上是“殊途同归”。这都是与新课程改革精神背道而驰的。究其原因,还是由于对知识缺乏真正的认识造成的,是由于“真知识”的缺乏造成的。

我们已看到,二十一世纪的征途中,在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地平线上,“知识经齐”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犹如霞光四射的朝阳正冉冉升起,知识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和经济增长的驱动力越来越多地受到大家的重视。所以,知识在新课程改革中的地位不但不能被削弱,相反的应占有本属于它的位置,并且我们更应有一个全新的知识观。这需要我们做以下方面的工作:

首先,我们必须澄清知识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素质教育并不排斥知识,相反,它们二者是统一的。知识是能力的载体,是素质的基础;素质的内核是活跃着的知识,知识是素质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抛脱了知识,素质教育及其下的新课程改革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抛脱了知识,新课标改革也极可能变成教师们玩花样的温床。所谓的创新教学、高科技应用等就有可能误入歧途,使本来仅仅是手段和方法的东西喧宾夺主地成了课程教学的目的和内容。这恰恰与新课程改革精神背道而驰。“在‘新观念’形诸文字的同时,不填充进相应的‘新知识’,那么实际上就不会有‘新观念’,至少不会有体现‘新观念’的课程实践……”否则,政策层面的语文课程改革在一级级的落实中,最终很可能会被只弄成标签的更迭”。因此,我们必须清楚:由应试勃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不是重视知识与否的问题,而是哪些知识更有价值、如何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有价值的问题,是人们对知识的重新理解、认识的问题。

我们下一步要解决的就是,在21世纪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什么样的知识更适应时代的要求,什么样的知识更符合现代教育(学生)的需要。这其中最重要的依据就是――教育目的,即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应该从“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角度建立新型知识观。

其次是知识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传统教育和现代畸形教育的一大缺陷就是知识总是游离于人的发展历程之外,未能促进与人的发展统一,达到知识与人的和谐统一融为一体。

现代教育任务是培养有知识创新能力的人。现代的人不应是单纯的“自然形态”的人,而应是具有知识创新能力,具有人文理想、人文关怀,对社会有用,能体现自我、理解自我、实现自我的人。现代的知识也不应是冷冰冰的、一成不变的、存在于课本中的死知识,而应是能够武装人的大脑,进入人的精神发展历程,包含着人生意义、能够赋予人生价值、生关怀的活知识。这指导我们在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不能再是单纯的以知识为知识,以传授知识、灌输知识为手段和目的;而应是知识与老师、知识与学生的交流和对话,老师与学生的交流和对话,学生自我心灵的交流与对话。尤其需要强调学生在知识获得过程中同时要获得“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意义,来达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意义之所在。

最后,从知识的本身来讲,现代意义上的知识不应是死板的、静止的、孤立的东西。它应是一种发展着的生态化知识。我们应用变化和发展的观点把握知识的本质和性质。一方面,不要再把知识看成一成不变的永恒真理。随着时代的发展、任务的变化、认知者的不同,知识也随之发展变化。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我们在教学中也应把握知识的这些不确定性方面,与时代要求保持一致。另一方面,不能再把知识完全抽象为某种冰冷的“符号表征”。而应超越这单一的“工具理性”观念,注重把握知识的“文化性”和“价值性”。所以说教育作为关系人的发展、人的命运与幸福生活的动力,需要不断发展、变化的知识。

总之,新型知识观要求我们在新课程改革活动中注重把握时代主脉,认清教育主体之作用,重视教育过程,凸显“情景”体验与意义生成。完整地实现“知识教育”的整体价值。

上一篇:教学过程的问题反思 下一篇:高中物理概念有效教学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