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十二五”时期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路径选择

时间:2022-10-18 02:03:21

我国“十二五”时期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路径选择

【摘 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体现。在介绍和谐劳动关系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必要性,探究了当前我国劳动关系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了“十二五”时期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路径选择,对实现和谐劳动关系,建立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十二五”时期 和谐劳动关系 路径

“十二五”期间,将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成为其重要内容。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化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经济结构面临快速调整,劳动关系已发生深刻的变革,给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也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和谐劳动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在介绍了和谐劳动关系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必要性,探究了当前我国劳动关系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多角度提出了“十二五”时期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路径选择。

一 和谐劳动关系的内涵和特征

和谐劳动关系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和谐劳动关系,包括劳动者、雇主和政府三方在劳动关系中,既能各自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发挥好自身的作用,又能够相互了解、相互尊重,和谐相处,协调运作,稳定、持续发展;狭义的和谐劳动关系,主要是指劳动者和雇主双方,亦即工会组织和雇主组织之间,能够坚持平等性原则,互惠互利、互谅互让,通过直接协商、谈判、缔结契约等方式,来建立和调整相互间的关系,并解决出现的问题。

“四型”特征:合同型,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确定权利和义务;法制型,劳动关系在构成、运行、处理等方面应当实现法制化,法律原则、法律方

式应当成为调整劳动关系的主要模式;民主型,职工能参与研究解决劳动关系方面的重大问题、劳动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以及企业内部管理事务;救助型,建立解决矛盾和化解冲突的有效机制。

二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必要性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标志。构建和谐社会最主要的就是使各种社会关系稳定与协调,而劳动关系是重要的、基本的社会关系,直接涉及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建设和谐社会必须高度关注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没有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就不可能有和谐稳定的生产秩序和社会秩序。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提高职工收入,改善职工生活,让职工在和谐劳动关系中增强职业稳定感、事业归属感、创业使命感,就能充分调动起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为我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谋求经济长远发展主动权,形成长期竞争优势,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劳动关系和谐的企业才具有生命力,在此基础上才能建立起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要求发展和谐的劳动关系,广泛调动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实现生产者和经营者、劳动者与建设者和谐相处、平等合作、互利共赢。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协调劳动关系矛盾的迫切需要。当前我国劳动关系总体是协调稳定的,但由于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关键时期,经济关系、劳动关系日益市场化、多样化和复杂化。只有妥善处理劳动关系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通过协商协调方式解决劳动争议,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才能巩固社会政治和企业的稳定。

三 我国劳动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劳动者权益受侵害的情况仍较普遍,社会保障存在偏差。由于单纯注重经济增长和企业效益,劳动者权益被侵害现象仍时有发生。劳动合同签订率低、期限短、内容不规范;最低工资保障制度没有得到全面执行,拖欠工资现象仍时有发生,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尚未形成;社会保险覆盖面窄、统筹层次低,欠缴保险费现象严重;劳动保障监察力度不足,劳动争议处理周期长、效率低。

1.劳动法律法规不健全,有法不依或者蓄意规避法律

劳动法律制度及机制建设,无论是从数量还是从质量上,都远远不能满足要求。除《劳动合同法》和《工会法》外,其他的《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集体合同规定》和《工资集体协商办法》等以行政条例、规范、命令、通知等形式存在,立法层次低,而且相关规定过于原则化。面对已经颁布实施的有关劳动关系的法律、依然有大量的企业或者个人在劳动关系运行中不遵守法律法规,或者有意规避法律。“强资弱劳”的格局使得用人单位往往凭借其强势地位,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以规避法律责任,为以后劳动关系的运行埋下了隐患,妨碍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

2.缺乏民主通畅的利益表达渠道

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三方协商谈判制度很少发挥作用。国际上通常采用由工会、雇主和政府组成三方,共同协调劳动关系、处理劳动关系中的有关问题。政府、工会和企业三方协调机制在我国起步较晚,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制度网络。工会作为三方协调机构之一,存在着主体缺位、独立性差、代表性不强等问题,企业对其信任和支持度不高。工人缺少用集体的方式为自己争取合法利益的机制,也因此缺乏化解矛盾的缓冲机制。

3.政府职能部门对劳动关系监管调控的效率低

我国的现行劳动仲裁制度过于诉讼化,但是仲裁行为非行政又非司法,一裁二审的强制仲裁制度客观上促使劳动仲裁的裁量向法院看齐,仲裁行为的权威性受到挑战,影响效率。

四 “十二五”时期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路径

1.充分发挥政府在协调劳动关系中的主导作用

政府应该在协调劳动关系中发挥充分作用,加强劳动政策的制定及加强劳动法制化建设力度,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法律制度体系;建立健全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并为全体劳动者建立一整套包括职业培训、就业服务和失业保险的就业保障体系;通过劳动监察、劳动争议处理和三方协商机制对劳动关系进行介入和干预。

2.坚持国家统合、强化劳资自治的劳动关系调节模式

国家统合模式的特点是政府在劳动关系调整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限制雇主组织和劳动者组织,利用劳动法律法规对个别劳动关系进行调整。劳资自治模式更像是一种市场调节机制,通过工会(劳动力卖方组织)和雇主或雇主组织(劳动力买方组织)根据市场环境、经济状况等来决定劳动力买卖的价格(工资)、劳动条件等。在坚持国家统合、强化劳资自治的劳动关系调节模式的基础上,加强对工人培训和工会的改革,强化工人的劳动力市场主体地位和工会对工人的代表和维权能力。

3.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提高劳动执法成效

《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规范劳动关系法律法规的相继颁布和实施,标志着国家对劳动关系的管理逐步纳入法制化轨道。但有的地方政府在劳动执法过程中严重偏向企业而牺牲劳动者利益的行为,这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目标是相悖的。因此应该在进一步加强劳动立法,制定、完善与劳动关系调整相配套的行政规章和政策文件基础上,不断提高劳动执法成效,强化劳动保障执法力度,加大对用人单位执行劳动法律、法规情况的监督检查。

4.进一步完善劳动关系机制建设

第一,建立良好的矛盾疏导和预警机制。建立良好的矛盾疏导机制以保持劳资关系的和谐运行。建立良好的预警机制是指通过运用各种措施,及时掌握产生劳动争议的诱因,预防和处理各类突发事件,预防或避免劳动争议,维护和调整企业劳动关系,实现劳资稳定;第二,积极发挥企业、政府、工会三方协调机制。三方协调机制是市场经济国家调整劳动关系的重要手段,是我国劳动关系调整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协调劳动关系的有效途径;第三,建立有效的利益表达机制和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形成一个劳资利益双方共同的利益目标是协调劳动关系的关键。

5.强化企业经济民主,加强人力资源管理道德建设

企业经济民主是指企业劳动者通过参与管理和利润分享,实现对经济过程不同程度控制的一种制度安排。设法在提高职工参与经济民主建设意识、实施利润分享、积极合作和共同治理等方面不断完善,是构建我国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现实途径。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道德有利于规范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行为,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增强企业在人力资源上的竞争力。企业应该设立道德管理专业机构,建立健全的、公平公正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体系,大力推进积极的企业伦理文化建设,从而不断完善人力资源道德建设。

参考文献

[1]张鸣起.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企业和谐发展[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0(12)

[2]葛德泉.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几点思考[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1.25(3)

[3]乔健、郑桥、余敏等.迈向“十二五”时期中国劳动关系的现状和政策取向[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1.(3)

[4]夏明月、刘铂文.和谐劳动关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耦合[J].山东社会科学,2011(4)

[5]周春梅.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困境与对策[J].南京社会科学,2011(6)

[6]沈琴琴.全球化下的劳动关系调整路径变化及其启示[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1.25(3)

[7]田松青.当前我国劳动关系调整模式探析[J].前线,2011(6)

[8]宋成一.我国企业劳动关系失衡探析[J].企业经济,2010(9)

[9]沈文玮.企业经济民主: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途径[J].江苏商论,2011(3):148~150

[10]高巨涛.浅议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J].中国经贸导刊,2011(13)

上一篇:征地农转非人员就业问题研究 下一篇:我国冰雪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对策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