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管理到科学管理

时间:2022-10-18 01:28:33

经验管理到科学管理

经验管理的风险

在中国过去几十年市场经济培育的过程中,由于法制体系的缺失,监管机制的漏洞,造就了一大批凭经验做事、靠悟性管理而有所收获的既得利益者。这一部分人群的标杆作用主要就是在彰显凭借经验就可以成功,或者说凭借过往的经验与悟性,“我们已经成功了,所以今后我们一定还会成功”。然而市场也教会了我们,包括国家监管体系的不断健全,市场游戏规则的健全,人们商业思维模式与消费者维权意识的健全,使得现在的商业环境已经过渡到了从单因素竞争到系统平台竞争的时代。

应该说,中国中小企业的经理人使用与评价、培育方面,有很多还没有培育好就被迫走向了市场化。常见的问题主要是分工不明确、站位不准确、跑位不精确等问题,具体表现为角色定位的模糊――越位、错位与缺位。

现实中,经验管理主要表现为:

能人经济。就是谁有本事,谁有关系,就以谁为核心来配置资源的商业运作模式。可能在前期比较管用,但是,随着经营的延续风险很大。

超人管理。主要集中表现在那些主要从基层干起来的“业务精英”管理者类型。由于自己已经习惯了什么事情都亲力亲为,总觉得下属做事情不到位,不放心,不敢授权与分权,就是授权也不放权,总习惯于越权亲自冲到前线。

还有一种很常见的表现就是,管理者很喜欢按照自己的游戏规则来做事情,而不是按照企业的游戏规则来做事情。惯用的思维就是,“我过去就是这样做的,或者说我已经习惯了这样做,”习惯扮演成功者或者英雄的角色。

经验管理与科学管理的区别

市场在变,客户在变,甚至是自我的感觉也再变,如果管理模式不变,肯定是“刻舟求剑”了。经验管理与科学管理之间,存在三大区别:

随意性与规范性。想到哪,做到哪;想做什么承诺,先做什么承诺等等,这些都是很显性化的管理者的随意性。我们在企业管理过程中经常探讨的人治与法治的问题,其实就是随意性与规范性的问题。

零散性与系统性。一个科班出身的管理者与非科班出身的管理者,最大的区别就在于管理思维与技能的零散性与系统性。没有受过正规企业管理培训的管理者,很可能考自己的经验与悟性在某一个或者几个点上比较擅长,但是却很难在更多的方面构成结构化的平台与系统,基本上难以固化构成体系,可持续性较差。

局限性与宏观性。经营与管理过程中的短视行为,不了解行业发展模式、产业的发展趋势,仅仅只是知道自己企业的现在的商业模式,都是视野的局限性的问题。一个企业的管理者,如果没有宏观的视野,很难想象企业有没有发展的未来。

基于我们多年的研究,我们认为一个能够满足未来发展的企业管理者,至少要具备以下三个最核心的条件:一是宏观的视野;二是结构化的能力;三是数字化的导向。

实现科学管理的路径

作为管理者,你和管理对象每天都必需面对的事实――管理的转型与变革。作为经验管理风险很大,可持续性很差。作为解决管理问题的方式只有两种,就是管理的科学与哲学,也就是管理的价值观与具体操作的方法论。

第一阶段:打造管理桶底,搭建承载力――找准从经验走向科学的起点。基于各岗位最核心的胜任力模型,打造管理者最基本的管理平台的桶底。管理桶底的打造,练好基本功,搭建承载力,才能够站得稳、走得远。

作为企业的管理人员,岗位胜任力培养主要就是职业化履职能力养成的问题。具体养成的路径,我们认为主要分为角色定位与应知应会两个逻辑严密又密不可分的模块。同时,基于管理者基础平台的普遍缺乏,必须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学会基于岗位胜任力来打造管理能力平台,实现以下的良性循环:个人管理――制度管理――系统管理――文化管理――自我管理。

第二阶段:重规范化制式训练,更重日常实践养成,导入配套的岗位管理体系――在针对性的规范培训的基础上解决培养的持续性、有效性。牧灵惠达“MTP计划”第一阶段培养计划,主要是基于牧灵惠达管理者胜任力模型来展开。该计划的第二阶段,主要是要帮助各位企业管理者在完成岗位胜任力模型训练的基础上,导入、建立健全各所在企业的“岗位管理体系”。具体分为:岗位入职体系、岗位评价体系、岗位培训体系、岗位配套(制度)体系,涵盖企业管理者使用与评价,培训、培养与开发,配套工作机制/制度、养成环境与文化等方面。

上一篇:“汉卡”推手金源信 下一篇:升腾之路 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