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培养中职学生的交流能力

时间:2022-10-18 01:13:56

浅谈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培养中职学生的交流能力

摘要:学习任何一种语言都是为了与人交流。所以,在英语的教学中就不能避开提高学生交流能力的问题。本文以笔者多年从事一线教学的经验为基础,从兴趣、环境和副语言手段三个方面来研究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培养中职学生的交流能力。

关键词:英语教学;交流能力;兴趣;环境;副语言手段

课题来源: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农村中等职业教育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实践与研究”课题[课题编号:XJK011CZJ011]成果。

作者简介:赵健华(1963―),女,湖南省衡南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教师,研究方向:中职英语教学。

一、前言

“交流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的概念由美国社会语言学家D・海姆斯(Dwell Hymes)于1971年首先提出。所谓“交流能力”即指在具备一定的语言能力的基础上,根据具体的交流语境、对象、话题和目的等,采用恰当的会话技能和交流策略来进行与人交流的能力[1]。语言能力作为基础,必然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环。而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当仁不让地成为了国际交往的基石。

国内开展大规模英语教学已有几十年的时间,这期间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各级学校的在校学生均投入了大量时间、金钱在英语学习上。然而据新华社援引上海外国语大学的相关研究表明,在所有学英语或其他外语的人中,真正能学会一门外语并能用外语流利表达、无障碍“跨文化交流”的,最多也不会超过5%。一方面是巨大的投入,而另一方面却是乏善可陈的成果,这让中国数以亿计的学生以及几乎代表整个中国社会的学生家长们头疼不已。笔者也是这万千学生家长的一个,再加上20多年的中职英语教学经历,使得笔者对这一现象有自己的看法。

二、激发兴趣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兴趣也已经成了老生常谈,但是真正有用的方法却很少。原因是大多数方法都是想当然或者根据少数教师自身经验总结,而忽略了当前各种学校师资力量和学生素质的差异。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才能事半功倍。而要激发学生兴趣自然就要从中职学生这个群体的固有特性出发。

首先,中职学生活泼、好动,乐于接受有趣的、新奇的事物。这就要求教师开展多样新颖的活动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在设计活动的过程中切不可以己度人,将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强加给学生,让学生产生排斥抵触情绪,而应该让学生在玩中学,在用中学,将枯燥的语言现象融入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中。实践证明:在轻松的氛围中,学生很少会感到紧张,且更乐于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而达到提高交流能力的效果。

其次,中职学生常年在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的环境中生活,很多人对于呆板的课堂教学,产生了极大的抵触情绪,这个时候如果根据授课内容将授课地点转移到室外,如教授体育名词的时候将学生带到操场上,让学生摸着篮球来记“basketball”,效果肯定要比在草稿本上抄几遍强。开放的环境也使得学生更乐于交流,而在与老师和同学的交流中往往能够使交流能力得到很大提高。最后,兴趣的培养是一个由内而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能引导,并提供一系列方便学生学习的措施,如帮助学生在课余时间观看英语原声电影甚至是NBA比赛。利用已有的兴趣激发他们对英语交流的兴趣,而这些原有的兴趣往往就是以后他们用英语交流的话题。

总而言之,只有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式才能真正意义上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中职学生英语交流能力。

三、营造小环境

营造英语学习环境已经是老生常谈了,但是这里笔者要说的并不是普遍认为的大环境,而是课堂教学小环境。在汉语文化氛围中试图营造说英语的大环境是不现实的。并且那些强制在教室宿舍说英语的行为不仅不能收到效果,反而容易引起学生对英语的反感。教师要在课堂内外营造的是一个学生敢于说英语,乐于说英语的教学小环境。

Horwitz[2]等研究发现,焦虑感在外语学习者口头与人交流时最为强烈。由于学生口语能力比较低,因而普遍存在自卑心理。由此而导致的紧张和焦虑对学生练习口语产生负面影响。而教师则要帮助学生克服这种焦虑,给学生自信,让他们敢于说出口。适当的激励措施和心理暗示是必不可少的手段,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用掌声代替嘲笑声。允许学生犯错,甚至是鼓励学生犯错。适当的时候模仿一下成功学演讲大师的激励方法也并无不可。

而要让学生乐于说英语则需要利用年轻人的表现欲,让大家在突破开口的心理障碍之后认识到人前大胆地说出口是一件很自豪的事情,从而让学生踊跃发言。当然,每堂课留出让学生自由表现的时间是必不可少的。最开始以作业的形式布置下去也是可以接受的,但切记不要冷场,以免让台上的学生尴尬,同时也给想上台的学生泼了一盆冷水。

四、培养副语言手段

副语言手段也称辅助语言,是指非言语交流的一种手段。它包括各种用声音或符号表现但又是非言语性的交流动作。这些副语言能表达特定思想、情感或其他信息[3]。

副语言手段是与人交流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50年代的一位研究肢体语言的先锋人物阿尔伯特・麦拉宾发现。即一条信息所产生的全部影响力中7%来自于语言(仅指文字),93%则是通过肢体语言、语调、停顿等副语言手段来达到的。而在英语基础薄弱的中职学生中,副语言手段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副语言手段的培养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英语交流能力,同时对其用汉语交流也同样适用。这就在相当程度上提升了学生与人交流的信心和欲望,从而反过来提高英语语言的交流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副语言手段所表达的含义有可能不一样,甚至是完全相反。例如,我们熟知的“点头yes,摇头no”在印度等国就是完全反过来的。教师在教学要注意提醒学生这些存在差异的地方,从而极大地发挥副语言手段在帮助学生提高与人交流能力上的巨大作用。

五、结语

英语学习的方法不胜枚举,但笔者相信最具普适性的方法往往是最简单的,也往往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兴趣的激发、小环境的成功营造和副语言手段的培养就是容易被忽视的简单方法。笔者相信只要广大中职学校英语教师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采用上述三种方法,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大纲》中“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和职业场景中的英语应用能力”就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参考文献:

李金红.大学生英语交流能力培养途径 .武汉化工学院学报,2006(5).

Horwitz,E.K.,Horwitz,M.B.,

&Cope J.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 Anxiety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1986(70):125―132.

万玉兰.论商务交往中的非言语与人交流在语境中的核心地位 .企业经济,2006(11).

上一篇:民办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之探索和创新... 下一篇:职校教学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