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务重组准则的合理性分析

时间:2022-10-18 12:07:52

债务重组准则的合理性分析

摘要:我国1998年颁布《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要求对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情况下进行的债务重组以公允价值为基础进行会计处理,导致很多企业利用债务重组进行利润操纵。为防范企业利用债务重组进行利润操纵,财政部于2001年对债务重组准则进行了修订,采用账面价值为基础进行债务重组的会计处理,并且不再确认债务重组收益,由于这种处理方法难以从根本上防范企业的利润操纵,财政部在2006年进行了债务重组准则的第二次修订,重新采用公允价值为基础进行债务重组的会计处理。本文在对2001年的债务重组准则(原准则)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新债务重组准则的合理性,并指出了新准则在具体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新债务重组准则 债务重组 公允价值 合理性

一、原债务重组准则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分析

(一)公允价值计量 2001年颁布的债务重组准则(以下简称“旧债务重组准则”)放弃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虽简化了会计实务操作,但却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一是不以公允价值为计量属性容易虚列资产,使会计报表不真实。目前我国企业进行债务重组,绝大多数债权人都做出了让步,即在以非现金资产或以债务转为资本清偿债务时,资产价值一般都低于债务账面价值。而债权人按债权的账面价值入账,则使所接受的资产的价值提高,即在重组日到期末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期间虚列了资产价值,尤其当债务的账面价值远高于非现金资产或股权的实际价值时,债权人大规模虚列资产,容易使报表使用者产生误解,也不符合谨慎性原则。二是给债权人操纵利润提供机会。当以非现金资产或以债务转为资本清偿债务时,债权人按债权的账面价值入账,可能为债权人操纵盈余提供机会。债权人在重组过程中做出了让步,发生重组损失却又不能计人债务重组损失,而必须计人资产的价值中,债权人就可能通过其他方法来弥补这一损失。三是不以公允价值为计量属性削弱了债务重组会计的合理性。一方面,根据货币时间价值理论,等量货币在不同时点具有不同价值,折算到同一时点才具备直接的可比基础。而准则将债务人将来应付金额直接与债务重组时的债务账面价值进行比较,致使该债务重组会计缺乏合理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在债务重组会计中,债权人的重组损失与债务人的重组收益存在一一对应关系,债权人确认的债务重组损失与债务人确认的债务重组收益在量上是等同的。而否认以公允价值为计量属性从量上影响到债权人的债务重组损失和债务人的债务重组收益,由于企业所得税的存在,使公允价值概念在企业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能够产生税收转移效应。无论是基于理论还是实际运用,不以公允价值为计量属性必将对债务重组会计的合理性产生影响。四是不以公允价值为计量属性容易使债务重组在实务操作中陷入困境。以修改债务条件的债务重组为例,由于未采用公允价值对债务人将来应付金额进行适当折现,使相同的会计处理反映性质不同的债务重组情况,其会计处理不能与性质不同的债务重组条件形成合理对照关系,不利于真实反映债务重组客观实际情况,致使债务重组会计实务操作难以把握。

(二)重组收益确认 旧债务重组准则规定债务重组收益绕过利润表直接进入债务人的所有者权益项目。判断债务重组收益是否应该绕过利润表直接进入债务人的所有者权益项目,要看其经济实质。从本质上讲,债务重组收益属于交换资产而产生的收益,而债务重组业务并非企业的经营性业务,只是偶发性事件,应归属于非经营性损益,列作营业外收入。另外,按照税法规定,债务重组收益属于企业的应税收益,须计入企业的应纳税所得,计算并缴纳企业所得税。而资本公积从本质上讲是企业所有者投资的一部分,具有资本属性,而债务重组收益并非资本增值,将其确认为资本公积,混淆了收益与资本的界限。将债务重组收益确认为资本公积,虽然可以防止债务人利用债务重组操纵利润,体现了会计核算的稳健性原则,但却不能客观反映债务人的经营成果。债务重组收益是企业收益的组成部分之一,理应计入企业的经营成果。要客观地反映债务人的经营成果,必须将其作为收益直接或分期地计人利润。并且,将债务重组收益确认为资本公积不符合税法的有关规定,必然会减少债务人的应纳税所得,最终导致国家税收的流失。

二、新债务重组准则合理性分析

(一)新债务重组准则范围缩小 债务重组是指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法院的裁决同意债务人修改债务条件的事项。新准则定义为:债务重组是指债务人在发生财务困难的情况下,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法院裁定做出让步的事项。旧准则范围较广,不仅包括债权人做出让步的债务重组,还涉及债权人未做出让步时的债务重组,即不论债务人是否处于财务困难或清算状态,也不论债权人是否做出让步,只要修改了债务条件的都视作债务重组。新准则对债务重组的范围做出明确限制,突出了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前提及债权人最终做出让步的业务实质,这一前提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企业滥用新准则,以不当债务重组利得调节企业会计利润的违规行为。新准则突出了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前提和债权人最终让步的业务实质。债务人没有发生财务困难时发生的债务重组的会计核算,其实质属于捐赠,使用其他准则;企业破产清算时发生的债务重组,属于非持续经营条件下的债务重组,非持续经营条件下的债务重组不属于债务重组准则涉及的范围,其会计处理由相关会计规范予以规定。在企业进行公司制改造时,情况较为复杂,其债务重组无论是否属于持续经营,准则也不予涉及;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时所进行的债务重组,如果债权人没有让步,而是采取以物抵债或诉讼方式解决,没有直接发生权益或损益变更,不涉及会计确认和披露,也不必进行会计处理。只有在让步的情况下才是新准则规定的债务重组,适用债务重组具体准则。同时,新准则定义中将原来表述的“法院的裁决”改为“法院的裁定”,语言表述更为严谨规范。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规定,法院一般做出的是判决和裁定,行政机关和仲裁机构可以做出裁决。

(二)新债务重组准则引入公允价值概念 相对于历史成本信息,公允价值信息更多地反映了市场对企业资产或整体价值的评价,符合资产负债表观,更具相关性,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对未来做出合理预测和正确决策。我国1998年制定债务重组准则时就引进了公允价值,但当时应用公允价值的条件不成熟,所以后来修改债务重组准则,放弃了公允价值计量。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地位的确立,证券市场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完善,在强化公司治理,提高运作透明度,清理违规行为,构建上市公司综合监管体系方面有了很大进步。加入WTO以后,大量外国资本涌入我国,金融衍生产品交易活跃,产生了数量众多、特征各异的衍生金融工具,如期货(Futures)、期权(Options)、远期合约(Forwards Contract)、互换(Swaps)等。由于衍生金融工具不要求初始净投资,或要求很少净投资,只有公允价值才能对其进行准确的确认和计量。FAS133中指出,公允价值是计量金融工具最佳的计量属性,对衍生金融工具而言,公允价值是

唯一计量属性。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助于公允价值应用的环境已初步实现。

新债务重组准则将原来因债权人让步而导致债务人被豁免或者少偿还的负债计入资本公积的做法,改为将债务重组收益计人营业外损益;对于实物抵债业务,引进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并详细规定了可能产生损益的债务重组的各种情况:债务人应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实际支付现金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债务重组利得,计人当期损益;债务人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的,债务人应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转让的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债务重组利得,计入当期损益;当债务转为资本,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股份公允价值总额之间有差额,也可产生损益;修改其他债务条件,使得重组债务的前后入账价值之间存在差额,也可产生损益。如果用于抵债的资产没有活跃的交易市场,可以通过评估确定其公允价值,如果双方是非关联方,双方的协商作价也可视为公允价值。执行新的债务重组准则意味着一些无力清偿债务的公司,一旦债权人让步,获得债务全部或者部分豁免,其收益将直接反映在当期利润表中,可能极大提升每股收益水平。

(三)新债务重组准则会计处理合理性研究 新旧债务重组准则在会计处理上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债务重组损益处理上的不同,以及相应计量方法上的变化。

(1)债务人的会计处理。新准则规定对于债权人的让步,确认为债务重组利得,计入当期损益,并按各种不同的债务清偿方式分别进行会计处理。一是以现金清偿债务的,债务人应将重组债务账面价值与实际支付现金之间的差额确认为重组利得,计人当期损益。二是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的,债务重组利得以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来确定,债务人应将重组债务账面价值与转让的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资产转让损益,计入当期损益。三是将债务转为资本清偿债务的,按股份面值确认为股本,股权公允价值与股份面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资本公积;重组债务账面价值与股权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债务重组利得,计入当期损益;债务转为资本时可能发生的一些税费(如印花税),在发生时计人当期损益。四是修改其他债务条件的,债务人应当将修改其他债务条件后的债务公允价值作为重组后的债务人账价值,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重组后债务的入账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债务重组利得,计人当期损益;修改后的债务条款如果涉及或有应付金额(旧准则中称或有支出),且该或有应付金额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中有关预计负债确认条件的,债务人应将该或有应付金额确认为预计负债,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重组后债务的人账价值与预计负债金额之和的差额确认为债务重组利得,计入当期损益。

新准则对抵债资产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在计人当期损益时,分别下列情况处理:抵债资产为存货的,视同销售处理,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规定,按存货公允价值确认商品销售收入,冲减已提资产减值损失,同时结转商品销售成本;抵债资产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冲减已提资产减值损失,其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营业外收入或营业外支出;抵债资产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其公允价值和账面价值的差额计人投资收益。旧准则对债务重组利得确认为资本公积,新准则将债务重组利得确认为当期损益。前者限制了企业利用债务重组操纵利润的可能性,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公平规则,并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后者则肯定了企业可能借助债务重组获得巨额利润。对一些上市公司而言,一旦债权人让步,债务被全部或部分豁免,上市公司获得的利益将直接计人当期损益进入利润表,可能极大地提升其每股收益水平。债务重组利得处理的变化反映了国家对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中获得良性发展的重视,虽然部分企业可能利用准则确认债务重组利得提高利润,但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推进,“一股独大”不会继续维持,法人治理结构以及关联交易等相关规则也会逐步健全,利用债务重组粉饰报表已不可能持久。同时对于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的,旧准则中极力回避公允价值,新准则明确使用以公允价值计量非现金资产,这既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也与国际会计惯例保持统一,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全球化趋势。

(2)债权人的会计处理。新准则规定,债权人在债务重组中发生的损失虽然也计入“营业外支出”,但有明显变化:一是将旧准则中“重组债权的账面价值”改为“重组债权的账面余额”,这一改变明确了债权人对重组债权已提减值准备的应当先将差额冲减减值准备,减值准备不足以冲减的部分,计人当期损益,虽然在实际账务处理中没有什么差异,但处理的理论依据却发生了变化,即对债权人而言。应首先确认坏账损失而后确认非常损失,因为坏账损失是企业正常经营活动的一个风险因素。二是债务重组中债权人所获得的非现金资产,均以公允价值入账。

三、新债务重组准则的应用分析

(一)关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新债务重组准则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为了确定公允价值,企业在进行债务重组时,政府物价部门可协同工商及市场管理部门,定期在有关报刊或电视广播上公布活跃资产的市场价格,为确定债务重组的公允价值提供依据;监督、审核重组双方公允价值的确定,保证会计信息的权威性、公正性和真实性。实践中可以将非现金资产有活跃市场的应按市场价格入账;上市公司的股权应比照西方通行做法即以重组日前三个月的股价的加权平均值作为转股依据,同时可订立附加条款,若转股后短期内出现股价大幅下跌,债权方有权要求赔偿;对于没有相应活跃市场的非现金资产,应考虑按双方协商价并结合资产评估的数据入账;非上市公司的股权可比照非现金资产处理,并考虑附加一些期权条款,如债务方经营不善、扭亏无力,债权方有权干预其生产经营、投资、利润分配等活动,这些措施都是为保障债权方的合理利益。对于数额巨大的重组活动,可考虑由中介机构如投资银行来承担。作为独立的中介机构,可以避免重组中因信息不对称或是地方政府行政干预带来的价格扭曲、国有资产流失,也可以降低重组成本。

(二)关于债务人债务重组收益 债务重组准则规定债务人的重组收益计人当期损益,即计入“营业外收入”。笔者认为,这种做法可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借债务重组操纵利润的问题,建议债务重组收益应根据其金额大小不同,接或分期计入企业损益。对金额较小的债务重组收益,直接计人当期损益。这种处理方法虽然会对债务重组当期债务人的利润产生影响,但由于金额不大,债务人无法据此操纵利润,而且这种会计处理方法简便易行。对金额较大的债务重组收益,分期计入企业损益。这种处理方法既可以避免债务人不同期间的利润因债务重组而产生大幅波动,又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债务人利用债务重组操纵利润的行为,同样符合会计核算的稳健原则。具体的会计处理方法是:对金额较大的债务重组收益,重组时先计人“递延债务重组收入”账户的贷方,分期确认收益时,再从该账户陆续结转至“营业外收入――债务重组收益”账户的贷方,计入当期损益。如何判断债务重组收益的金额大小以及确定分期确认债务重组收益的期限,要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而定。国家有关部门可为此制订一些参考性规定,在一定范围内由企业自主判断和选择,

也可由国家对此做出统一规定。

(三)关于债权人债务重组损失债务重组准则对于债权人在债务重组行为中的损失,认为是企业偶发的债务重组经济事项而发生的损失,属于与其日常经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损失,应在“营业外支出”科目下单独设置“债务重组损失”明细科目加以核算。笔者认为债务重组损失不应计人“营业外支出”科目。首先,债务重组损失与坏账损失在本质上有相同之处,即均为企业在未能收回债权的情况下发生的经济损失。事实上可以将债务重组损失视为坏账损失的提前确认,两者存在可转换性。其次,将债务重组损失计人营业外支出,也不符合国际惯例。美国第]5号财务会计准则规定,债权人在债务重组中发生的损失,应当归类于正常业务,而不应归类于非正常业务。综上所述,债务重组损失应比照坏账损失处理更为妥当,即将其作为正常项目在管理费用中列支,同时在报表附注中充分披露。

(四)关于或有支出处理方法 债务人将或有支出完全包括在将来应付金额中,虽然符合谨慎性原则,但不符合客观性原则,其合理性受到质疑是理所当然的,因此债务重组准则指出可能要确认“预计负债”。笔者认为,为使债务重组中的或有支出得到更为合理、充分的反映,应根据或有事项准则的原理,采用与其他或有事项一致的方法进行处理。首先,参照《企业会计准则一一或有事项》的方法,对或有支出发生的可能性进行判定。根据企业现时的和预测的将来的财务状况,将或有支出在将来发生的可能性分为“基本确定”、“很可能”、“可能”以及“极小可能”等情况,其相对应的概率区间与或有事项准则保持一致。其次,根据或有支出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分别进行处理。对或有支出在将来发生的可能为“基本确定”的情况,应采用现行方法,直接将或有支出包括在将来应付金额中。处于“基本确定”这一概率区间的或有支出,债务人在将来偿还的义务是不能或者说基本上不可能回避的,其符合现行负债的定义,因而可以将其确认为一项负债。对或有负债在将来发生的可能性为“很可能”的情况,债务人应根据或有事项准则的处理方法,按或有支出将来发生的金额,单设“预计负债一一债务重组”科目进行反映。对或有支出在将来发生的可能性为“可能”和“极小可能”的情况,根据或有事项准则,对这一部分或有支出不予以确认,只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再次,对或有支出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进行披露。结合或有事项准则和债务重组准则,企业对其包含在将来应付金额中的或有支出应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加以说明;未作为负债加以确认的或有支出的金额应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进行披露,说明其金额大小及其理由;已经单列“预计负债”科目反映的或有支出在会计报表中已经得到充分反映,不需要在附注中进行披露。

上一篇:上市公司现金股利信号假设实证检验 下一篇: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体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