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利剑斩断内幕交易黑手

时间:2022-10-18 09:14:59

监管利剑斩断内幕交易黑手

进入2007年夏天的中国股市,正呈现前所未有的炽热。在股指所向披靡之际,在“一夜致富”的各路神话背后,一场股市“瘟疫”也在日益蔓延。

9月5日, 中国证监会党委副书记、副主席范福春在证监系统内部培训班讲话中指出,近一段时期以来,证券市场十分活跃,违法违规现象有所抬头,内幕交易案件增多,操纵手段花样翻新,严重扰乱市场秩序,损害广大投资者利益。

来自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的监测报告显示,当前证券市场的违规违法行为,主要集中在内幕交易、市场操纵、不公平披露等几个方面,内幕交易更是下一步监管的“硬骨头”。“一个值得强烈关注的问题是,国内许多人并不认为利用内幕信息进行提前交易、赚取利润是在犯罪。况且,这种违规的成本太低。”有业内专家指出。

内幕交易的泛滥正在中国股市上演“天下无贼”式的闹剧,监管层如何寻找应对之道?股权分置改革解开了存在于中国股市15年之久的“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这一痼疾,但并未降低上市公司高管层与二级市场投机者进行内幕交易的频率。随着大牛市的到来,各种利益主体的投机躁动更加明显。

一份来自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报告《后股权分置时期上市公司监管对策研究》指出,“股改后,由于所有股份均可流通,减少了原有通过控制流通盘操纵市场的可能;但是随着原有控股股东股份可流通,市场上占控制地位的流通股持有人增加,使这些大股东利用控制地位操纵市场有了可能。”

由于大股东在决策和获取信息上的优势,以及持股数量巨大带来的利益更大,大股东参与内幕交易的可能性也在加大,因此全流通后内幕交易可能更加严重。同时,在新的国资监管架构下,委托―链条很长,信息传递的内部环节很多,信息保密工作的难度很大,很难避免内幕交易。

在国企并购重组频繁、国资委对国有股权变动实行事前动态监管的背景下,问题则更加严重。融资融券制度的实施和其他金融衍生工具的推出之后,上市公司大股东内幕交易的手法还将更具多样性和隐蔽性。随着市场结构的变化,机构投资者的地位和影响不断上升,上市公司选择性信息披露的现象将非常突出,大股东与机构投资者合谋进行市场操纵和利益输送的可能性也在增加。

相比上市公司高管的内幕交易行为,基金经理受到的诱惑更多、也更频繁,因而情形也相当严重。5月16日下午,上投摩根了对其基金经理唐建的内部查处结果,称公司已接获中国证监会就该公司基金经理唐建调查初步结果的有关通知,唐建本人也对违规事实承认不讳,当天即被公司除名。这也是自基金黑幕之后,首例被公开处理的基金经理。时下,一些公募基金经理频繁离职去私募或归隐,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借机逃脱随之可能的调查。

比起基金业,证券公司的内幕交易情况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上一轮证券公司的综合治理中,券商多倒自“庄股模式”、挪用客户保证金、委托理财,内部的“老鼠仓”亦是反噬券商的内在原因之一。但至今在券商界未有类似案例曝光,券商内外也对此颇不以为意,显示出新一代券商并未真正摆脱既往的行为模式。

2006年广发证券的借壳上市计划,导致S延边路(000776)股价异动,被广泛认为存在内幕交易;甚至有消息称,广发证券一些涉案高管亲友购买S延边路达200万股。广发证券原董事长董正清也受到监管部门调查并被迫辞职,目前,这一广受关注的事件仍未有定论。

值得一提的是,在后股权分置时代的中国股市,呈现高发势态的内幕交易正在从个人违法犯罪行为向单位违法犯罪行为方向转移。这将给小股民们带来双重危害。一方面,机构之间在内幕交易的合作直接损害了其他投资者的正当利益,另一方面,由于往往依赖市场传闻与内幕消息进行投资决策,处于内幕消息传递末端的小股民还有可能成为内幕交易中的最终“接棒者”。

来自中国证监会的消息显示,目前相关部门已经建立起一套多层次联动快速反应查处机制,从交易所、稽查局、派出机构到各业务部门,互通情报、互相配合。市场部、上市部甚至机构部都有专门的配合违规交易调查的部门或者人员,大家各有分工,如果属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方面的就交由上市部负责,如果是操纵市场的就由市场部负责,而涉及到券商借壳的,则由机构部给予配合。

值得欣慰的是,监管的利剑正在斩向内幕交易的黑手。证监会已在法律规定的基础上,借鉴发达市场经验,针对目前市场情况,进一步制定了内幕交易和市场操纵的认定标准。《内幕交易认定办法》对内幕人的认定做了细化,补充了内幕人、内幕信息的范围,对当然内幕人、法定内幕人、规定内幕人和其他途径获取内幕信息者的举证责任进行了合理划分。《市场操纵认定办法》将一些典型的操纵手法,如虚假申报、抢先交易、蛊惑交易、特定交易、尾市交易操纵等行为纳入了认定范围。

上一篇:丛林法则与公平竞赛 下一篇:“500大”不等于“50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