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双证融通”的瓶颈与对策

时间:2022-10-18 07:15:48

高职院校“双证融通”的瓶颈与对策

摘 要:分析了我国高职教育实施高职教育学历教育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之间的联系,论述了“双证融通”的必要性,针对高职“双证融通”面临的瓶颈,提出了高职推行“双证融通”的对策。

关键词:双证融通;高职院校;瓶颈;对策

高职院校担负着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任,面对毕业生就业难和社会高技能人才紧缺的矛盾,必须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学改革,加大推行高职“双证融通”的力度,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高职教育的“双证融通”是指高职教育学历教育证书与通过职业培训过程获得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之间的一种融合、互认和融通。

一、“双证融通”的必要性

(一)“双证融通”是高职教育发展的方向

我国《职业教育法》第八条明确指出:“实施职业教育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同国家制定的职业分类和职业等级标准相适应,实行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完善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积极推进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资格认证工作。”由此可见,高职“双证融通”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双证融通”有助于推动和提升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

有特色才能有发展,有发展才能有生命力。高等职业教育是直接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它的生命力在于不断满足社会特别是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从根本上改变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学历轻技能,重结果轻过程,重选拔轻发展的观念,促使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培养出与众不同、深受社会欢迎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提升学校的办学特色。

(三)“双证融通”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增强就业竞争力

高职院校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既重视理论教学,又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能有效地克服专业过窄、教学计划呆板、人才培养模式封闭单一、忽视学生个性发展、适应能力差等弊端。通过学生亲身职业的体验,及时发现知识的不足和能力的缺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强了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就业水平。

(四)“双证融通”有助于提高和推动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

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和高职学历证书的“双证融通”,加强了学校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联系,密切学校与企业、行业的关系。学校可以从企业、行业获得大量来自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技术信息、需求信息和行业规范信息。借助“双证融通”,高职学院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围绕地方或行业发展趋势开展教学改革,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

二、高职“双证融通”面临的瓶颈

(一)就业准入制度执行不力,阻碍了高职“双证融通”的发展

我国虽然已颁布了《劳动法》和《职业教育法》,对规范用工行为和劳动力市场起重要的作用,但是国家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劳动准入制度,劳动力市场和用人单位还没有对就业者普遍提出必须具有职业资格的限制要求,劳动执法部门对当前违法用工企业的处罚不及时、处罚力度不够,导致劳动者不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同样可以就业的现象,影响了高职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积极性。

(二)职业技能鉴定质量管理不严,降低了“双证融通”的积极性

职业资格证书是就业的通行证,职业资格证书以其权威性和真实可靠性越来越被就业者和用人单位所认同。用人单位招聘人才,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持有职业资格证书人员。于是,在个别地方出现以经济效益为主,以牺牲鉴定质量换取职业技能鉴定的数量,鉴定搞形式,走过场,证书管理不力等现象。这种做法不仅降低了职业资格证书的含金量和可信度,而且使职业资格证书失去应有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使职业资格证书的社会认可度不高,从而降低了高职学院推行“双证融通”的积极性。

(三)职业资格标准开发落后于就业需求,影响了“双证融通”实行

伴随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快速发展,新型岗位和新职业的出现,目前一些职业(工种)的考核标准明显滞后,内容陈旧、狭窄,难以适应产业、行业、职业和实际生产技术技能发展的要求,无法适应企业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需要。高职院校新设置的专业有的无证可考,有的甚至没有国家职业标准,影响“双证融通”的实行。

三、推行高职“双证融通”的对策

(一)加大执法力度,落实就业准入制度

《劳动法》有关规定:“对于国家规定必须具备相应职业资格才能上岗的技术工种,如用人单位招收未取得相应职业资格的人员,劳动机构应依法查处,并责令改正”。针对用人单位“有证不用,有证无岗,无证上岗”的不规范用工行为,政府应制定切实可行的配套政策,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推行国家职业标准。同时,要采取有效措施调动行业和企事业的积极性,根据实际情况推进劳动预备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的实施,规范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行为。加大劳动监察力度,严惩违法、违章用工,把“先培训,后就业,先持证,后上岗”的就业准入政策落到实处。

(二)强化职业技能鉴定质量管理

一方面,劳动保障部门要按照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规定有关要求,对鉴定机构贯彻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有关法规、规章和政策,执行国家职业标准、考务管理以及证书管理等工作进行监督和检查;加强管理,对质量督导人员实行委派制,对职业技能鉴定所(站)实行年报年检制度,对考评人员实行聘任制;坚持“质量第一,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进一步完善职业技能鉴定质量保障体系,从制度管理、组织实施、队伍建设上严把质量关。另一方面,高职学院要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切实加强以就业为导向意识,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市场上需要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技术、工艺、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对学生的考核,在重视专业理论方面的同时,还应重视在实验室和实习场地进行实际操作技能,从而增加考核的权威性,提高社会的认可度。

(三)加强对职业标准的研究和开发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职业岗位的变动和岗位技术含量的不断提高,目前很多岗位已由单一技能型向复合技能型转变,原有职业资格考核的标准必须作相应的修补和开发。职业标准的修补和开发,要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根据职业的特性、技术工艺、设备材料以及生产方式等要求,有利于就业、岗位转变和再就业的实现,有利于复合型技能人才的培养。同时,应考虑职业资格标准的动态性、开放性和国际性,突出职业能力标准,使其适应生产技术进步、新职业和地方企业实际生产的需要。

(四)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及其他配套条件,加强实践教学

高职学院为适应职业资格认证的培训和考核的需要,要成立相关考试机构,根据专业技能鉴定要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制订培训计划、培训标准,准备各种鉴定培训资料,组织开展技能培训工作。同时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把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之中,将证书课程考试大纲与专业教学大纲相衔接,改进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学生技能训练,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顺利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五)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为了适应“双证融通”的教学需要,应当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加大对在职教师的培养力度。建设一支以“双师型”教师为主体,以高、中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为主体,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的“三主体”师资队伍,鼓励教师融入企业、行业,不断更新知识,不断学习新技术、新知识、新工艺。积极引进有生产经验、教学水平、科研能力和教学管理专长的高素质高学历人才。以保证“双证融通”,培养“强能力、高素质”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任务的需要。

总之,高职推行“双证融通”制度,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国家、社会和学校的共同努力。高职院校要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自觉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的需要,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培养更多更优秀的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闾志俊,庞德美.高职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衔接的思考[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03.

[2]刘铁铸,孙国文.高职教育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探讨[J].北方经贸,2006,12.

[3]张宏萍.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推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辽宁高职学报,2008,2.

上一篇:我国高校教师劳动力市场的薪酬分析 下一篇:卢作孚与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之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