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官方和民间美术教育的特征

时间:2022-10-18 05:21:32

唐代官方和民间美术教育的特征

摘要 唐代在时局统一稳定、经济繁荣的局面下,大兴文教,搜求整理图集,抄写精摹不辍,官方和民间都注重美术收藏和美术教育,形成官工美术教育体制。伴随佛教在唐代的盛行,大规模的图壁画寺活动,促进了民间画工美术教育的发展,呈现着多民族文化交流的气息。

关键词 唐代 民间美术教育 官方美术教育

每个朝代的艺术,都在不同程度上和当朝的统治者发生关系。秦汉以来的封建制度,突出了中央集权的作用,其主要的表现是形成了文汇艺术中心,引导艺术趋向,赞助艺术活动,制定艺术规范,它本身就可以构成一部精彩的历史。就唐代的制度来讲,自唐太宗开始,文教昌盛,重视典藏,书尚楷法,学有制度,是唐代官方美术教育的基本特征。其学校书法教育体制的完备,对后世产生了主导大局的影响。另一方面,随着隋唐弗教的继续盛行,大规模的图壁造寺活动,促进了民间画工美术教育的发展,形成了以粉本为主要媒介、以合作画壁为主要手段的师徒传带教育形式。

一、民间工匠阶层里,由于文化素质和绘画活动性质的不同,形成了以粉本为媒介、以师徒合作亲授为主要手段的工匠美术教育形式,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随着隋唐佛寺、石窟的大量修建营造,绘画、雕刻、塑造等手工艺匠成为流行的营生,行业竞争开始出现。民间画工行会组织也应运而生。画行的基本机制是保证同业行侣集团的共同利益,调节行内上下关系以及画行与画行之间的矛盾、利益、人事等关系。同时,也是其有组织的师徒、尊卑关系在画行内部产生技艺传授和师法的教育机制,从而出现了行会制度下的民间画工塑工美术教育形制,成为唐以后民间美术教育的重要内容。

1、以画样粉本为模范的匠人传技式教育。

唐代的大规模图壁造寺活动使南北朝以来渐兴的画工美术教育确定了粉本传授的师法从而大体建立了古代画工美术教育的基本形态。以“画本”、“画决”为指导的匠人传技式教育,是我围古代美术教育的一个主要特点。从中国美术史来看,师传徒、父授予、兄教弟比比皆是,据战同《考工记》说,工艺器物制作的方法,往往以父子加以承传,保持着一种技艺的延续。绘画也不外如此,所以古代美术史上以父子、兄弟关系名世的画家相当多,如五代黄筌、黄居,杜子襄、杜敬安,马远、马麟等等。古代传授绘画技艺的指导性材料主要有“画本”和“画诀”。画本,主要是画师原创作品的“粉本”或小样。在古代所谓是“智者创物,巧者述之”,一般具有创造力的画家常常是创造一种“样式”。如“吴家样”、“周家样”之类,其实这是一种绘画技法的模式:据考,流传至今的“道子墨宅”《朝元仙仗图》,就是古代优秀的画本,成为后代习画者的重要学习范本以及绘画创作的重要参考。

古代画师传授弟子绘画技法的方法,除画本外,还有有精辟凝炼的“画决”。这些画诀大多是作画经验的总结,世代相传。画史传说,唐代画家吴道子,绘画就有“口诀”。但“人莫得之”。画家卢楞伽“常学吴势”。吴道子也只是传授给他“了二诀”(即画手的秘诀),并且吴道子认为卢“不得心诀。用思太苦”,可见画诀的重要。《益州名画录》载有在晚唐时期的战乱中,画家赵德玄带着大量隋唐画作及有自己的拓本、避乱于西蜀,为西蜀绘画的发展有着相当的意义。

2、以师徒合作画壁画为“亲授”的主要手段。有吴道子成为画工之祖,使南北朝以来渐兴的画工美术教育,确定了粉本师授的师法,从而初步形成了中国古代民间画工美术教育的基本形态。

隋唐佛教盛行,大规模的图壁造寺活动也带动了师徒传授的民间美术教育。隋唐民间画工师授教育形态中的另一个特点,即通过师徒合作画壁达到“亲授”的目的。画史中关于吴道子师徒等画壁的记载多见,可援以为证。并见其详。《历代名画记》卷三记载,画师描写成形每“落笔便去”威色施彩余事由弟子完成。在这种合作壁画的工作中,弟子通过旁观、领会、揣摩笔迹以成色而得师傅笔法亲授。又或有口诀、手诀乃至心诀相授,如《历代名画记》卷二“论顾陆张吴用笔”记载论吴道子笔法云:“当有口诀,人莫得知”,人莫得知固外人耳,弟子或能得知:“院门里卢楞伽,尝学吴势,吴授以手诀,乃画总持三门寺,方半,吴大赏之,谓人曰:楞伽不得心诀,用思太苦,其能久乎。”

师承关系具体表现为直接师承和间接师承两种形式。直接师承即师从某人,耳提面命,亲聆教诲。间接师承,即择取某一画法和风格予以效仿。

虽然此时的绘画技能技巧的传授仍是靠师承关系,但因绘画分科的细化,出现了大量专长一科的画家,并提出了绘画应向自然学习。积累素材。才能造化在手。使师承学习不再是唯一的方式。成为这种美术教育方式的有益补充。“自然”成为了“师”外之“师”,为关注人的自身感受提供了契机。这一主张的提出为师徒、父子师承的美术教育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相对而言,官方绘画教育仍处于比较薄弱和被动的状态,还没有明确的一个独立的完整的教育体系。

二、唐代官方对绘画的重视收藏而初步形成的官方百工直官美术教育机制,除了纯欣赏玩娱外,重点指向其政治教化功能

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空前繁荣,美术教育也有了重大发展。宫廷绘画日益兴盛,唐明皇创置了我国最早的翰林院,并广招艺术人才奉于宫廷。授予官职,同时也集中了一些画家,形成了一支强大的宫廷绘画力量,虽无画院之名已具画院之实,奠定了出现画院的基础。

(一)、美术教育专门机构的成立并逐步完善

唐朝时期,在中央各相应机构(统称为司)设立直官。形成独特的直官美术教育机制。

1、直官主要由文化、科学、艺术、技术等领域中的高级专业人士担任,其中与美术相关的有书直、图画直、拓书直、少府监直及将作监直等。

2、直官本身无品。充直者原来无官品,则称无品直或百司杂直。任无品直经年有功者,可获散品而有资格转入流内,从而为身怀技艺者有伎匠晋升入流获散提供了机会。在这个过程中,直官制兼具促进技艺教育的机制。

(二)、官方美术教育机制的初步形成

就世俗的需求而论。唐高祖时期先后设置了弘文馆和祟文馆,广泛收集书法和绘画的图书古籍,并命人抄写研摹,经过多年的努力。图书之盛。近世无比。根据《唐会要》记载。至唐太宗贞观六年,御府所藏共1510卷书画名迹。至开元年间,官方内府所藏法帖、古画、图书已经十分丰富。这些艺术品的集中保存,也为官方美术教育提供了宝贵的学习、鉴赏的资料。唐代官方美术教育体制就是在这种“图收”文化建设的背景下,通过官置学校制度建立起来的。

(三)、注重对美术理论及其规律的研究和总结

唐代书法教育尚法度,重规律,对行、楷笔法和结体的研究总结,成为唐代书法教育的理论支柱。在笔法方面,有智永、张旭总结的“永字八法”。在结体方面,有欧阳询归纳的排 叠、穿插、向背等“三十六法”。另外,虞世南的《笔髓论》、唐太宗的《笔法诀》、颜真卿的《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李华的《二字诀》等都是对书法结体规律的总结。唐代在绘画方面初步完成了由“样范”到“笔墨”的基本过渡,以“笔”带“墨”,形成了由“描”而“皴”的笔法系统以及由“染”而“晕”的墨法规则。由于注重对绘画规律的探索和总结,唐代出现了具有鲜明个性、为后世遵循的一系列“样范”作品,最著名的有吴道子开创的“吴家样”,周肪开创的“周家样”以及曹仲达开创的“曹家样”等。唐代的画史、画论、书史、书论等著作在数量上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画史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就成书于此时。张怀的《书断》、《书议》。孙过庭的《书谱》,李嗣真的《续画品》。裴孝源的《贞观公私画史》,朱景玄的《唐朝名画录》等都是这一时期美术史论的经典著作。

(四)、规范了一定的教学内容,总结了一定的教学方法

唐代的书学馆以《石经》,《说文》、《字林》为主要研习内容。书学馆的学生参加科举的方法是“先口试,通,乃墨度《说文》、《字林》二十条。通十八为第。除书学馆外,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的学生也必须学习训诂、书法,研读《国语》《学林》《三苍》《尔雅》。”地方州县学生按照科举的要求,开设经学,文学、书法等课程。绘画教育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教育方法。画家们仰观天象,俯察地理,在传神写照的要求下,通过对人物的肖像写生实践。以客观自然为师,精研写实技艺。奠定了中国人物画肖像写生的基本格局。唐直官教育主要采用资深直官、匠师带徒弟。亲授的教学形式,在具体的美术活动中言传身教。耳濡目染。

综观唐代的官方美术教育,随着科举制度的确立而逐步规范并走向成熟,为提高统治阶级的艺术修养和文化品位起到了重要作用。培养了大批的宫廷画家和美术家,为繁荣社会的文化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统治阶级对美术教育的重视也提高了美术在整个社会文化中的地位。

三、唐代社会各方面的蓬勃发展及激烈的变化,文化艺术高度繁荣,官方和民间都注重美术收藏和美术教育,呈现着多民族文化交流的气息

唐代在较为长期的统一安定的局面下,把文化艺术的发展推向了封建社会的时代高峰。唐代所形成的官方和民间美术教育虽有各自不同的教育模式,但官方与民间的美术教育并没有严格的界限,在开明的政治和繁荣的经济条件下,唐代官方和民间美术教育都具有唐代为贯彻“尊儒”的教育政策所采取的“崇圣”和“宗经”的措施利弊兼存。唐代选才方式的特点使自学方式更具有优势。

(一)、共同的特征:

1、均注重师承。师承画风与德才。

2、均注重观察培养,实践育成(唐代的透视已经接近正确,画风细腻)。

3、均含有宗教教育的成分。

4、均强调大量临摹和写生。

(二)、不同之处在于“技”与“艺”的分别:

1、民间临摹写生工而细,官方临摹写生记忆理解为先。

2、官有艺术学校,民则直接家中师承。

3、文人气息重的为“艺”,画工精细有仿古人的就叫“技”。

技艺分野而非融合直接影响了中国美术科学的发展,也不仅仅反映在美术,包括全部自古术理范围的研究。重艺不重技更多代表官方,技艺兼具的大家还是代代涌现,只是融合协调发展的推广进程迟滞了。

然自有古人对绘画功用的论说开始,尽管一直明确指出绘画的功用在于“使民知神奸”《左传》、“穷神变,测幽微”《历代名画记》,“令人识万世礼乐”《村泉高致》等所谓成教化、助人伦的功用。而画家事实上仍处十类似于工匠的地位,甚至“画圣”吴道子亦破评为“道子虽画圣,犹作画工论”。由此可见,对以物质性为特征的“工”技艺,采取了鄙薄的态度,从而使得这一内容的传授只能以父子相传,世代相继的方式进行,成为所谓“世业”。因此,在历代官学和私学中,几乎没有美术教育的地位。

由于社会的统一和繁荣,不论是官方的重视还是民间的师承,都让我们了解了大唐文化无与伦比的特质。因为是它们立体地展示了创作的过程,故成为时人和后人所仰慕的理想典范。

上一篇:当幻想成就现实 下一篇:谈艺术史与艺术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