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艺术史与艺术创作

时间:2022-09-19 04:44:05

谈艺术史与艺术创作

摘要 艺术作品是打开艺术史的钥匙,艺术创作是建立艺术史的纬线,时间流程就是建立艺术史的经线,社会发展则是影响艺术家和艺术史的天时气候、日月风云。艺术和艺术史恰是我们关照人类社会历史的万花筒,绚烂而美丽。

关键词 艺术史 艺术创作 途径

随着我国社会的巨大变革,学术界对传统艺术的研究,有了新的参照体系和新的视角,特别是近年来不断发掘和发现,推动了艺术史论科研的深入开展。对艺术史与艺术理论的综合研究是我国艺术史的特征,这种综合研究表现为艺术创作和艺术史方面。它作为人类精神的创造并不完全与人类社会发展史同步的,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时代、社会习俗、经济、政治等的影响。因而。艺术史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也并不完全吻合。这就是时代在变、社会在变。

艺术史的研究应抓住其主流。从艺术品本身出发研究其风格的发展与变化。同时不可忽视嬗变的选择性和必然性。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的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概况。这是艺术品最后的解释,也是决定一切的基本原因。纵向上,应考虑时代的变化、艺术本身独特的沿袭与演化,脉络分明的理清艺术思想和艺术实践在时间飞驰中的传承转折,这是社会最高意识和时代最高精神在刹那间透过人类形象的伟大创造,智性的启示和永恒的定格:艺术史在研究社会、民族、地理、气候和其他方面以及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其他学科对艺术发展的影响和干预,种种的影响和干预、种种社会生活和社会文化的精华和糟粕都无可逃遁地深深地烙在了人类至上的智慧――艺术的深处。这种艺术史的权力。有时反映了时尚。有时体现了某一社会阶层的趣味。当艺术史的写作被置于不同文化的背景时,那么,这时的艺术史还具有了文化的权力,具有文化的价值观和文化的偏见。黑格尔曾说:“每种艺术作品都有属于它的时代和它的民族,各有特殊的环境,依存于特殊的历史的其他的观念和目的。”艺术的发展与特定的历史阶段紧密相连。是与社会综合的意识形态、经济、政治、文明传统与文化教育水平相关联的复杂而现实的问题。脱离社会历史语境,会造成片面理解,有悖于历史发展进程。也无助于发现艺术的独特审美特征。历史的变化,如同艺术与其他文化创作活动之间的跨学科的联系,只能够在一种微观历史的层面上被加以解释。任何与经济结构转变、与心理学或抽象理念相联系的观念化的艺术史都似乎是有疑问的或靠不住的,艺术又是综合的。不管各门类艺术发展得多么精微细腻。它们毕竟是我们民族特定时代社会文化的一枝一叶,艺术百花园中的一个品种。都生根在一个艺术文化的综合体里,相互融合,相互吸收,都是广大人民和艺术家长时期地一点一滴地积累和创造的。中华民族历史形成的独到的认识生活、表现生活的能力,崇高向上的审美理想,多样的审美情趣。以及对艺术的意境、风格、神韵的多彩多姿的追求,都结晶在历代艺术精品的不朽的魅力里,并在时代的变革与发展中显示其连绵不断的总体脉络。以整体的和系统的视野研究艺术史,是艺术内在规律不断发展的要求,是对于艺术发展予以全面理解和宏观把握的需要。在各艺术样式之间,虽然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差异,但无论是艺术活动的基本动机与艺术体验,还是艺术创作的基本形式美法则或者创造的过程,均有相近之处,艺术家的创造所必须具备的心理要素、赖以使用的思维方式,以及艺术物化的基本目标、艺术创作的最终使命等等,也都是相通的。正是基于各艺术门类的差异与同一,才使得不同艺术样式既拥有属于自身独具和赖以生存的特质,同时也具有在社会文化的庞大系统中作为艺术文化体系所共有的特性。艺术种类之间相互交融与互化的可能与奥妙,处于某种文化背景的艺术史家,必然会依照本文化的价值标准去取舍艺术家,体现本文化的权力。而在今天,充分认识其差异性与同一性,对于深化认识艺术规律,推进艺术发展,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我国传统绘画的创作性,使一切都寓于渐变的过程中,照亮着我们的心灵,引导着我们在一片自然境界中去感悟生命。那么对于艺术创作的研究,实际上也就是如何去感悟和表达充满诗性精神的生命境界。这样的独特性,使得我们的研究,在方法上可以从风格、心理和文化氛围等角度,借鉴西方艺术史研究的一些特质,但是我国文化和艺术其通的生命精神,使得对于中国绘画及其理论的研究,都不能离开生命精神的层面以及传统文化思想的纬度,让艺术创作中那些触及绘画原则的诗性精神,自然地显现出来,这是最感人的心灵语言。

在当代,更多的艺术创作样式越来越趋向于交叉与互融,不同的特质经过人们的精心创造,实现了提升,创作了大量新颖的艺术作品,甚至推出新的艺术创作,这些都引发人们进行深入的思考。基于此,我们更有必要将人类有史以来的艺术现象与衍变放在一个整体性框架上,进行多元的研究,追寻其间那些类同的质素。找到可以融会贯通的契机,以求获得整体关照与具体分析的统一。对于艺术史的研究确实不仅需要具体门类、断代或个案的研究,同时也需要做宏观的全方位式研究,或者在进行具体门类与断代式研究的同时,以更为宏观的研究为参照。这样,一方面显现出每一个案在艺术史的整体系统与框架中的地位和价值,另一方面,也可以展开对于艺术家、艺术作品、艺术创作的比较式研究,以求使人开拓视野,高屋建瓴,开阖自如,获得更大的自由。艺术史的学者研究的方法就非常具有启发性,可以说融会古今,贯通东西,打通了各个艺术门类的界限。认为各门传统艺术,如诗文、绘画、戏剧、音乐、书法、雕塑、建筑不但都有自己独特的体系,而且各门传统艺术之间,往往互相影响,甚至互相包含。诗文、绘画中可以找到园林建筑艺术所给予的美感或园林建筑要求的美。而园林建筑艺术又受诗歌绘画的影响,具有诗情画意。大量的出土文物器具给我们提供了许多鲜活的古代艺术形象,可以同原有的古代文献资料互相印证,启发或加深我们对原有文献资料的认识。如果脱离当时的工艺美术的实际材料,就很难透彻理解他们的真实思想。但如果仅仅限于文字。我们对于古代思想家的美学思想往往了解得不具体,因而不深刻,应该结合古代的工艺品、美术品来研究。传统艺术在艺术创作、艺术鉴赏乃至艺术门类等方面,都鲜明地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从艺术创作来看,我国传统艺术在创作规律、创作过程、创作方法、创作心理以及对于艺术家道德的要求等方面,都有许多独到的理论。胡适在美国留学时就修过艺术史课程。他认为中国艺术可能是研究我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一观点,对我们不无启示。特别是他发现,当接触到我国艺术的某些概括性结论时,就觉得它对研究我国文学史也是有用的。那些概括性极强的书画品评术语。无不源于中国文学批评,尤其是诗论和词论,它们被移植到其他领域里,便成了新的促进因素。学术就是在这种交融过程中更新与发展的。艺术研究也不例外。它不可能孤立进行。不论是哪个民族的艺术史,情况都是如此。

艺术作品是打开艺术史的钥匙,艺术创作是建立艺术史的纬线,时间流程就是建立艺术史的经线,社会发展则是影响艺术家和艺术史的天时气候、日月风云。艺术和艺术史恰是我们关照人类社会历史的万花筒,绚烂而美丽。

上一篇:唐代官方和民间美术教育的特征 下一篇:《岁月神偷》:当怀旧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