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式教学在独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应用

时间:2022-10-18 05:00:09

体验式教学在独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应用

摘要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也是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手段,在分析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本身的性质和独立学院学生特点的基础上,结合独立学院l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体验式教学实践,本文论述了体验式教学应用于独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 体验式教学 独立学院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自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教社政厅[200213号)、《教育部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2005]1号)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建设标准(试行)》(教思政厅[2011]1号)等文件相继出台,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己成为当前各高校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心理教育研究表明,心理教育是助人自助,而不能代人成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以体验性为主的自我教育课程,加之独立学院大学生的特殊性,突破传统的传输式教学,引入体验式教学对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从根本上增强大学生心理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1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现状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已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从课程性质上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是一门集知识、体验和操作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是大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从教学对象上看,该课程主要面向大一新生,极少数学校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需要,将该课程分解为不同主题的内容在各年级开设,但主要以选修为主;从教学形式上看,该课程大多是传统的传输式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大多是几个班合并在一起,以大型公共课的形式集中教学。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存在缺乏规范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材,教学内容随意,重视心理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的体验和切身体会等诸多问题。

2 独立学院学生特点

独立学院是按照新的机制和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从办学模式、管理形式到学生的构成,独立学院都有着与公办高校不同的特点,独立学院的学生也不同于公办高校的学生。

独立学院的学生思维活跃,情感丰富,社会接触面广,兴趣爱好广泛,组织和活动能力强。在学习方面,独立学院的学生入学分数低于普招生,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学习缺乏目标,动力不足,且缺乏学习毅力,自律能力较弱。尤其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更是表现出明显的“教”而不“学”。相反,对于具有一定灵活性、操作性和参与性的学习内容,他们则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较强的参与意识,甚至还会出现不“教”而“学”。独立学院学生的这一特点也使得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引入体验式教学是有必要的。

3 体验式教学

作为一种创新型教学模式,体验式教学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传统的传输式教学以行为主义理论为基础,在“反应-刺激”模式的指导下,以接受程式化的知识为导向,将教师作为主体,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注重知识和技能的灌输。而以非指导性教学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的体验式教学,以分享总结经验,解决问题为导向,将学习者作为主体,设置一定的学习情境,让学习者在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提高技能,使课堂教学实现“教”“学“做”“悟”一体化。

体验式教学注重认知主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活动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是体验式教学的精髓。一般而言,体验式教学由五个密切关联的环节组成:(1)体验,学生以观察、表达和行动的形式参与设置好的活动,这是整个过程的基础;(2)分享,与其他体验过或观察过相同活动的人分享他们的感受或观察结果;(3)交流,把分享的东西结合起来,与其他参加者探讨、交流以及反映自己的内在生活模式;(4)整合,从经历中归纳提取出精华,并用某种方式去整合,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定义和认清体验中得出的成果:(5)应用,策划如何将这些体验应用在工作及生活中。就具体方法而言,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主题采用游戏、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团体辅导、分组讨论、辩论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参与和体验,实现主动学习和成长。

4 体验式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

体验式教学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具体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发展的需要,以一定的理论为指导,设计不同的主题,营造适当的教学氛围,设计相关的活动,激发学生的情感,鼓励学生参与、体验并相互分享,引导学生审视、思考自己的情感和认知,领悟积极和正确的心理行为模式。使心智得到改善与提升,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成长和行为上的改变。

以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面向全院大一学生开设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例,笔者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大一学生常见问题设置以心理适应、人际关系、学习动力、情绪困扰等为主题的教学内容,并围绕不同的主题设计案例分析、团体辅导、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团体活动,让同学们在课堂上通过独立思考、亲身体验、相互交流、共同分享等实现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感悟,从而获得成长的体验。

如针对大学生人际关系中常见的宿舍问题,笔者设计“我的宿舍我的家”这一主题,按照体验式教学的五个基本环节,以宿舍为单位,要求宿舍成员共同完成“画一画”、“说一说”、“议一议”等关于宿舍的集体绘画、案例讨论等任务,激发学生对宿舍及舍友的感情。在分享和交流环节,各宿舍分别向大家展示了宿舍成员共同绘画的“我们的家”,并分享了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在共同的记忆和情感面前,很多同学当场表达了对舍友的感激和对宿舍的喜爱之情。通过宿舍成员的共同讨论和对其他宿舍经验的借鉴中,同学们还就本宿舍目前有待改进的方面进行了沟通,更有宿舍还当场制定或修改了宿舍的“舍规”。整个教学活动中,笔者只是在课前精心设计了相关活动,为学生提供讨论和交流的平台,在活动进行中进行组织和引导,使作为活动主体的学生充分体验和分享,但课程结束后,学生反馈的效果却很好,不仅有针对性,同时也因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使得他们能在积极情感的引导下正面地思考和解决宿舍问题。

无论是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本身的性质和要求,还是从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来看,将体验式教学引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都是必要而且可行的。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而言,以体验为理念的教学模式要实现的是以教师“教”为中心转为以学生“学”中心。课程教学方式的突破带来的不仅仅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整体效果的提升,更重要的是能让大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悟”,真正实现大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共同提升,真正体现教育工作的本质。

上一篇:为赋新辞怎说“筹” 下一篇:城市交通与城市发展关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