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视觉素养与PPT教学传达效果

时间:2022-10-18 03:23:07

教师视觉素养与PPT教学传达效果

摘 要:随着大众传播媒体的快速增长,人们已经习惯于通过电视、动画、摄影、图片等非印刷媒体来获得信息。教学中呆板的、课本搬家式的电子课件,难以让学生接受。加强视觉素养,优化多媒体课堂教学的传达效果,已成为多媒体课件教学中需要重视的问题。

关键词:视觉素养;课件教学;传达效果

多媒体课件制作软件中,由于PowerPoint简单易学,且用PowerPoint制作的课件费时较少,操作简便,修改方便,课件的共享性强,已经成为教师进行多媒体课件教学的首选。

一、视觉素养

一般来说,视觉素养是指理解、创作和交流视觉形象的能力。S.平克尔(Pinkel,1978)认为视觉素养是通过视觉基本要素理解形象的意义和成分的能力。P.格林威(Green-away,1997)认为视觉素养是通过视觉分析技能和视觉创作技能来应用视觉思维。

张舒予教授认为,视觉素养包括三个部分:一是视觉思维,它指经过视觉感知的物理过程,将思想、观念和信息转换成各种有助于传递相联系信息的图画、图形或形象;二是视觉交流,它是指当图画、图形和其他形象用于表达观念或传授给人们时,为使视觉交流有效,接受者应能从所看到的视觉形象中建构意义;三是视觉学习,它是通过图画和媒体学习的过程。

一个具有视觉素养的人能够阅读和书写视觉语言,包括能够成功地对视觉信息进行解码和阐释以及对有意义的视觉交流进行编码和构成的能力。

二、视觉文化传播时代的来临,改变着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

20世纪90年代以来,数字化媒体的出现以及传播技术数字化、网络化的迅猛发展,使得视觉文化迅速走向大众化。当今时代已进入一个“视觉化”时代,无数新的视觉形式和视觉技术,深刻地塑造着我们关于生活、世界的意义的理解和解释,影响着我们的行为走向和思想观念,并进而影响到当代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流变。“目前居统治地位的是视觉观念。声音和景象,尤其是后者,组织了美学,统率了观众”。这意味着我们日益处于视觉文化环境的包围中,视觉文化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的主要文化形态,人类进入视觉文化时代。人们的阅读方式已经发生改变,文字让人厌倦,让人不过瘾,需要图片不断刺激人们的眼球,激发人们的求知欲。读图、看视频已经成为重要的日常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有调查表明,当今人们获取的社会信息中,60%到70%是以图像的方式进行的,美国哥伦比亚教师学院的玛丽・艾丽丝・怀特发现年轻人所学到的一大半知识来自视觉信息。二次大战前后,法国学者本雅明等人就预见到视觉符号正在或已经超越语言符号成为文化的主导形态,认为当代基于电子媒介的文化是一种视觉文化。视觉文化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人们的生存方式和认知方式,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要意识到这个现实,并尊重它。

三、加强视觉素养修养,优化课件的教学传达效果

1.使用直观的视觉材料传达教学信息

在人类历史上,视觉素养最初源于人们用体态语言符号或手势进行交流,后来人们用绘图表现自然物体和语言信息。绘图的重要性早在17世纪就得到了重视,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充分利用视觉器官优势的直观教学理论,认为口头教学应尽可能以图示做辅助。他于1657年出版了有插图的教材《世界图解》,要求“在尽可能的范围以内,一切事物都应该尽量地放到感官跟前。一切看得见的东西都应该放到视官的跟前”。这本教材曾在欧美大陆风行了两个多世纪。

最早深刻思考将视觉经验和操作经验结合起来可以极大地促进学习这一问题的是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他认为“思维是视觉的”,并依据这些原则创建了学校。我们的口头语言中也有反映这类观点的表述,如“眼见为实”“一幅画胜过一千句话”。裴斯泰洛齐提出了教学的直观性原则,他认为如果不在广义上应用直观,就不能使儿童对各种事物和对象获得感性认识,就不能发展思维和语言,教学的任务就无从谈起。他说:“只有从观察中得到的真理,才能给人那种不使他的心灵受到成见和错误思想的侵袭的力量。”因此,“正确地看和听是获得处世的智慧的首要步骤。”他反对仅从口头讲授和书面文字出发,使儿童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

1928年,韦伯在《图像在教育中的价值》一文中阐述了视觉教学的重要性:“视觉感官在教育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教育中仅仅使用语言会使同学的兴趣减弱,易导致言语主义,照相技术的改进使学习者的教材环境得以扩充,实验教育已证明:视觉教具使得课程形象化,从而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1946年,爱德加・戴尔提出了“经验之塔”理论,认为教学中学习者亲历亲为的直接经验是最容易被学生接受的,而且,观察的经验也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在教学中借助媒体可以把抽象的语言和文字变成直观的视觉材料,可以解决直接经验的不足和抽象的文字和语言的缺点,有利于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PPT课件制作,要尽量采用视觉材料来转化文字或语言,当然这会增大教师制作课件的时间和精力。

2.加强视觉素养培养,提升教学内容视觉化能力

从目前教师制作的课件、网页等教学资源来看,大部分界面缺乏美感,不符合视觉规范。一个没有美感的课本搬家式的课件,即使内容逻辑好,内容丰富也是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很难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加强视觉素养能力的培养,按视觉传达原理转化教学内容。视觉素养能力具体体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视觉感知能力

视觉感知能力是各种“视觉读写能力”的生理基础,是敏锐地感觉到对象的各种形、色、材质等造型要素及其所引发相应的情感反应,能体会其中形、色等要素的意义而不是茫然不知所措。与识字一样,这是一种“识图”能力。

(2)视觉审美能力

视觉审美能力指对色彩、形体等形式因素的敏锐的识别,能感受到各种形式因素相互关系所构成的整体形象的韵律,引起心灵上的感应与应答,是对图像做出审美判断,从各种景象中区别好坏真伪的能力。

(3)视觉解读能力

视觉解读能力是一种建立于社会学、历史学、美学、美术学、心理学等学科基础上更深刻的鉴赏能力和批评能力。图像本来就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能传递情感和思想。我们要正确解读视觉符号,这就需要了解其历史文化背景。

(4)视觉表达能力

视觉表达能力是通过图像、绘画或图表把教育信息表达出来的能力。要培养视觉表达能力,需要了解基本的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随着图形、照片、雕塑、模型、Flas、网页、表演、视频等视觉元素的增多,大大提高了人们的视觉表达能力。图文并茂、有声有色地表达和展示自己教学内容已不再困难。

参考文献:

[1]张倩苇.视觉素养教育:一个亟待开拓的领域[J].电化教育研究,2002(3).

[2]南京师范大学:视觉文化网:http://www.省略/Article_

Show.asp?ArticleID=37.

[3]孟建.视觉文化传播:对一种文化形态和传播理念的诠释[J].现代传播,2002(3).

[4]丁卫泽.基于视觉文本的课堂教学与视觉素养培养[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8(10).

[5]朱静秋,张舒予.信息技术支撑下的视觉素养的培养[J]. 电化教育研究,2005(4).

[6]任钟印.夸美纽斯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7]夏之莲.裴斯泰洛齐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 云南保山学院)

上一篇:浅谈小学教育专业舞蹈教学之改革 下一篇:关于美术高考热对美术教育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