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基层土地整理及项目施工现场管理的论述

时间:2022-10-18 01:58:46

对基层土地整理及项目施工现场管理的论述

摘 要:本文结合本人多年从事土地开发整理的工作实践,简要的提出了土地整理的意义,对基层土地整理工程项目施工现场管理的方法展开了重点论述。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基层土地整理;工程项目施工;现场管理;方法

一、引言

土地整理是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措施,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人类解决土地利用问题的必然选择,实施土地的整理工程中,为了将由于施工而影响农业生产的不利因素大幅度降低,通常所安排过短的施工工期,所以,土地的整理工程的主要特点为建筑物多、战线长、时间短等,在进行施工时通常同时进行多个工序以及工作面。为了将上述问题予以有效处理,使施工质量得以保障,确保工程的竣工时间,要强化管理工程项目中施工的现场。

二、土地整理的意义

土地整理的实质是通过对土地利用环境的建设,消除土地利用中的制约或限制因素,促进土地利用的有序化和集约化,保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从而满足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对土地资源的要求。其内涵包括以下方面:

1土地整理强调开发利用与保护的相互结合。土地整理必须以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为

基础;而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要有良好的土地生态环境作前提。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必须以保护和改善土地生态环境为前提;而土地资源保护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上地资源的永续利用,也是为了更好更有效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因此,土地整理必须把开发利用与保护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2土地整理本质是不断提高土地资源的经济供给能力。上地整理是通过影响土地的经

济供给因素,如提高土地经济能力和数量,从而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通过土地整理来提高土地资源的经济供给能力,是解决上地利用现状与经济社会发展中形成的土地需求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

3土地整理追求生态、经济、社会三效益的协调统一。土地整理应追求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的统一,做到生态上平衡,经济上有效,社会上可行。

三、项目施工中对环境的管理

土地整理的项目其自身为生态工程,所以在实施的时候对环境的要求是极其必要的,有效的管理以及限制施工过程中出现暂时或者持续性的影响因素,极大限度的降低阻碍环境的因素。在分析管理时应注意以下两个环节:(1)在进行施工中,通过工程方法对影响环境的因素进行防止或者降低;(2)完工后影响环境的因素进行清楚或者降低。

四、控制工程材料质量

工程中所需材料质量的好坏将决定着全部工程质量的等级。所以,在选材的时候要根据砂、石的材料大多数是私人的小场生产,以及材料的质量好坏不一等特点,在现场考察砂、石的料场并进行样品的提取,对其分析与试验之后,视其试验结果选择质量较好的采购场家,以施工前期控制材料的质量。土工布、水泥、钢筋、保温板等一些材料出厂时应具备相应的合格证。每件进场的材料都由监理人员进行监督,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进行现场取抽样检查,由国家质检机关对其质量进行评定,经试验合格样品材料由相关合格报告审定之后方可利用,样品试验没有达到标准的材料现场不予使用。工程中使用水的质量也决定着工程的主体质量,施工现场中土地的整理工程中多数呈盐碱或者半盐碱状,在现场取水时,发现水质情况十分差,因此,在进行现场施工时,施工企业要砌筑一个防渗漏的水池,将所运的饮用水予以存储,用于拌合混凝土与砂浆以及进行养护等。

五、有效掌控项目的安全施工

在项目施工时,安全是项目进展顺利与否的决定因素。安全问题主要有安全技术以及劳动保护。在进行具体的项目施工时通过条例、制度、规程、政策等一些有效方法将操作以及管理的行为得以规范,有效保证施工人员劳动安全以及身体安全方面;有效管理“劳动对象与劳动方法”,有效避免伤亡事故的发生,做好相关预防工作,将威胁施工人员安全的因素予以降低或消除对,保障项目工程进展的顺利。

六、控制项目施工质量

1控制项目施工质量的一般手段。控制施工项目的质量主要包括在招标投标、施工安装、勘察设计、竣工验收的主要阶段内,主要关注基层施工的管理方面,可使用的常规手段为:(1)决定施工质量的关键就是施工人员的施工素质。所以,将管理的手段得以改善、对进行各阶段施工人员的施工行为得以在控制质量方面作为首要因素;(2)作为施工生产的关键手段的机械设备,对工程质量的好坏产生直接的影响;(3)科学的编制施工计划,通过对科学施工技术的采用,可对工程质量的稳定得以有效保证;(4)对工程的作业环境、技术环境、管理环境与周围环境等相关施工的环境建设予以关注,将作业的条件得以改善,正确掌

握技术环境,有效的利用施工手段,有效保障了环境质量的控制。

2控制项目施工质量主要方式。对目标进行控制的主要

方法为PDCA法,即计划——实施——检查——处置,制定的计划目标应该明确并制定出有效的可行性计划,在实际项目施工时,该法通过有效降低或彻底对窝工、停工、干扰等影响因素进行排除,时刻对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状况进行检查,视施工方案科学的进行处置。

七、控制项目施工的成本

控制项目成本对项目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产生直接的影响,主要是以确保工程质量工期与合格等合同需要为基础,在进行计划、管理、控制与调整等活动后,利用成本目标利用的方法对实施项目过程中使用的费用进行掌控。所以项目管理员工应对工程成本管理的基本目的和管理手段有所了解,对其控制成本以及分析成本的凭借以及其办法得以掌握,有效的进行工程变更与调控。在实施的时候及时对可能出现的差错进行检查是并采取相关的补救办法以达到节约资源的目的,以项目管理方面出发,在技术(如编制与选定施工方案)、经济(如成本核算)以及管理(如管理施工组织以及所有规章制度等)方面达到理想效果,对施工成本进行有效掌控。

(1)控制项目施工成本的主要准则。全面控制的原则保障有效控制施工成本,主要有全员控制以及全程控制。所谓的全员控制也就是控制参与施工的人员,让他们在施工过程中形成节约人力、物力、财力的意识;所谓的全程控制也就是控制施工的全部过程,保证工程将影响施工顺利进展的因素得以排除。

(2)目标控制的原则为主要控制施工成本技术与手段。在目标管理的实施过程,对可行性的目标进行设定,务必要将其在部门、小组甚至个人中得以落实;结合与权、责、利,考核责任部门或责任人的业绩,将其同业绩与奖金间建立直接联系,建立奖罚制度。

(3)动态控制的原则为在不稳定的成本控制下而实施管理行为,在施工时加入料、工、机,将实际产生的成本予以收集,相对比于目标值,查看是否出现偏离的情况,所以在实施项目的时候坚持以动态控制为主要原则,若工程的实际值没有偏离于目标值,可继续进行施工,若出现偏离的情况,应找出偏离的原因并采取措施予以解决。

八、管理项目施工速度

管理项目施工速度包括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两方面。客观因素的限制因素为施工所花费的时间(也就是工期)、实施地点以及季节气候等方面,在项目实施中是不可改变的因素;主观因素也就是实施员工。在人类无法改变的一些客观条件下,将施工效率得以提高,节约施工时间注重协调施工人员保障了项目的顺利进行。简言之,在基层进行土地整理项目施工的管理工作的过程耗时长且十分复杂,但是在渐渐健全与改善施工管理步骤形势下,必定会有一套符合实际情况、比较有程序、更为规范、可是实行强的基层管理办法,来保证日后顺利进行施工。

参考文献

[1]丁士昭.建设工程项目管理[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3.

[2]仲景冰.工程项目管理[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11.

上一篇:浅析建筑节能改造 下一篇:搞好企业社保,促进社会稳定